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太热 玉米过冷的调法不科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冷论文,大豆论文,太热论文,玉米论文,不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日,黑龙江省农科院的专家从各地调查的反馈和农民的用种趋势中发现了一个极其不正常现象:在当前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许多地方在压玉米、增大豆、谷糜、瓜菜和特用经济作物(甜玉米、粘玉米、中草药等)的思路引导下,盲目大面积压缩玉米面积,扩大大豆面积,大上谷糜、瓜菜和特用经济作物,以致大豆种子出现几年来少有的热销、脱销,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将商品粮大豆当作种子的现象,而玉米种子销售形势极度萧条,个别玉米主产区市县仅卖出相当于往年1/5的玉米种子。专家说这种不顾当地生态条件和市场需求的行为后患无穷,将对黑龙江省今后农业生产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省农科院的专家介绍说,今年黑龙江省各地,包括玉米主产区的一、二积温带普遍提出了压玉米、增大豆的调整口号。加之当前玉米价格偏低,而大豆价格回升较快,大豆与玉米的比较效益达到了1∶6以上,从而使各地出现了近年少有的大豆热。从当前的购种形势看,全省大豆面积大有突破5000万亩的趋势,而黑龙江省大豆健康发展空间是4000万亩左右。农业专家郑重告诫广大农户和地方领导干部,农业结构调整决不是多种什么,少种什么的问题。当前,必须结合当地的生态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立足优化品种布局。
专家指出,今年大豆热主要是以往的南部玉米主产区和西部杂粮区。专家分析认为,这些地区的总的生态条件、栽培历史沿革、农民种植习惯都对玉米和杂粮生产有利,效益也相当可观,而对大豆相对不利。以双城为例,正常年份,大豆、玉米比较效益在1∶2.5~3时,在只适于种玉米的地块,一亩玉米效益可达170元,而大豆仅70元。显然种玉米要比种大豆效益高得多,而在西部的风沙干旱区,在当前农田水利条件下,干旱对水肥条件要求较高的大豆来说是制约高产高效的顽症,大面积扩种大豆,产量、效益根本得不到保证。同时,由于市场需求容量有限,年度间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势必造成大豆总产剧增,导致需求过剩、价格下跌、出现卖难、影响农民收入。
除此之外,大量扩种大豆还将出现一系列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无法实现作物间合理轮作,导致大豆生产中出现重迎茬问题、病虫害防治问题。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大豆的产量、质量,增加生产成本,进而降低大豆生产效益,其连带后果十分严重。一旦这一问题出现,势必挫伤农民明年继续种大豆的积极性,引起明年大豆面积的滑坡和玉米面积大增,继而又引出类似大豆热的玉米热,使种植业结构调整陷入一种“翻烧饼”式的误区不能自拔。历史教训值得注意。
专家指出,当前玉米价格偏低属不正常现象,是去年的早霜造成玉米品质严重不合格所致。从国际市场上看,玉米正常价格应在0.75~0.80元/公斤。当前的大豆价格属正常偏高。用当前玉米不正常的价格与大豆正常偏高价格进行比较效益的对比,得出的结论显然有偏颇,一刀切式地压玉米、增大豆的作法也显然带有一定的盲动性和片面性。
农业专家指出,当前黑龙江省大豆可能扩大面积的空间仅为原玉米主产区和非大豆主产区水肥条件较好的低洼地块,而其他土壤肥力水平较差、降水偏少的中低田则不宜发展大豆生产,否则会得不偿失。作为以玉米为主要栽培作物的地区,玉米要增加效益,必须立足优化品种布局,从而提高玉米品质。最简单、有效的办法便是玉米品种向后退一个积温带,让熟期和积温留有余地,不要满贯。
专家还提醒广大农民,由于去秋早霜,作物成熟度较差,使种子普遍存在芽势较弱的现象,尤其一些不法之徒以商品粮大豆冒充良种,使种子的纯度、净度、芽率、芽势都无法保证,为农民增产增收埋下了隐患。因此,已购种农民要认真检查自己的种子是否合格,未购种的农民要防止购回不合格种子,努力保证大豆春播保全苗。
和增大豆相比,尽管增谷糜、增瓜菜、增特作没有出现大“热”,但温度仍然很高,一些领导干部和农户主观认为发展这些作物就是搞特色农业。同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相比,这些作物的产品其市场需求空间更小,用途相对更为单一,如果全省各地都各自为战、我行我素大上这些作物,一旦出现供过于求,损失巨大。因此,各地在发展特色农业时,要切实从当地实际出发,考虑市场需求,用完善、严密、确具法律效力的订单确保产品有销路。以粘玉米为例,全省若种10万亩,其产量将达到3亿穗,这个数字便意味着全省3000万人口,人均10穗,事实上人均1穗都不可能,而粘玉米除了青食,似乎再无他用。这样的作物大面积种植是不合适的,类似的作物还有很多。发展中草药是黑龙江省的优势,但应先找市场,否则产品生产出来了,再找市场便会陷入被动的境地。
省农科院专家评点:
苏俊(玉米专家、研究员):种植业结构调整决不是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必须立足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和市场需求,循序渐进,决不能搞“大跃进”。
胡杰(玉米专家、研究员):种植业结构调整必须跳出去年啥挣钱,今年就种啥的怪圈,走出作物年度间种植面积大起大落、总量失衡、效益一年好一年坏的恶性循环。更不能搞一刀切。
杜维广(大豆专家、研究员):当前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要从作物间区域比较效益着眼,因地制宜,不能主观生搬硬套,单相思式地认为该增什么减什么。
曹靖生(玉米专家、副研究员):一个玉米主产区、一个大豆主产区等作物带的形成是相当长时期内诸多因素综合形成的,不是人为因素想种什么就种什么能改变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胡立成(大豆专家、研究员):种植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对现实,立足长远,考虑可持续发展,既要有质量,还要有产量,当前主要抓质量,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