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思品课改革的误区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改论文,误区论文,对策论文,初中论文,思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一年多的新课程理念课程改革实践中,我通过对全县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进行全面调研,发现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影响了课程改革,影响了教学质量。现结合我县调研的实际情况,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改革的误区及对策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改革的误区
1.以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改革经验代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模式,忽视了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往往是从小学开始的,小学参与的面广、积累的经验多,报纸杂志介绍的课改经验小学的居多,初中阶段的相对较少,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就更少得可怜。在调查中,我发现许多初中教师往往不顾初中学生的实际,一味模仿小学甚至幼儿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上课时读读、说说、听听、看看,在游玩中上完了一节课,美其名为愉快教学法,忽视了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特征,忽视了必要的成熟的理性引导。
2.以“教材”代替“教案”,忽视课堂教学的自主创新和优化组合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是教材编写委员会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用的一种教学资源,它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种辅助资源而不是惟一的资源。但我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把教材当成教案,当成课堂教与学的惟一资源,按图索骥,按部就班对照教材一一展开,开展活动、宣讲知识,不敢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不敢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忽视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创新性。
3.以“集体备课”代替“个人备课”,忽视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和校班的个体差异性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县许多学校要求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做到教学资源共享,教师的优势互补,并将优秀教案打印成册,人手一份。我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学校的集体备课是将同一年级思想品德教师进行具体的分工,每人分到几课,各自备课,最后打印再分给各组成员,从整套教案来看,每个人只完成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教案只是某个人的思路,教案的质量,也是优劣不齐,根本没能体现出集体的智慧和教案质量,也不能适应学校班级个体差异性。有的教师拿现成的教案去上课,由于没有对教材和课标进行深入钻研,甚至有时对授课内容还不熟,导致劣质课比例上升,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效果。
4.以“热闹的课堂活动”形式,代替了必要的理性思考和理性剖析,忽视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了,学生开始变得敢讲、能讲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思想品德课案例多、探究体验的活动多、课堂讨论多,课堂气氛更是热闹非凡。但我在调研中发现,学生只说不做、只讲不思,教师也是要求学生说故事,参与各种活动,对课本知识不去分析,对社会生活不去思考、不作评价、不去解析,讨论中也没有形成共识,小组讨论也只是形式,没有把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上升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思想品德课完全上成了故事会、茶话会,从而失去了思想品德课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功能,尤其忽视了思想品德课育人的功能。
5.以“课件的自动显示”代替了“教师板书示范”,忽视了知识能力结构搭建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但具有声形一体、图文并茂、模拟实体、生动形象的特点,而且加快了课堂节奏、增加了课堂容量,增强视觉听觉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所以被广泛地采用。但我在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没有板书示范,实现了无粉笔、无黑板的教学、这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但也有它不利的一面,教学过程全部是自动生成,起不到教师教学示范的作用和重点知识点拨的作用。
6.以“只听不讲不练”代替“精讲精练”,忽视了学生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精讲精练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起到巩固知识、加深概念、拓宽思路、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等作用,因而被广大教师广泛使用。但是我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只重视开展活动,而忽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有的教师认为,思想品德课只要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浓烈,教师少讲,学生多表演,就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是一堂好课,所以教师就不去钻研、挖掘潜力、收集资料,必要的课堂训练也不要了,结果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从中悟出的道理模糊,懂得的知识肤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得不到渗透,没有体现思想品德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本质,失去了思想品德课应有意义。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改革的对策
1.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和初中生身心特点的研究,形成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特有的风格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因此,每位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师必须从初中生生理、心理特点出发,认真钻研新的课程标准,探索出一套新的教学路子。这条路子既能实施完成新课程标准,又能适应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体现能动性、实践性、参与性,重视感性认识,同时也要重视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重视理性的提升,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阶段新课改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切不可一味地模仿。
2.熟悉“标准”,吃透教材,精心设计,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并领会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标准的具体要求,要将“标准”中的具体要求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反复对照,形成“标准”要求与知识点的一一对应,对“标准”中有的而教材没有的要作适当的补充,对教材中难度较大的要敢于放低难度,对教材中理论性过强而“标准”中又没有要求的要敢于删掉,对教材中顺序处理不妥的要敢于适当调整顺序,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适当调整章节的教学内容。总之,要依据“标准”来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以教材的教学来体现“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既要达到“标准”的要求,也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并强调“集体备课”,首先要明确“集体备课”的要求。“集体备课”并非分工备课而是全体思想品德教师利用一个共同的时间聚集在一起,加强对“标准”、教材、教法、学法的分析讨论,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例如,如何创设情绪导入新课?如何连接过渡?课程结构如何设计?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如何合作探究学习等等。各方面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后,由讨论时作笔录的教师执笔备课。教师在拿到集体备课的教案后,根据班级和学生的特点及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二次备课,删减或增补有关教学细节,形成自己的教案。在上课后及时反思,找出课堂中的亮点、灵感体验和不足并作记录,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弥补不足、发扬优点,这样就形成了具有集体智慧又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案。
4.师生互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有鲜活的情景导入、灵活的教学方法、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在把握活跃的课堂气氛时要有一个度,活而不乱,动而有序。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要加以引导,对学生错误的认识要引导,分析其错误原因并指出纠正错误的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时要作必要的分工,讨论后要得出合理的结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从中有所启发、明白道理、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化为品质、落实行动,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5.坚持必要的板书
思想品德课是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为主要目标,是思想性较为明显的课程,但是思想品德也是以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作支撑的课程,没有一定的伦理学、社会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心理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基础知识作铺垫,学生是不能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不能提高觉悟,提高能力的。思想品德课程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在教学中,必须有必要的板书,帮助学生疏理知识、搭建知识结构,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精讲精练,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提升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少讲并不意味着不讲,强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讨论、去思考、去合作,并不意味着教师处在一个旁观者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导演”,重点的内容要精讲,突出重点,难点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拓展。思想品德课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必须以精练为突破口,教师必须精心选择习题,特别是能培养能力,提高综合性、应用性强的题目,练习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实践活动课、自主探究题等等。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形成品质。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中,切不可丢掉精讲精练,否则,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当然,也不能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子,偏离新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在我国已全面推广,尽管还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但只要我们加强学习与研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只要我们能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我们的课程改革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