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时代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时代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时代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代性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价值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一般的意义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是一种与资本主义价值取向相对立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价值目标、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价值标准、由一整套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规范体系构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广大群众身体力行的价值观念。但这些仅仅是这种价值观念的共性方面,或者说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事实上,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是一种历史形态,在不同国家,在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具体表现形态是不同的。现今我们要倡导、弘扬、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中国特色”反映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个性方面,它指的是与中国特殊的国情相联系的价值观念。但以往我们对“中国国情”的理解有片面性,往往把它看成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其实,“中国国情”不仅是一个空间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时间历史概念,它是和中国这个特殊地域的具体时空紧密相连的。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必然是同时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价值观念。

时代是社会历史运动特定时态的确认。上一个世纪之交,也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根据当时世界范围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提出世界已发展到“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论断。这个“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给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它是前苏联各族人民在内战时期战胜白卫匪帮和二次大战中战胜德国法西斯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前苏联各族人民在克服重重困难中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动力源。

历史是发展的。二次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本世纪60~7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整个世界正从冷战的阴影中走出来。国际间正在为争取竞争中的优先地位进行着战略格局的调整,世界上原有两极对峙的旧格局正在被一种多极并存的新格局所代替。虽然革命的任务在全世界远没完成,局部战争在全球也从没停止,但我们的时代已不是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正如邓小平在分析时代特点时高瞻远瞩地指出的:“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1〕

时代的改变要求我们的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跟着改变。价值观念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总是和一定历史时期广大群众的现实追求相联系的,它内在地要求人们顺应时代的挑战和提供的机遇,为自己注入新鲜的、活生生的内涵。如果说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那就一定不能忽略中国当前所处的时代特征。脱离时代是最大的脱离实际,它只能导致犯超越时代的“左”的错误和落后于时代的右的错误。

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打上了哪些时代印记,或者说传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发生了哪些嬗变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些考察。

(一)在价值取向上,从凡事先问姓“社”姓“资”,一切与资本主义“对着干”的封闭僵化性,转为乐意接受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开放性。传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较多地看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一面,把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简单地看作“东风压倒西风”的关系,这样很容易产生把资本主义的一切都弃若敝屣的盲目性、片面性。

当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社会化大生产已冲破地区、民族、国家的壁垒,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国际市场和世界性的经济循环。在这个市场面前,任何国家不可能拥有现代化生产所需的全部资源、技术、信息,因此,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离开世界孤立地发展。同时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不是绝对排斥、水火不容的两极对立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中有许多属于全人类创造的文明果实,诸如反映现代生产规律的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完全可以为我们借鉴和吸收;相反,社会主义国家中却有一些与现代工业文明不相适应的体制上的弊端必须加以克服和改革。因此,那种“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简单化的价值取向准则,被“大胆地打开国门,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一切长处,与世界各国发展更密切的经济、技术交往”的取向准则所代替。

价值取向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外界的榜样,才能清楚而准确地确立追赶的目标;只有确立了目标,才能激起追赶的冲动和发展的欲望,才能重新审视原有的价值标准,并按这个新的价值标准,修正传统的价值规范体系。可见价值取向上的开放性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适应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前提。

