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扩散转移研究——以东部三大旅游区向川流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为例论文,旅游区论文,中国论文,典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3-7578(2010)09-156-05
由于宏观区域发展战略和口岸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地区间差异很大。东部逐渐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入境旅游区,而中、西部地区入境旅游业发展则相对滞后。入境游客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往往一次会选择多个旅游目的地进行游览,这样“旅游中转地”便在游客游览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东部三大旅游区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入境旅游接待区,其接待的入境游客同时也向其他省区进行空间递进转移。四川省作为我国西南重要的入境游客集散地,也是我国东部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转移的主要流向之一。研究东部三大区入境旅游客流向四川省扩散转移特征和规律,一方面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入境旅游流空间演化机理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四川省理清旅游业发展思路,为合理制定旅游业发展战略和进行旅游跨区域合作提供理论参考。
国内外在旅游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Andreas探讨了旅游者目的地选择多样性的潜在经济原因[1],为旅游者行为和旅游流时空结构演变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Miyuki Mitsutake对日本游客在中欧国家行为模式和流动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2]。Lundgren提出了旅游者在城市间相互流动和大城市向旅游地的垂直流动模式[3]。Prideaux B.和S.Kim研究了旅游流双向不平衡结构[4]。Bruce Prideaux考察了双边旅游结构并确定了可能影响旅游流总体规模的五大类因素[5]。John Coshall将光谱分析应用于国际旅游流研究[6]。Jie Zhang和Camilla Jensen根据产品供应方因素对国际旅游流进行了解释[7]。可见国外学者对旅游流研究比较细致和深入。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时空行为[8-16]、旅游流系统结构[17-19]和旅游流空间效应[20-22]等方面。综观以往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在旅游流及其运动模式方面研究较为深入,但对旅游流空间流动扩散的递进动态以及对旅游中转地作用的研究比较少见。文中以旅游客流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入境旅游流以东部三大区为基点向四川省扩散转移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1 研究区界定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界定
以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空间演化为研究对象,在区域发展理论和系统论的指导下,项目组把“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云贵、成渝、泛西安”六大区域划为中国入境旅游典型区域进行研究。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东部典型旅游区域,其余均为西部旅游区域。以东部三大旅游区和西部成渝旅游区中的四川省作为研究实证,根据实际情况和研究需要,对东部三大区范围加以界定。其中环渤海旅游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山东、辽宁三省;长三角旅游区包括上海市和江苏、浙江两省;珠三角旅游区仅指广东省。
1.2 数据来源
为保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数据的权威性及可靠性,采用国家旅游局所发布的1997-2008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入境游客抽样调查资料》数据。选取1997-2007年相关入境旅游数据(由于“非典”影响抽样调查资料缺失,研究不含2003年,故有整十年的数据),主要涉及东部三大区各省区和四川省历年来接待的入境游客人数及抽样调查数据,最后经过整理计算和分析得出东部三大区入境旅游客流向四川省扩散转移的特征及规律。
