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精彩,源自于有效提问论文_许洪

数学精彩,源自于有效提问论文_许洪

甘肃省永昌县河西堡第二小学 737200

摘 要:新课程提倡问题教学,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教学的课堂讨论与研究中,逐步形成一种学习方式与学习品质。数学的精彩正来源于那些深浅适度、难易恰当、有效高效的问题。

关键词:提问教学 混沌状态 临界状态

“问”有学问。无论是对症出击、雪中送炭还是趁热打铁,提问都要讲求适时、相机而问,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良机”;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进行了充分的思考之后,思维处于一种由“起点”迈向“终点”但尚未达到“终点”的中间靠后状态时,提问才是最有效的。

那么,何时才是提问的良机呢?提问的策略,是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点拨和有效的控制,让提问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这“即时”就是教师所要把握的时机、要掌握的“火候”。

一、提问于混沌状态

不确定性和无序性,是思维混沌状态的重要特点,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说的也许正是这种现象。而学生的思维一旦出现了混沌状态,其实也就出现了一个值得教师去把握的“良机”,一个需要教师适时提问、点拨的时机。这个时候教师不能“袖手旁观”,恰当的提问,或许就会收到“无中生有”的效果。

比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取实物。教师拿出9根筷子,让学生取出这些筷子的三分之一,一位学生迅速拿出3根筷子,另一位学生犹豫了一会儿,有点不太肯定地拿出2根筷子。顿时,台下孩子们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取2根,不对,应该是3根。”“把9根筷子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应该是3根,而不是2根。”正当大多数学生频频点头时,角落里发现了一个不和谐音:“我认为他们这样取出筷子,都是对的。”此时,孩子们的思维出现了不确定性,出现了混沌状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教师应该乘机反问:单位“1”不同,那么它的几分之一所包含的“量”也一样吗?这样的反问让孩子们立即从“不确定性”跳脱出来,是呀,前一位学生拿出筷子时有9根,而后一位学生拿出筷子时只剩下6根了,单位“1”不同,那么它的几分之一所包含的“量”就不同。一个是把9根筷子看做单位“1”,那么其三分之一就是3根筷子;而另一个是把剩下的6根筷子看做单位“1”,那么其三分之一就是2根筷子。

二、提问于临界状态

提问追求的是一种“激活效应”,孔子早就说过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这“愤”这“悱”,就是提问的前提和时机。所以,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处于由活跃到受阻时、似懂非懂时实施提问,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在临界点上产生顿悟、发生质的飞跃;如果学生的思维尚未进入临界状态就去“追”,就不能体现出点拨的作用,提问也就不能收到预期的、比较明显的效果。

三、提问于定势状态

由于认知经验、思维发展的局限,学生的认识难免表现出比较孤立、粗浅、简单的特征,甚至出现思维定式。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瓶颈”。在学生出现思维定式时,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个时机,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和层次,提问引领,帮助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拓宽思维的视角,或许能突破“瓶颈”,跳出窠臼,识得庐山真面目。比如,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摩天轮是旋转现象”、“滑滑梯是平移现象”、“大风车是旋转现象”、“升国旗是平移现象”、“推拉窗户是平移现象,把门推开也是……”诸如此类的回答“顺风顺水靠岸”,答案基本一致,此时,就需要教师打破这种定势思维。

比如,可以针对“推拉窗户是平移现象,还有把门推开也是……”进行发问:“把门推开是平移现象吗?显然不是,也就是说这个孩子的回答显然是错误的,但是因为他只说了一半,同时,在这之前,已经有不少精彩的,正确的回答,所以这个学生的回答自然被老师所忽略。细究这个学生的发言,“把门推开”不是平移,而是旋转,这还真既不是个案,也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例子——它不是平移,但它的确“平移”了;它不是旋转(只旋转了一半),但又的确“旋转”了。就像秋千,它的上面没有动,它也是围绕上面的轴转动的,虽然只转了半圈,但它也是一个旋转现象。引领孩子们在这样的地方追问,最终,孩子们会知道“推开窗户”和“推开门”是不一样的,“平滑门”和“带合页的门”也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平移”,后者是“旋转”;甚至孩子们还会知道“水池放水”是旋转,“拧开饮料盖子”是旋转……

教师要具有课堂追问意识,更要具有追问的精神,敢于追问和善于追问,问出质量,问出品位,问出智慧。教师应努力让课堂追问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这样,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学生的思维才会被点燃,学生的智慧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参考文献

[1]林碧英 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应注意“四侧重”[J].中小学数学,2018,(1-2):23。

[2]高元影 数学教学的另一重境界[J].中小学数学,2018,(3):53。

论文作者:许洪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8月总第28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5

标签:;  ;  ;  ;  ;  ;  ;  ;  

数学精彩,源自于有效提问论文_许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