(二)在价值目标上,从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切近的目标的理想主义转为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切近的奋斗目标的现实主义。传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把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理想化。由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1935年遵义会议后发展比较顺利,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很快就能进入共产主义,实现“解放全人类”的理想。以此为目标,于是搞什么“一天等于20年”的“大跃进”,急不可待地提出“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甚至把“大锅饭”、“铁饭碗”当作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加以弘扬,试图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就达到“共同富裕”。事实证明这是欲速而不达。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奋斗目标,这是不能动摇的。但如果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不切实际地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切近的目标,尽管一时可以激起革命的热情,但它是不能持久的。由于时代不同了,发展不再是突进的、非常态的,而是渐进的、稳定的、常态的。因此,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制定我们必须为之奋斗的近期目标(奔小康)、远期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并把它们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统一起来。目标值变了,根本任务也变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落后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状况,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如果生产力落后于资本主义的状况长期存在,就不能证明社会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也不可能有我们的位置。因此,只有加快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是“硬道理”。它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对共同奋斗目标的集体性的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从坐而论道式的理想性向注重实效、不务空谈的现实性的转变,也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三)在价值标准上,从重形式、重原则转为重内容、重实效。人们总是按一定的价值标准对事物进行评价,以决定取舍。价值标准是价值观念的核心。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特质在于,在评价时总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不能否认,传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也是把是否符合人民利益作为评价一切言论行为的价值标准的,但在原有的时代条件下,它注重维护社会主义的“纯洁性”,把“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确保“人民江山永不变色”作为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因而凡事总要先问“姓社姓资”,孤立地以“成份”定取舍,而确定“成份”的标准,又只是几条抽象的原则。殊不知,在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缺乏科学认识的情况下,这些原则也不可能是科学的。在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下,这种价值观念后来竟然发展到“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要社会主义的低速度不要资本主义的高速度”。电影《焦裕禄》里有一个县委领导,甚至说什么:“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最重要的是政治上不犯错误,饿死几个人算什么!”可见,人们言论行为的评价标准已被严重扭曲了。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随着我们面临的中心任务的改变,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越来越面向实际,在价值标准上也越来越注重实效。人民的利益不是虚的,而是实的;不应重形式,而应重内容。邓小平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这“三个有利于”都是着眼于人民利益,且富于实际精神, 真正做到了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欢迎不欢迎,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为最高标准。在新的历史时代,经济问题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国际间竞争的实质,是经济的竞争,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经济上不去。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是生产力标准,它要求我们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主要参照系,重新整合、衡量整个社会的价值系统,诸如“安定团结是第一位的”、“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弘扬“时间就是金钱”、“信息就是资本”、“人才就是资源”、“效率就是生命”等,都体现了价值标准的实效性。

(四)在价值规范上,从单维性向多维性转化。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是由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一系列价值规范构成的,它内在地包含有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趋向。但传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往往以单一的“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等为处理一切关系的准则,强调的是“服从和被服从”的关系。在革命和战争的时代,当它被正确地理解和贯彻时,或许是正确的、必要的,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这个准则往往成为一些官僚主义领导漠视群众要求、不关心群众痛痒、损害个人利益的借口,所谓“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成了这些官僚主义领导的口头禅。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实有赖于每个社会个体为自身和社会的利益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也出现了不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控制关系,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利益关系,出现了诸多责权利统一的多元主体。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社会现实中利益主体需要日趋多元化,要求我们不能一味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也要强调国家、集体关心个人利益。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当前,我国经济基础的基本构架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体制,这就决定了社会上存在不同的利益群体,他们的经济地位、觉悟程度不同,对他们的价值规范体系也必然有所不同。即以道德规范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仅要倡导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道德,也承认公平竞争、等价交换、按劳取酬、有偿服务等是道德的、合理的,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总之,社会主义价值规范体系已明显地具有多维、多层次的特点,只有承认和正视这一事实,才能使社会主义价值规范从政府的行为变为群众的共识,使之发挥自动的、宏观调控的作用。

总之,时代的转变像一个最权威的指挥,使传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变得勇于开放、面向现实、注重实效、承认多元。我们只有懂得这种转变是时代巨手使然,才能懂得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不可逆转的。