2 三大旅游区入境旅游流向川转移特征分析
2.1 总体流量及变动特征分析
旅游流流量主要是指单位时间内在一定空间上所形成的游客规模,它可以从大体上反映某旅游目的地目前发展状况。东部三大区向四川省转移入境客流量的计算公式为:=· (1)
式中:代表由东部i区向四川省转移的入境客流量,代表东部i区接待的入境游客总量,代表扩散转移率,即在入境游客抽样调查中东部i区入境游客向四川省转移比重。根据公式计算所得结果(表1),可见三大区向川转移入境客流量各不相等,区内也存在着年际变化。十年间三大旅游区共向川转移入境游客2099588人次,占川接待入境游客总量的27.0%。其中,珠三角区向川转移入境客流量最多,共转移了1020807人;环渤海区次之,转移了608837人;长三角区最少,转移了469944万人。珠三角区向四川省转移的入境游客总量几乎是环渤海区和长三角区两者之和,对四川省的重要性比另两者更大。四川省要积极巩固珠三角区入境旅游“二手客源市场”,同时也应该积极开拓环渤海和长三角两个客源市场,这样才能保证入境旅游业的稳定发展。
为了测算三大旅游区向川转移入境客流量的稳定性,这里使用旅游流年度变动指数Y[23]进行分析。它是以多年客流量的平均值为基准数,然后用此基准数去除各年度客流量值所得的商,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从表1可以看出,10年来三大区向川流年度变动指数频繁偏离100%,而且偏离幅度较大,所以向川流不稳定。总体来看,2000年之前三大区向川流年度变动指数均低于100%,而且转移客流量比较小,说明当时三大区向川流发育比较缓慢。2000年环渤海区、珠三角区向川流年度变动指数都首次高于100%,而且转移客流量较之前有了较大增加,发展势头良好,但长三角区向川流发展仍不理想。2001年三大区向川流年度变动指数都降到低水平。2002-2005年三大区向川流年度变动指数都超过100%,向川流发育很好,但2006-2007年却又低于100%,向川流发展受挫。具体来看,环渤海区向川流年度变动指数虽然变化较大,但恢复也较快,未来发展趋势比较乐观;长三角区向川流的年度变动指数在2005年之前总体上是不断增加,客流量也在稳步增长,虽2006-2007年出现下降,但未来发展趋势仍良好;珠三角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入境旅游区,向川流虽然总量较大,但近两年年度变动指数很低,发展形势不好,应当引起重视。
2.2 流量强度分析
旅游流流量强度的大小除了体现在直观上的客流量多少之外,在一些相对指标上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反映。吸引力指数可用来分析流入区对旅游流的吸引力或是流出区旅游流对某流入区的偏爱程度,是反映旅游流流量强度的一个指标。它是先计算由流出区向流入区转移客流量与流出区流出总客流量之比,再计算流入区客流总量与全国客流总量之比,两个横比的比值便是吸引力指数。它也可反映由流出区转移到流入区流量占该区总流出量的份额与流入区平均流入量的对比。四川省对三大区入境旅游流的吸引力指数可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总体上看,四川省对三大旅游区入境旅游流吸引力指数年际变化都比较大。其中,四川省对环渤海区入境旅游流平均吸引力指数最高,为1.3,说明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其入境游客要更偏爱四川省,同时也说明了四川省对环渤海入境游客的吸引力相当于其对全国入境游客吸引力的1.4倍;其次是珠三角的1.0;最低为长三角的0.9。这是因为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旅游区主要以文物古迹为代表,而四川省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由于资源上的互补性,使其对环渤海区的入境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总体上看,四川省对三大旅游区入境游客的吸引力都比较弱,这主要是因为四川省离三大区的空间距离都比较远,距离衰减规律削弱了其对三大区入境游客的吸引力。
3 三大区入境旅游流向川扩散转移规律分析
3.1 竞争态矩阵模型
借鉴波士顿矩阵法[24]建立了由市场占有率和转移增长率双指标组成的竞争态矩阵模型,其中市场占有率()反映的是某流出区的旅游流在流入区旅游发展中所具有的作用和地位,转移增长率()反映的是流出区转移的旅游流在流入区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潜力。文中利用竞争态矩阵模型来分析由三大区转移的入境客流在四川省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未来发展趋势。每个竞争态组合在二维坐标系中对应一个点,以市场占有率和转移增长率的年均值为界,可将不同年份的竞争态划分到四个象限之中,不同象限反映不同的地位和发展态势。三大区入境旅游流向川转移的竞争态可用公式表示为:
3.2 向川流转移态势分析
以1998-2007年三大区向川流在四川省入境游客市场中的市场占有率和其年增长率为二维坐标,将三大旅游区向川流的竞争态分别描绘在(图1~图3),从中可以看出三大区入境旅游流各自向川扩散转移的态势。
