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丽[1]2012年在《论德莱塞《嘉莉妹妹》中的社会悲剧》文中认为西奥多·德莱塞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打破了以往文学作品中的儒雅传统,真实地反映了美国现代社会中的丑陋现象,如贫困、失业、饥饿和贫富悬殊等现象,展现给读者一个物欲至上的拜金主义世界。《嘉莉妹妹》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一出版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甚至因为其太过真实的描写一度遭到出版商的拒绝。在该小说中,德莱塞塑造了一系列悲剧人物,意在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悲剧来表达他对美国社会的悲观主义态度。除序论和结语外,论文由叁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德莱塞创作《嘉莉妹妹》这部小说的理论依据以及这些理论对德莱塞在小说中悲观主义态度的影响。本章共分叁小节:第一节讨论了现实主义对德莱塞的影响,现实主义主张还原生活的真实面貌,要求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场景,以及真实的事件。德莱塞创作《嘉莉妹妹》时遵循了这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作者以姐姐爱玛的真实故事为蓝本,以自己成长经历及后来的工作中亲身所见所闻为素材,在小说中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当时社会生活的悲惨情景并力求探求其原因及本质。第二节讨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对德莱塞的影响。斯宾塞最先将达尔文主义应用到人类社会,认为自然淘汰在人类的进化、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并提出“适者生存”的理念。在《嘉莉妹妹》中,德莱塞将这一理论用来解释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中弱肉强食的现象。第叁节讨论了自然主义对德莱塞的影响,自然主义强调遗传和环境的作用,是一种生物决定论或机械决定论。人的行为完全受本能或欲望等遗传因素及环境外力的控制,因而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其本身就是一种悲剧。在小说中,嘉莉和赫斯特伍德的悲剧命运正是环境外力及其自身对欲望的追逐双重作用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美国当时的社会因素在小说《嘉莉妹妹》中的体现。论文作者分别从美国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影响、消费主义的盛行及美国梦的幻灭叁个方面分析了小说的社会环境。由于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大量出现并得到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出现严重的贫富不均,加深了社会阶级矛盾;同时,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消费主义盛行,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美国逐渐变为一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而最初带有积极意义的美国梦也丧失了其原本的内涵。由于过度强调物质财富在人生中的意义,很多人心中最初的美国梦逐渐破灭。论文指出正是这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存在,在极大程度上造成了小说中人物悲剧命运的发生。第叁章为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悲剧命运的分析。本论文对嘉莉的悲剧命运主要从其永无休止的欲望、身份的迷失、以及生命的无意义叁个方面进行分析;而赫斯特伍德的悲剧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对权力和控制的欲望,二是否认失去及对环境的不适应。前者导致其丧失了原本富足安逸的生活,而后者则使其成为“适者生存”这一法则的牺牲品,最终落得个自杀身亡的悲惨结局。论文最后一部分是结论。论文指出:德莱塞深刻细致的人物描写真实地刻画了当时美国工业化社会中人们的悲剧命运,反映了他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悲观主义态度。德莱塞在小说中展示的对人生的无助以及对当时美国人民生存困境的思索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对当今的美国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同样具有启迪意义。认真阅读这部美国作品将会引导读者重新思索一些有关人类社会、人文价值观等方面的重大课题,在当代仍具有一定的教育启迪意义。
景霞[2]2001年在《论德莱塞的社会悲剧——《嘉莉妹妹》》文中研究说明西奥多·德莱塞是二十世纪美国杰出的作家。他的小说极负盛名,展示了美国各个阶层的生活,尤其是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嘉莉妹妹》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名作,揭露了美国社会的黑暗面。笔者对这部名作中的写作技巧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展现了在这物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生活找不到出路。他们的社会环境,欲望造成了他们的悲剧。 在写作技巧上,作者运用了社会学比喻,科学的细节及象征手法来刻画人物,展示社会悲剧。德莱塞在这部小说里,具体地描写了与人物有直接联系的社会环境——大城市,其特点是到处充满狡诈和诱惑。德莱塞用化学生理学来解释人物的思想状况,说明他在自觉地运用科学细节。德莱塞用摇椅的象征在文章中也很明显。他把摇椅当作主人公情绪消涨的晴雨表,把它和人物悲剧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推动了人物性格的发展。 在人物刻画上,作者塑造了叁个主要悲剧形象—嘉莉,德洛埃,和赫斯乌特。他们都是社会力量和经济力量的牺牲品。嘉莉本来是一个天真善良,充满幻想的农村姑娘。由于抵制不了种种社会诱惑而堕落,名利双利后她并不感到幸福,仍在幻想,仍在彷徨。德洛埃——一个推销员,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他爱慕虚荣,心灵空虚。他把占有财富放在一切之上。他其实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可怜虫。赫斯乌特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是美国生活方式的产物。他老于世故,通达善变。他的职业造就了他的性格,一旦他抛弃在芝加哥的社会角色,跑到纽约,他的悲剧便接踵而来。
