民主制度植根于校园,公民素质从心底发芽--对我国独立教育管理的评价_民主制度论文

民主制度植根于校园,公民素质从心底发芽--对我国独立教育管理的评价_民主制度论文

民主制度从校园生根,公民素质由心底发芽——我的语文自主教育管理评价之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道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公民论文,民主制度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以来,笔者用整整15年的时间承担完成了《基于心性品德涵养的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研究》等课题的序列研究,摸索出了一套品性自养、心理自调、行为自理、资源自求、管理自治和评价自持的语文“六自”教育范型。本文对管理自治和评价自持所涉及的语文教育管理评价之道的探求和施用情况,以及其促进学生思想文明素质和语言文化素质养成的积极效用,予以专题描述和反思。

一、求“道”之因由

现在有些学校都按“半军事化”管理模式运作,较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与学生趋新、好奇和大胆开放的思想行为特点形成较大的反差。自20世纪末迄今,“知识改变命运”的宣传愈炒愈热,青少年一代深陷应试竞争漩涡难以自拔,并对教师专制独断式语文教育强烈不满,他们自主学习的内在要求横遭打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语言哲学和语文教育哲学看来,语言“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通过符号展开的交往实践过程”,其交流功能“是语言的根与源,是沟通人与世界关系的最为基础的手段”[1]。在叶圣陶眼里,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养成善于运用语文工具“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2]。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将管理学和控制论应用于语文教育之中,在计划决策、执行操作和监督反馈等环节中贯穿民主与科学精神,让学生自学、自管、自育,主动全面发展。正是基于以上学生发展需求、课程政策导向、教育经典学说和名家实践经验,笔者展开了“道”之旅。

二、施“道”之策略

(一)语文修习实践:管理自治

1.计划引领,自我调控

学校要引导语文教师制订学习计划,设置语文学程记录卡,跟踪描述、评估学习行为,从计划执行向度、过程体验深度、心理成长高度和整体实践效度等维度全面“盘点”计划落实情况,然后指出后续发展路向。

2.“校园制宪”,法度立人

学校民主制订并实施《语文管理干部岗位职责》和《平时语文成绩考查办法和赋分细则》等12个规章制度,做到管有所依、照章行事,以制度管人、育人。

3.归口管理,轮流“执政”

语文实践活动及课堂学习的组织管理逐步达到以课代表和语文活动组织人员为主。其中,课代表负责建章立制、召集会议、商定规则、开展选举、决定任免,以及检查组织人员履职与全班遵章情况;3名组织人员分担信息管理,口语表达与艺术活动,写作、读书与小学术活动组织工作。每届管理者任职1个学期,新老干部交替按民主选举考察新干部和考评老干部等既定程序进行。离休干部转聘为语文学习观察员,并组成语文管理咨议会。

4.入档登录,分类整理

由教者主导、语文活动组织人员主管主办,全体学习者协办,把语文日常修习实践情况可分为课堂发言、读书笔记、口语表达、投稿、办刊、艺术教育和语文错误诊疗等十余个方面,并按照行为表现、完成数量或质量等级及时记载,归类入档。

5.阶段“议政”,随时献策

倡导“程序正义”[3]。组织阶段评教、集中“议政”,鼓励学生建言献策;准许个人表达不同“政见”,5人以上联名“弹劾”不负责的管理干部,10人以上提请修改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课代表必须认真负责受理。

(二)语文修习及其管理实践:评价自持

1.援物因事,动态估量

语文教师集中查阅作业,赏读反映学习经历、成果,标志主体人格成长与心智发展的创作、制作、表演和语文生活实录等实证材料,动态操控评价,质性领略特色。

2.撰联作诗,艺术鉴定

当遇到学生学业进步、语文管理干部履职圆满等情况,笔者都采用对联、诗歌形式给予艺术化评价。从生活本位寻美、创美,从艺术角度品鉴存在的合理性,使评价主体深入对方内心,实现“移情到位”。

3.联袂比肩,换位评价

笔者让两个被试班的“写作十二强”学生互换,彼此参阅对方作文;班内写作水平相对滞后的学生申请接受“十二强”帮扶。“十二强”仿效教师,对两类学生的作文分别进行参阅和评阅,与合作对象进行讨论、修改。同时,受帮扶学生要主动找小辅导教师咨询、交流批阅情况。教师密切指导这一过程,并对“十二强”所参阅、评价的原作以及“十二强”的评分评语集中进行多重审阅,为该项活动终审把关。

