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春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春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完本期“永远的春节”的时候,是2009年12月24日。北京略显阴晦的空气中,漂浮着浓厚的圣诞节的气息。尽管我们自己的“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光景,可我们总也抵挡不住这“圣诞”的怪味,铺天盖地的“圣诞快乐”,通过网络平台、手机短信或其他一切可能的方式,从早晨开始就一直游走在现在——这五味杂陈的夜空里。
记忆中的春节,曾经是每个孩子从年头到年尾日日渴望的神圣时刻,男孩子放鞭炮,女孩子穿花衣,印象中的春节,曾经是每个承负着家庭重担的父辈们一年中最为休闲的时刻,他们忙碌一年,在祭祀祖宗和目睹快乐的儿女们嬉笑享受的同时,难得小憩,憧憬着来年的收成;那些祈福一年脸上的皱褶又多了一层的慈爱的祖父祖母们,则迈着或矫健或蹒跚的脚步,儿女绕膝,在几世同堂中,体验着天伦之乐……鲁迅先生曾在《祝福》中写到“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这就是我们曾经的,或者现在仍有余韵的“春节”。
在民俗学者眼里,我们的春节还有更丰富的内涵。在腊八粥、年夜饭、包饺子、送灶神、洗尘埃、剃年头、贴门庭、年夜饭、祭祖先、压岁钱、接财神、拜新年、舞春牛、踩高跷、舞龙灯、闹元宵等形式繁多、名称各异的春节习俗背后,4000多年的历史,积淀的是一个民族久已成型的节日文化。在这个沉甸甸的节日中,我们不仅拥有厚实的文化积累,更重要的,她是我们这个民族已经习惯的近似图腾的仪式,以及在这些仪式背后,浓浓的民族情感。
年轻人奉“圣诞”为圭臬,以“情人节”为尚。“洋节日”在以一种异常强大的力量冲击着我们的具有浓厚历史情感的春节,“年味渐失”成为民俗学家们忧心忡忡的话题,“保卫春节”成为社会学家们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全球化、信息化和商业化在把我们从与世隔绝的懵懂中带到喧嚣的世界中心时,也把“洋节日”一并嵌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君不见,昔日那些在春节期间蹦蹦跳跳、呼朋唤伴的孩子们,现在一年到头都在酒吧里、网络上,体验着洋节日带来的欢庆和快乐,他们在参与潮流的同时也塑造着潮流。可在这潮流的背后,我们的节日传承,我们的年气儿呢?
春节是我们自己的节日,是我们记忆中的瑰宝,更是我们现实和历史传承的牢固纽带,是我们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更是我们凝聚民族精神、关照社会现实的重要载体。民俗学家萧放称:“春节,犹如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以其独特的光芒辉映着当代中国社会生活。”我们在和世界融合,体验洋节日的刺激和新奇时,不可丢掉我们的民族之本、文化之源。这是我们编发本期“永远的春节”的要旨所在。
本刊编辑部
标签:春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