张华英[3]2008年在《德莱塞长篇小说的悲剧意识》文中认为西奥多·德莱塞是20世纪美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他打破了美国文坛上传统思想的禁锢,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阴暗面,将社会各阶层、各类型的悲剧意识展现给读者,开拓出一代新文风,为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评论家誉为“一战”后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目前,学术界对德莱塞的研究仅局限于他作品涉及的“美国梦”主题、自然主义特色以及他创作思想中的悲观主义,并且多是对其单篇作品的评论。鉴于德莱塞创作的独特性、重要性,本文选取了德莱塞长篇小说中的悲剧意识这一视角,运用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和阐发研究等方法,以达到进一步揭示德莱塞文学内涵的目的。本文从“悲剧”、“悲剧性”、“悲剧意识”等概念入手,通过德莱塞长篇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德莱塞长篇小说悲剧意识的内涵、德莱塞长篇小说悲剧意识的人物特质、德莱塞长篇小说悲剧意识的文化特征四个方面对德莱塞长篇小说的悲剧意识作系统的探析,以揭示其长篇小说中体现出的浓重的悲剧意识。第一部分分析德莱塞长篇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主要从德莱塞个人经历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斯宾塞不可知论和社会达尔文思想的影响叁个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尤其是叔本华和斯宾塞的思想对德莱塞的影响最为深刻。第二部分是德莱塞长篇小说悲剧意识的内涵,指出其悲剧意识内涵主要通过社会悲剧、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叁种类型来体现。其中,社会悲剧起着主导作用。德莱塞认为造成悲剧的苦难根源在于人生存的有限性。人生有限却追求无限,人追求无限却依旧有限,受限于形而下之肉身与有限的外在现实,这种人生存的悖论性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人生的悲剧性。第叁部分阐释德莱塞长篇小说悲剧意识的人物特质。德莱塞小说中描述了形形色色的悲剧人物形象,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了叁种类型的人物悲剧:充满梦想的下层民众的悲剧、“天才”湮没的艺术家的悲剧、“超人式”的金融巨人的悲剧。其笔下的人物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却最终走向悲剧结局,如“蝇的不能逃出蛛网”一般永远无法摆脱自己的灾难命运。第四部分阐释德莱塞长篇小说悲剧意识的文化特征。一是对“微笑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反叛。19世纪末期,美国文学处于“微笑现实主义”文风的统治之下。德莱塞打破了这一传统的小说观,开创了一种敢于直面生活,反映现实的小说形式,为美国小说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二是对当时流行的消费文化的否定。19世纪末20世纪初,消费文化在美国盛行。从不同时期的小说主题可以看出,对于现代消费文化,德莱塞经历了一个赞赏—怀疑—批判的过程。论文的结论部分阐述了德莱塞悲剧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意义。德莱塞关注人类生存的苦难和精神困境,为人类精神的荒芜和个体生命灵魂的迷失而焦虑地发出呐喊。他对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剖析与批判,对处于精神困境中的人类抗争与死亡、追求与幻灭的探索与提示,使他的长篇小说呈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
张丽丽[4]2016年在《理想与现实冲突下的悲剧—《嘉莉妹妹》与《欲望号街车》女主人公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嘉莉妹妹》和《欲望号街车》分别是着名作家西奥多·德莱塞与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两部作品都是以女主人公的命运为主线而展开,讲述了主人公的成长与情感历程。故事虽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但越过时空的界限,可以发现两个女主人公嘉莉妹妹与布兰琪的经历有着神奇的相似之处,但命运却又截然相反。嘉莉妹妹与布兰琪都是受欲望的驱使,带着美好的梦想来到另一所城市。她们都在追寻爱情、财富以及自己的女性身份,却遇到来自家庭与社会的重重阻碍。同时,她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应对困难的方式截然不同,因此导致两人不同的命运。嘉莉最后实现了自我,成了百老汇的名角;布兰琪最终迷失了自我,最终被送进了疯人院。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嘉莉得到了她曾经渴望的东西,但内心也充满了悲剧般的不幸——她失去了亲人、爱人、朋友,用自我背叛与肉体换来物质的满足。造成她们同途不同归的原因在于她们所处的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从家庭背景来看,嘉莉出身卑微,几乎没有接受教育,但穷苦的生活练就了她独立、坚韧的性格。布兰琪出身贵族,受过很好的教育,同时优越的生活条件造就了布兰琪依附、柔弱的性格。从社会背景来看,嘉莉生活20世纪之交的消费文化兴起和女性主义萌芽的美国转型时期,那个时期女人一方面成了物质主义和消费文化的消费品,另一方面也开始有了女性意识;而《欲望号街车》中的布兰琪生活在南北文化的冲突和女性主义兴起之时,那个时期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女性在男权意识的压迫下不堪一击。通过文本细读和理论研究,本文将结合女性主义理论对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对比,通过对嘉莉与布兰琪相似的相似经历与不同命运的对比,分析个人梦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并探析其背后的原因,指出在男权中心意识的社会下女性如果依附于传统观念选择逃避,必定走不出生存困境;而如果对困境选择迎难而上,在经济上自食其力,在思想和情感上真正独立才能摆脱社会的束缚,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1]. 论德莱塞《嘉莉妹妹》中的社会悲剧[D]. 张艳丽. 山东大学. 2012
[2]. 论德莱塞的社会悲剧——《嘉莉妹妹》[D]. 景霞. 辽宁师范大学. 2001
[3]. 德莱塞长篇小说的悲剧意识[D]. 张华英.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4]. 理想与现实冲突下的悲剧—《嘉莉妹妹》与《欲望号街车》女主人公对比研究[D]. 张丽丽. 安徽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