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0)04-0033-0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巨大的理论创新勇气,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完整论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P22这一概括立足现实、承接传统、面向未来,孕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指向。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研究与广泛传播,如何浓缩这一理念,凸现其理论本质,并使之成为广大群众朗朗上口、耳熟能详的生活指南,即如何从核心价值体系升华为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重心所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价值观反映着一定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审美情趣和思维模式,构成一个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与生活态度。“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社会秩序得以维护的基本精神依托。”[2]P3社会主义也不例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一定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社会价值理念的总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规定和影响着其他价值观,它是一个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精神保证。
与核心价值体系不同,核心价值观则是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社会价值理念的集中表达,是一个社会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是一个社会得以延续发展的精神依托。与核心价值体系相较,核心价值观具有自身的特性。一方面,核心价值观具有更高的社会认同度。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具体的,是居于统治地位价值观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再现。而社会生活中由于存在不同阶层、不同生活方式,必然存在与之不同的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则不同,不涉及具体的方针政策,从终极目标追求上作出规定,集不同价值观之共识,反映着社会不同生活方式群体的共同愿望,直指人的思维与精神生活层面,具有更大的社会包容性,因而社会认同度更高,可以成为全民的精神信仰。另一方面,核心价值观具有更普遍性。核心价值观的普遍性不只源于其普遍的社会认同性,从其自身构成看,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要旨,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则可以与时俱进、发展变化,但其变化都必须围绕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在一定时期是一个稳定的价值目标,不会因任何具体条件的变化而突然发生变化,所变的只是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具体内容。正因其普遍性的魅力,对社会生活才具有恒久的指导意义。第三,核心价值观具有更高的理论概括性。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理应全面准确地阐释一个社会的价值目标,不可挂一漏万。而作为核心价值观则一般要集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浓缩其精华,使之成为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南。只有通过这一转化,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更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身体力行的箴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它浓缩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将其上升到思维方式、终极追求高度。可以说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都是这一核心价值观在现实中的展开。事实上“历史上影响巨大的意识形态就是那种高度概括提炼的真理性主张,它使得公众易于把握而产生道义上的感召力,激起人们追求真理和价值目标的热情。我们必须立足于现阶段人们的思想实际,针对实践提出的历史性课题,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内涵,……以简洁通俗的话语作为行动标杆,规范引导不同阶层的人们,牢牢掌握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主动权,从价值观的深层次上构建社会思想共识,增加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3]P9即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为百姓耳熟能详的行动箴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与宣传教育中,尤其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与教育,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力后盾和强大动力。
二、和谐与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价值的思想追求上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价值的制度追求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在价值的时代追求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和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支撑,在价值的道德追求上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它从四个维度表达了社会主义的完整价值理念。四维一体透视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为和谐与公正。
和谐理念何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第一、追求和谐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思想的鲜明特征。“和谐”是人类的美好理想,是共产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追求,共产主义社会意味着“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4]P458共产主义使人获得了物质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双重解放,并使“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5]P603得以彻底解决,它使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协调与一致,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彻底和谐。以往的社会,物质的匮乏与不均造成了社会关系的紧张甚至对立,根本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即便是宣扬和谐,“和谐”也只是维护其基本统治的手段。第二、追求和谐是我们党的目标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其根本宗旨就也是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6]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服务型政府、阳光型政府,其根本目的都是化解人与环境、人与人的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谐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整个进程,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最核心追求与最核心理念。第三、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思维模式。“传统和谐思想肇始于远古的巫术礼仪之中,汲取‘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粹得以形成,经儒、道、释等不同哲学体系各有侧重的发挥,逐步深化和不断丰富,”[7]P40成为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这一价值观一方面渗透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之中,是我们不可能随意抛弃的;另一方面,中国人厚德载物、崇尚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民族特质顺应了时代的呼唤,已成为世界共同的呼声。
公正理念何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第一、与和谐一样公正也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目标。虽然不同的时代人们赋予公正不同的内涵,但公正总是伴随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进步。当今世界国内国际环境都处于改革变动之际,如何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是人类共同的诉求,也是能否建立起和谐有序的新秩序的关键。坚持公正的理念才能在各种纷争中处于主动、才能调动各种因素、既保护个别人的正当权益,又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使我们永远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第二、公正是社会道义的基石。“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8]P443变化与改革的根据只能是让社会更公正更合理,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道义。一个社会失去基本的道义支撑就失去了自身的合理性,有了这一理念才能像先贤那样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勇往直前的奋斗。社会主义必须有这样的道义观,它是我们展示国际形象、维护国家、民族和群众利益的最基本理念。第三、公正是对人类已有优秀价值理念的概括。资产阶级思想家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等理念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是我们应当借鉴吸收和超越的,而公正正是这些理念的实现和完成,它包含并超越于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较之于前者更具时代感和恒久性,理应成为我们信守的核心价值观。
和谐与公正作为核心价值观表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表达了党的最终目标与人民的永恒追求,既有包容性又有时代感,集人类优秀价值理念于一体,是一个深受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要旨,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宣传与教育的核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民族传统思维,立足于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表达了全社会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目标与宗旨。在全社会养成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重在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是培育和谐文化、养成和谐思维。和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人类社会在历史中形成的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文化形态。”[9]P25这一文化形态崇尚与追求和谐,包容与尊重差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当代中国,提出和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立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相吻合,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和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做出的价值抉择,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之中。建设和谐文化就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的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从而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这是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我们在建设和谐文化中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另一方面,文化的和谐需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等于无原则的妥协与退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还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使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会沉渣泛起,国外资本主义凭借其经济优势,不断输入其价值观念,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观念也会乘机而入,这些都将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消极影响。对于这些愚昧腐朽的文化思潮无端的退让与包容就是助长,是与和谐社会的本质相背离的。因而在多元文化的和谐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保持对愚昧腐朽文化思潮的批判态势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只有依此为基点,培育和谐文化,让人们养成和谐思维的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渗入人们的心田。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肩负着率领全国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是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决策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党的精神面貌、生活作风、组织状态、工作业绩等对全社会的影响和规范,决定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各级党委政府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核心价值观建设,真抓实干,而不是摆设,核心价值观建设才能上台阶、上层次。党风正、干部廉,则民风好、民气顺,核心价值观则有坚实的基础,也就有了向心力、凝聚力,因而,注重党风建设,提高党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把核心价值观建设摆上议事日程是当务之急,抓住了这个关键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有了可靠的保障。与此同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就要开展广泛深入的群众性和谐与公正创建活动,使家庭、社会无时不处于和谐公正之中,这种群众性的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载体与着力点。它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让人们充分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果关心人、吸引人、教育人,才真正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因而,在各行各业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建设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消除不和谐、不公正因素为突破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依赖和谐的社会经济生活,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影响不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不和谐、不公正因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最大障碍,只有以此为突破口,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不公正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与公正因素,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公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首先要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不断丰富与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互动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到来。
[收稿日期]2010-06-07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时政论文; 和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