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理念下氮化合物复习课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氮化论文,浅谈论文,新课改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复习课难上,上好新课改下的复习课更是难上加难”,老师们多有同感。但是,我们在复习《教科书》(指参考文献[1],下同)氮的化合物时,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创设了“组合实验—知识重理—自我归纳—创新训练—课后练习”的程序进行复习,即取得较好的效果,以下是该课的设计理念及其做法。
一、用课改的理念指导教学目标的确立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改的核心理念。复习课不能单纯地停留在知识的重现、理解、迁移和应用上,而应和新课一样,确立三维发展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新课改理念指引下,根据《课标》(指参考文献[2],下同)确立本课如下目标:(1)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对氮的重要化合物主要性质的了解,加深对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认识,培养创新思维,训练改进实验的创新技能,(2)过程和方法:通过参与知识复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方法,使学生掌握整理知识基本方法——图表归类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二、用组合实验带动知识点的重现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复习课演示新设计的组合实验是一种创新,组合实验是性质复习和实验教学很好的结合点,既能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景,带动知识点的复习,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让学生明确复习目标(略)后用实验创设情景]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组合实验的现象并填写在刚发下的表格中。
[由两学生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一]
实验一、硝酸、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性质联合实验。
附图
装置如图1,装好药品后,夹紧F。将管A适当加热,反应较快进行停止加热。反应自行停止时如图2所示,把储有适量空气注射器G套入管E,打开夹F,抽出约2/3无色气体立即在G内变为红棕色气体;(学生很兴奋,复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夹紧F,把G拔出后吸入适量水,摇动,红棕色消失;在表玻皿上放一条蓝色石蕊试纸,从G中挤出一滴溶液滴于试纸上,让学生观察颜色变化。
[由另两学生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二]
实验二,氨的性质组合实验
附图
图3 实验装置
装置如图3,把预先充满氨气的瓶A紧插在如图所示的双孔塞上,打开夹b,在瓶A内出现美丽的红色喷泉。随即打开夹a,瓶A内同时冒着白色浓烟,渐后,白色浓烟会下沉且变稀薄(两个实验鲜明的直观现象对学生感官的强烈刺激,加之实验过程教师适时给予恰当的提示和点拨,要复习的知识点纷纷重现)。
[学生活动]交流对实验现象的理解,填写实验表格(如下)。
三、变教师包办复习为学生自主复习
教师树立新课改理念,更新自身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落实《课标》的基本保证。复习课,更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相反,虽然使用了新的《教科书》,但复习方法仍沿袭呆板的知识重述,机械的解题训练的“传统”做法,则是“穿新鞋,走老路”,《课标》的落实成为空话。
表1 硝酸、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性质组合实验
附图
表2 氨的性质组合实验
附图
[投影]
[学生活动]邻座同学交换所填表格,对照“投影”,相互指出错漏。
师:请同学们各自设计一张图表,整理出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酸、氨气、一水合氨及铵盐的有关知识,要包括物质名称、分子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不写方程式)、实验室制法和主要用途等栏目。遗忘的可查书,不知者可请教同学。
[学生活动]设计图表,整理知识(教师巡视指点)。
[投影学生设计的图表]选择如下设计较好图表投影,集体评价。
师:这种整理知识的常用方法叫图表归类法,知识点在表中一目了然。
表3 氮的化合物的知识归类表
附图
[投影]训练题:已知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和有催化剂存在条件下能合成氨气(可逆反应),按序号写出下列转化关系中的化学方程式。
附图
[学生练习]两学生在黑板上书写,其余的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找有错漏的写法投影集体校正。(多数学生能熟练书写)
四、在对实验的评价与改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具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精神激活了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孕育着创新实践。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化学实验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投影]思考题:某生按图4(夹持仪器没画出,下同)所示做实验,以便验证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能转化为二氧化氮,回答下列问题:
附图
图4
问1:装稀硝酸之前如何检验装置气密性?
生甲答:在B口塞上带玻管橡皮塞,玻管插入水中,手握U型管。(师演示并分析不妥之处)
师:指着放在台上做过实验一的装置(如图2)反应已停止,里面无色气体不会逸出。干燥管内液面无下降,这说明装置气密性好,可否从中得到启发?
生乙抢答:可从B口加水至一定高度观察液面是否下降,以便检查装置气密性。
师:正确!(按照乙的提法演示)
生:(齐声)啊!明白了!
问2:如图4所示的严重问题是什么?现只找到一个合适的橡皮塞,应如何操作就可克服这一严重问题?
生答:随着反应进行,排出的稀硝酸会从B口外溢,……
师:对!这要如何克服?(学生欲言又止,处于“愤悱”状态。)能否从刚才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得到启示?(教师提示)
生丁答:拔出A口之塞,另用塞塞紧B口,从A口加入稀硝酸至液面临管口约lcm处,A口重新加塞,拔出B口塞,稍加热反应即开始,稀硝酸被排在右侧管内不会外溢。(学生从“愤悱”状态中解放出来,思维活跃)。
师:很好!完全正确!
[投影操作过程示意图](巩固思维成果)
问3:当在左侧管收集到一定量无色气体后,稍拔出A口之塞,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集体回答正确)
问4:从上一步的操作看来,实验还存在什么缺点?给你们自找仪器,如何改进可克服这缺点?
生答:会有氮的氧化物逸出,造成空气污染。(学生讨论出多种改进方法,师生一一给予评析。)
生戊答:可仿照实验一的做法使用注射器抽气。
师:对!是个好方法!
问5:实验一和刚改进后的实验的装置原理是一样的,它们都有些什么优点?哪一套更好?为什么?
生答:实验时无有毒气体逸出,不会造成空气污染;当铜线与稀硝酸脱离接触时,反应自行停止,制气可随时进行也可使其停止。第二套装置比第一套更好,装置简单(省去干燥管),稀硝酸用量少而又同样达到实验目的。
师:很好!说明同学们具有环保意识,又学会评价实验。本节课同学们自主学习积极性很高,应予保持!
[课外练习](教师精选5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印发给学生。)
标签:新课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