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宿文化的乡土特征改造设计论文_赵汝芝,张宏达

浅析民宿文化的乡土特征改造设计论文_赵汝芝,张宏达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4

摘要:民宿的旅游业在国内引领思潮,普通的民宿旅游做成很多包装好的商业化产品,民宿形成将文化和地理背景忽略,改造的领域偏多,民宿的本质发生了变化,简单来说,民宿的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让人体验特色乡村生活,简单的住宿环境改造,还有景观建筑的构造,首先,民宿的表达核心在于民宿的历史文化,生态特征,地理环境,地域可行性,用怎样的方式表达的更为贴切。

关键词:民宿文化;乡土特征;改造设计

引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乡村民宿,是现代旅游业发展背景下催生出的一种新型旅游内容,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发展呈上升趋势。乡村民宿区别于其他的酒店住宿,游客们在当地游玩体验过后,乡村民俗除了提供住宿以外还能够给人们带来体验当地风土人情感受的场所。乡村民宿景观的设计以植物造景,铺装设计,水景设计,景观小品设计为要点,总结了民宿景观功能生活功能、美化生态环境功能、经济效益功能。民宿景观设计要与其功能彼此统一协调,而且要结合当地本土文化,自然与人文元素,打造具有独特特点的乡村民宿景观。

1民宿乡土文化的含义

乡土文化包括四个层面内容:物态文化层面,包括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等;非物质文化方面,有行为文化层面(包括生活习惯、传统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制度文化层面(包括农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社会规范、乡约村规等)和精神文化层面(包括观念文化,包括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

2民宿乡土文化的解析

民宿文化在人文历史有很多的表达,民宿最重要的还是考虑周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不要依托于个人思想的展现个性,否则这样就会脱离主题,民宿文化的展现是为了让大众去体验生活化,是建立于旅游业发展的情感的表达,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更是文化核心的展现,民宿与乡土风情的结合就展现了乡土的重要性。

2.1民宿中乡土文化的特征

民宿的乡土文化主要特征有:重要性、传承性、特征性。乡土文化是民宿的精髓。我国主要典型的民宿主要建在很多旅游景区,更贴切生活表达的乡村,还有城郊外。民宿的发展主要力量在于乡村的风貌,乡村的建造代表了当地的水土以及文化,同样,民宿的设计当中若能表达得当,乡村的气息则是民宿中的精华。

我国的民宿的建设大多数是根据当地村民的无人居住的房屋来构建民宿,民宿的展现也是根据周围的房屋住宿的建造标准以及人体工程学来构建,中国国内的民宿建筑基本上是遵循了当地的生态发展规律,在房屋的建造上有了稍微新颖的突破,表现手法很是淋漓尽致,民宿建筑的表达没有与当地文化相悖,是我国旅游业以及建筑业的一大进步,很多的商业化的民宿复制品愈加的缺乏乡土气息的存在。

2.2乡土文化的基点展现

乡土文化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多元化、特色化、生态化、人文化。乡土文化要积极相结合又区别于商业化,商业化是指酒店批量生产,杂乱的村镇建设,以及文化底蕴较差的农家乐,然而乡土文化的基点的形成主要在于生态环境、人文地理、经济运营,此三点的基本改造形成是形成乡村文化必不可少的景观构造,也是乡土文化未来发展的场景。

3乡村民宿的成功案例——云夕戴家山酒店

云夕戴家山属于传统村落项目,坐落于桐庐县戴家山村。建筑师张雷充分尊重当地习俗、文化和技术,是有地域文化特性和生活体验的精彩设计。云夕戴家山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3.1保留形态原始性

建筑师在不破坏原始农宅外轮廓的情况下内部空间重新进行划分,清除了土屋内部的两道夯土隔墙并将屋顶抬高一层,但是这样会大大削弱建筑在整体性和稳固性,他通过在夯土和木框架之间加建砖混结构墙体和楼板的方法,使其形成3层相互协作的连续结构,大大增强了建筑的可靠性和舒适性,同时这样还保留下了原有木楼板、木框架和夯土墙的空间美学效果与历史文化价值,延续了传统地域建筑的内在特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拓展功能丰富性