3.2.1 环渤海区向川流转移态势
结合图1和表1可以看出:1998年、2000年、2002年和2005年市场占有率高于历年平均水平,说明这四年环渤海区向川流在四川省入境旅游发展中的地位较其他年份要高,其中1998年市场占有率为历年最高,2002年转移增长率为历年最高,2005年转移客流量为历年最多。其余年份市场占有率均低于平均水平,转移增长率除2007年外也都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在2006年市场占有率和转移增长率均达到历年最低,向川流发展状况不好。从市场占有率上来看,环渤海区向川流的市场占有率基本呈上下波动态势,其在四川省入境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变动也比较大,在2006-2007年虽略有增长,但仍处于很低的水平。
3.2.2 长三角区向川流转移态势
结合图2和表1可以看出:2001年、2006年和2007年长三角区向川流的市场占有率和转移增长率均低于历年平均水平,其中在2007年市场占有率达到历年最低,说明这三年长三角区向川流在四川省入境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和潜力不大,应当引起注意。其余年份市场占有率都高于历年平均水平,而在转移增长率方面只有1998年、2002年和2005年高于历年平均水平,其中2002年转移增长率为历年最高,2005年转移客流量和市场占有率均为历年最高。从市场占有率上来看,在1998-2001年和2005年之后,长三角区向川流的市场占有率呈逐年下降态势。2006年和2007市场占有率处于很低水平,在四川省入境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比较低。
3.2.3 珠三角区向川流转移态势
图3 珠三角入境旅游流向川转移竞争态势(1998-2007)
Fig.3 The competitive state of inbound tourist transferring from Pearl River Delta to Sichuan(1998-2007)
结合图3和表1可以看出:1998-2000年、2002年和2005年珠三角区向川流的市场占有率高于历年平均水平,其中1998年的市场占有率最高,2005年转移客流量最多,在转移增长率方面只有1999年低于历年平均水平,说明在这几个年份珠三角区向川流在四川省入境旅游发展中地位较其他年份高。其余年份的市场占有率和转移增长率均低于历年平均水平,在2007年市场占有率、转移增长率和转移客流量均达到历年最低水平,向川流发展受到严重挫折。从市场占有率来看,珠三角区向川流的市场占有率总体上呈上下波动态势,在四川省入境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变动较大,而且在2005-2007年市场占有率不断降低,未来发展情况不乐观,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4 结论
文中通过对东部三大区入境旅游流向川转移特征及规律的研究,在理论上深化了对游客决策行为和旅游流时空演化规律的认识,在实践上有助于四川省认清旅游业发展形势,为其进行更为合理的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东部三大区作为“旅游中转地”向四川省转移了大量入境游客,对四川省入境旅游发展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从历年转移总客流量来看,三大中转旅游流规模都比较大,其中以珠三角区向四川转移入境游客数量最多,其次是环渤海区,长三角区最少。东部三大区向川流的年际变动强度都较大,客流不稳定,发展形势也各不相同。四川省应在这三大旅游区做好营销宣传,积极有效地进行跨区域旅游合作。
(2)四川省对三大区入境旅游流的吸引力都比较弱,吸引力相差不大。从吸引力指数看,环渤海向川年均流入指数最高,但仅为1.3,很不理想,说明三大区入境游客对四川偏爱程度都低。可见,四川省应该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和旅游通道的建设,加强在三大旅游区的旅游营销力度,提升三大区入境游客对四川省的感知程度,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赴川旅游。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即将召开,四川省可以好好把握这个契机,进行有针对的营销宣传,将很有可能吸引大量入境游客。
(3)从竞争态矩阵分析来看,三大旅游区向川流的竞争态年际变化较大。尤其注意的是,市场占有率波动比较大,而且近几年处于很低水平,势必会影响四川省入境旅游业的稳定发展。今后,四川政府应该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开发出更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依据其优良的资源禀赋,积极申报世界遗产,提高其国际知名度,才能吸引更多入境游客,从而保证其入境旅游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