4.分项设奖,精神鼓励

第三轮至第五轮实验均设立“精思敏言奖”、“润心奖”、“文心奖”、“诗心奖”和“放心奖”等奖项,并分别对每学期在课堂发言、课外阅读、作文训练、文艺创作及语文学习管理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精神鼓励。

5.评分定等,量化考核

期中、期末考核以日常学习情况入档资料为依据,仿用大学学分制综合评估各项平时成绩。把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的考核定量按照四六开分配。

三、悟“道”之心记

(一)民主制度校园生根,公民素质心底发芽

语文修习实践的自治管理、自持评价,以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和立人功能为最基本的课程价值诉求,以谋求思想启蒙和公民思想文明素质养成为最初创意基点,大处着意、小处着力,建立由“娃娃制宪”、权力公决、干部普选、任职定期以及语文课代表组织“立法”并“督政”、语文活动组织者集体“执政”、语文学习观察员“资政”、全体语文学习者“参政议政”和语文教师“辅政”等制度要素和目标化控制、制度化管理、组织者管理、档案式管理及动态估量、艺术鉴定、换位评价和精神鼓励等具体行动策略构成的“校园宪政”型语文学习管理和评价机制。该机制的适时启动、艺术运作,如降甘霖般地向学生实施民主“灌顶”教育,促使他们真切感受到民主不是遥远的政治奢侈,而是根植于学生心田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是步入未来民主、法治社会中应有的最基本的精神气度。

在日常语文学习管理和评价中,坚持以人为本、以“法”律学、民主议事、平权对话,进行一种中国社会最基层、最朴素和最纯粹的微型民主政治实验。这要求教师不能以“学科太上皇”傲然自居,也不能放纵语文管理干部扮“文化高衙内”亵渎“民意”,而要自降“海拔高度”,自克话语霸权,以语文学习管理辅导员的角色指导、规范语文管理,引导大家修身求知,以戴德、止礼,宽人、律己,秉公、守正,开明、新锐为量身标尺努力打造自己,力促语文学习规章制度有效落实。

在选拔、任用和评价语文管理干部及评优评先时,教师不能流露自己的主观好恶或暗示个人意志,杜绝非经民主途径产生的选拔任用和考评结果。实践表明,“校园宪政”实施的唯民新民政策,使语文学习管理、评价稳步走上民主化、制度化道路,哺育了宪政精神,催生出理性自觉,让被试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沐浴熏陶中,衰减逢迎哲学,化解犬儒主义,稀释愚忠行为,裂变后封建意识,不知不觉养成在日常学习与校园(社会)生活中诚信为人、照章行事、规范敬职、善意合作、勇敢创造、富有同情心、责任感及跨文化胸襟气度等走向现代社会所必备的生活理念和公民素质。

(二)自治自持益于生命成长,保障发展功在文化建构

以往的语文学习管理、评价是外加式、他控式的,是对学生内驱力和自主性的根本漠视,既消弭了学生的主体意志,也不利于学生“发展关键期”的创造精神和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而管理自治、评价自持的新型规范、测评与激励机制,能从学生本体挖掘、激活生命潜质,较好地实现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保障、发展功能,促使学生养成语言文化素质。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文本遣兴寄趣、口品其味、神会其意、心入其境,也可公开亮出自己赏读课文时所产生的疑惑与新见,引起同学探精览胜,还可以对教师的讲解、阐述发出质疑诘难。教师要以十二分的耐心、豁达予以期待、倾听、宽容和理解,并加以引导、评点、补正和总结。

学习是人类历史文化和个人实践经验的结合过程。管理自治、评价自持的语文修习实践,一方面使学生既适应现存文化模式,又挑战公共权利不能同享的既定生存状态;既尊重师道学规,又摆脱迷信习见,重构个人信念。自建管理、评价规范,通过培养问权意识、获得用权体验,使学生切身感知权力的双刃性质,从而作出理性判断,自觉抑权、欲之恶,扬责、义之善,达成个体敬业精神,实现班内语文学习管理、评价权力的分享共用。另一方面,通过前文述及的管理评价策略及语文自主教育的艺术化生活实践,以言语交往为中介,经由学生参与活动的组织过程,引导学生“以文化我”、“以我化文”,将来自传统的艺术形式具象还原为生命真实,将源于生活的生命体验抽象加工为文化符号,助推个体意识进入公共意识,加快其社会化进程。也就是说,新型的管理评价让生命勃发而律动,“自主与责任统一”,学习行动的解放和文化境界的提升名归实至[4],得尽自主成长的认识旨趣和实践意蕴。