和农家乐以及普通家庭旅馆不同,民宿的特色不只在于“宿”,而是一个集食、宿、游、娱为一体的旅游体验型产品,强调的是具有体验感与记忆性的情感类产品的设计与提供。丰富的业态是民宿发展的方向之一。在云夕戴家山项目中,拥有“云别墅——17间畬文化主题隐居原墅”、“云露台——室外和半室外聚会烧烤的活动平台”、“云厨房——独享乡土有机餐厅”、“云酒廊——咖啡鸡尾酒吧”、“云造——记录项目设计改造过程、展示传统手工艺及日常品的展厅”、“云山水——山泉清溪泳池及竹间SPA”、“云书屋——先锋云夕图书馆”七大复合业态。不仅满足住宿,还满足了在此基础上感受当地文化特色的需求,使得咖啡、酒吧、烧烤以及SPA等新型事物与村落的传统工艺品、日常展示相得益彰。

3.3传承文脉根植性

民宿所在区域的文脉及其地域性文化才是其核心竞争力。案例中对地域性的体现有以下几点:

(1)就地取材,物尽其用。在乡土文化的四个层面中,物态文化层面是最容易被人感受到的地方。如云夕戴家山项目中,酒店接待处的柴火外墙、屋顶上的扫帚墙、房间外面的竹篱笆和楼梯的栏杆把手等构造要素均是取自莪山当地住户家,别墅外墙和厨房建筑使用的黑石,室外庭院中的石水钵等也均来自当地。除此之外,室内的织物、风车、部分桌椅以及农具等也均是在改造过程中收集起来的老屋原有物件。

(2)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如云夕戴家山书店中土墙的保留与玻璃的引入,酒店中老墙的保留与的对比。

(3)引用当地特色元素。云夕戴家山中,提取村内古建筑名称作为餐饮包厢名;酒店内装饰、黑色吧台表面和客房区卫生间镜子后面采用的马赛克饰面图案均来自当地畲族彩带上的符号纹样。通过这种元素的融合,将当地特色文化引入到建筑的各个角落。

4民宿乡土文化的改造策略

4.1民宿乡土文化的特色化、多元化

民宿的改造在我国逐渐成为了很完善的时期,民宿特色化主要的信息来源,可根据一些当地的美食、运动、文化以及景色来吸引顾客,与此同时可以将当地的手工艺根据当地的文化特征做出实物,玩物来售卖,确切的结合旅游业的发展来确定民宿的发展方向来确定产业链的形成。

结合当地的本土的原有的特点来定位,民宿是适合高端人群消费,还是中低端人群消费,将设计的特点转向为多元化,将工艺造型、手艺文化、民族服饰、当地情感的点缀,使得做工精细的东西拉动设计的简约形式,使得设计的形式变得多元化,也使得旅游业在民宿中得以重点体现。

4.2如何建构一个新型的文化体现

乡村民宿的建设,绝对不是留给游客一个文化遗迹,文化不是死的,不是刻板不动的,而是应该在民宿建设的过程中,赋予乡村民宿全新的意义,对原有的乡土文化进行一个简要的整合,剔除其中不再符合时代精神的糟粕,保留其中的文化精髓,是一种对当地文化的继承与创新[5]。对于历史文化的再现,要求当地居民首先应对自身的文化底蕴有一个详尽的理解,经过一定时间的挖掘,找寻可能在时间的进程中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的原始文化记忆,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加以保护,合理融入到民俗建设中。民宿绝对不再仅是一个简单的住所,一个简单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住宿地,更多的应该是对当地文化的承载,游客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对本地人来说同样如此。

总结:

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决定了民宿的精品所在之处,乡土文化代表了民宿的特点,同样给消费者不一样的体验,同时也展现了民宿的建筑风貌。乡土风情的体验主要在于与当地环境,人文地理的结合来展现,尊重历史背景,保护生态,传承文化来展现一个当地风情的乡村气息,给游客增加更多的趣味,使得当地经济发展得以更好的经营。

参考文献:

[1] 郭绯绯.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民宿的发展策略研究[J].乡村科技,2018(5):119-120.

[2]郭莹莹.民宿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财经研究,2016(12):15-16.

[3]林广臻,陆琦,刘管平.岭南州府园林概念的缘起与启示[J].广东园林,2018,40(01):40-44.

[4]袁青,王毅飞.基于价值提升的严寒地区村镇庭院优化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15(1):68-74.

论文作者:赵汝芝,张宏达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7

标签:;  ;  ;  ;  ;  ;  ;  ;  

浅析民宿文化的乡土特征改造设计论文_赵汝芝,张宏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