价值观念和时代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不仅时代决定价值观念的变革,而且价值观念也影响时代、塑造时代、推动时代。同时必须认识到,时代给价值观念变革带来的并不完全是正面效应。当前,在价值取向上的功利化、世俗化倾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社会上的重新抬头,都是值得注意的现象。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根据时代主题的变换,合理地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使它更好地切合时代,发挥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加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增强全球意识,促进对外开放。时代是世界性的社会发展阶段,只有从当今整个世界的现实出发,把中国的发展放在全球的大背景下,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同世界的发展连结在一起,才能使我们的各项事业不断跨上新台阶。如果以一种世界性的眼光考察问题,就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必获最终胜利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世界交往”的扩大。社会主义国家有一个时代任务,即使自己只是属于世界经济一部分的本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潮中去,参预国际竞争,与世界经济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当今时代,国际间的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军事冷战”、“政治冷战”已变为“经济热战”、“科技热战”,全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面临着一些全人类的共同问题。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资本主义同样处在种种危机中。只有确立现时代的“全球意识”,才能产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危机感,才能更自觉、主动地坚持对外开放,并努力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同世界性的科技革命浪潮结合起来,同潮共涌,以使中国在下世纪的国际舞台上居于领先地位。中国的发展,不仅是中华民族自身利益所在,而且也是以自己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有强大生命力的。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二)增强科技意识,倡导“科教兴国”。如果说在战争和革命的时代,马克思提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完全正确的,那么在今天我们可以说“科学技术是历史的火车头”。在当今时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抢占科技优势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状况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整个社会发展状况的瓶颈因素。正如邓小平所说:“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末,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3〕尤其重要的是, 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第一革命力,第一战斗力。马克思曾经说过:科学技术除了是一种实际的财富之外,还是一种观念的财富。科学学的创始人贝尔纳也说:“科学主要是一种改革力量而不是保守力量……人们接受了科学思想就等于是对人类现状的一种含蓄的批判。”现代化不仅是单纯经济上的量的增长,不仅是工业化、都市化,而且应包括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各个层面的发展,我们只有抓住科技这个关键,才能以此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认识科技特别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不容易的。可以说这一点还没有成为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共识。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特殊事业,它的真正效益,往往要在一个较长的周期中才能显示出来,而且这种显示还不一定是直接的而往往是间接的。教育的这种投入大、周期长、效益带有间接性的特点,使之在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被排挤、被忽略、被冷落。因此,我们要以战略性的眼光,强调增强科技意识,提倡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科教兴市,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技、尊重教育。如果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具有务实性,那么最大的务实就是注重发展科学技术。

(三)增强协调意识,注重持续发展。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能以全面、理性的态度对待价值的取舍,注重克服那种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和评价模式的限制,抛弃那种“宁要……不要……”的武断的、片面的公式,而采用“既要……又要……”的合理形式,注意发挥互补增强效应,在动态平衡中找到最佳结合点。例如:既讲抓住机遇要有紧迫感、责任感,又讲用好机遇要有科学态度;既讲加快经济建设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又讲防止经济过热,反对一哄而起,重复建设;既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又讲克服一手软一手硬的倾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既讲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又讲鼓励其他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一定程度的发展;既讲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又注意不使贫富差距过分扩大;既讲通过竞争择优汰劣,又注意给后进创造生存、壮大的机会,为后进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既讲珍惜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注意维护社会稳定,又讲惩治腐败,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犯罪活动。如此等等,看似对立的两个方面,其实都不是二律背反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我们都要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使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在发展中实现相互促成、相互补充、相互加强、相互丰富。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社会的发展避免走西方各国曾经走过的片面、畸形、病态的发展老路,不以文化的牺牲、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为代价换来经济的一时发展,不使发展的道路充满分裂和冲突、痛苦和牺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注意理顺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着眼于社会、经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走一条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子,在选择最佳发展模式的实践中显示其巨大优越性和示范作用。

(四)增强社会主义价值意识,牢固树立精神支柱。当今世界上存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系,这是客观事实。在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多维价值规范体系中,特别是在同腐朽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激烈冲撞中,只有增强社会主义价值意识,弘扬光大社会主义价值,才能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先进性和推动时代进步的历史作用。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形形式式的诸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趋同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往往有一定市场,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也容易使一部分人模糊和淡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的一面,这就更需要我们经常不断地宣传、倡导、坚持社会主义价值意识,以巩固我们的精神支柱。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是以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坚定信念为基础的,而这种信念的前提是确认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价值是社会主义具有的满足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属性、效用和功能。从长远看,社会主义是为消灭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解放全人类而应运而生的。从近期看,社会主义以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为根本任务。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能以比资本主义更好的方式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矛盾、人和人的矛盾。社会主义虽然不能说对所有人都意味着价值,但对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来说,却意味着实实在在的价值。在当代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如果抛弃社会主义,只能造成社会动荡、经济危机、人民遭殃的历史大倒退,那就谈不上实现“小康”,连温饱也不能保证。90年代初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中的失败所酿成的社会悲剧,更从反面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因此,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中国公民,都应把个人命运和前途与社会主义紧紧联系起来,立足本职,把握未来,在这风云变幻的世纪之交和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里,振兴中华,再造辉煌。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在参预塑造时代精神,高扬时代主旋律方面最主要的贡献。

注释: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第372页,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标签:;  ;  ;  ;  ;  ;  ;  ;  ;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时代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