(三)下移关怀重心,匡救教育不公

语文修习实践过程中的师长意志控制,呼应中国语境的文化“疟疾”及欧洲背景的宗教裁判,是给教育民主设绊。而学生自治管理既符合重视人性的现代教育,又可为校园政治文明探路。量化评价表征工具思维、责任伦理,是科学主义、市场逻辑的产物,留下了近代教育偏重知识的胎记和现代生活追求实利的印痕;质性评价不仅体现了人文关怀、信念伦理,还包含了模糊评价、整体评价的某些特征,同汉字象形表意,汉语朦胧叙事,汉文学艺术及其鉴赏多喻象寄托、重感性悟证,汉语文教育提倡“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5]和汉民族思维突出综合与辨证倾向的几重特点天然相关。

伴随着粗野的言语暴力宣泄、机械的思想灌输和枯燥的应试演练、无情的考分宣判、褊狭的“尖子”关怀渐遭厌弃,师长意志控制和量化评价势将时舛命蹇。而民主管理和质性评价则必然成为管理、评价文化的新宠,成为将语文教育实然引向平权均益的杠杆[6]。

教育权益的公平享用是政治开明、文化昌明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其中,发生在校园的教育不公因其具体而微、无孔不入,对青少年精神发育的负面影响也愈加直接而深入。“不公”之所以频发,其源于教育评价媚俗趋利,只排考分位次,休管品德体质;只重考试信度,不顾学习态度;遑论情感价值,使评价单纯畸变为机械的读卡阅卷式粗粝程序。

首先,语文修习管理、评价不能让全体学生共享阳光、均沾雨露,人为制造“尖子”、“差生”两极,这是露骨的校园智力歧视,其实质乃人格侮辱,与秉持正义的官方倡导和实现公平的民间期待背道而驰。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那些寡情薄义的“宠儿”在教师的激赏、袒护之下甜蜜度过中小学黄金岁月,又匆匆奔向热拥“211”、“985”的高等学府,从此与家乡、祖国生生剥离,迁于高枝。而那些曾历经怒火冶炼、拳头锻打、唾沫冷却仍冥顽不化而被宣判为“差生”的学生则老实巴交,为创建文明家园、构建和谐社会挥汗荐血、献才贡智。鉴于此,我们又有何种理据要顽固延续对“差生”的公然蔑视?退一步说,即便他们真的不聪明也无碍,因为人类安身立命的基点本不在认知领域,而在无限润泽、光辉的情感世界和道德天地。

其次,根据我国基础教育民间自发施行、官方(至少为基层)实际助推的“尖子教育”和中外“精英教育”的经验教训,在此申明,所谓的“尖子”、“精英”,不该脱离环境、靠拢贵族,而应朝“精神独立”、“有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热情”、有能力争取并捍卫民主、“引领社会健康发展”的方向迈进,有平民情怀;所谓的“尖子观”、“精英观”,不该颇为简单、势利地把“尖子”、“精英”与考分和财富、地位混为一谈,而应让他们在追求个人卓越与贴近社会大众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所谓的“尖子教育”,不应该把陈腐的等级观念、身份意识嵌入青少年精神世界,令其漠视公义、热衷享受,为特权阶层造就后备力量,而应将紧密联系生活的实用教育和拥抱经典原著的通识教育并举,既追求教育公平,又力避教育平庸[7]。概言之,整个教育是为建立现代公民社会而培养合格公民。

第三,面对身带土气、口含土语的农村籍学生、家庭困难学生和残疾学生等,校园里还会发生相应的物质、身份与文化歧视,使其不能安享天赋生命尊严,满足其潜在权利欲望,甚至会在校园政治生活、言语文化交际等方面沦为弱势群体。实际上,在选举语文管理干部时,教师可以按照班内学生成分结构、性别比例、能力分布和总体行为表现,预先酝酿并划分各方面候选人推荐名额,使“校园宪政”的施行有了必要的程序性前置环节,以保障校园微型政治权力资源的最合理配置使用。这样做的实质,就是以此类政治实践为大的切入口来引导学生平视正视这些“另类”、“贱身”的现实存在,以仁者贤者般的器识对他们予以理解、包容、关怀和支持,帮助他们唤回自尊、重铸自信,与全体学生携手并肩、共进品学,一起做到富不骄人、贫不自贱、身残心健,从而实现平等、和谐全面发展。

标签:;  ;  ;  ;  

民主制度植根于校园,公民素质从心底发芽--对我国独立教育管理的评价_民主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