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设置对写作困难儿童议论文说服力的促进效应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议论文论文,说服力论文,效应论文,困难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1-4918(2006)01-0069-73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
1 问题提出
写作是一个复杂的活动,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很多儿童在写作上存在困难[1]。而议论文写作对于儿童来说难度更大,它不仅要求儿童说明和证明自己的观点,还要求他们考虑不同的观点并进行驳斥,从而使读者能接受自己的观点,它反映了儿童的思维能力。议论文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就是它的说服性,Applebee等人研究发现,写作困难儿童很少会考虑他人的观点,他们的议论文缺乏论据,说服力度非常低[2]。目前关于写作困难儿童议论文写作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但已有的研究发现,写作困难儿童的议论文通常缺少观点、支持理由、对方观点等等文章的关键组成成分,这必将会降低文章的说服力[3]。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写作困难儿童的议论文说服力呢?
当代认知心理学把写作活动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过程,认为自我调控机制在写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制约着整个写作过程。Hayes和Flowert将写作过程划分为计划、转译、检查和修改三个紧密联系的过程,它们都需要自我调控的调节[4]。目标设置就是在计划阶段起作用的自我调控策略。研究发现,目标设置在写作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因为写作是一个问题解决过程,熟练作家认为写作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而新手或写作上有困难的儿童则很少会设置目标,他们总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只要在记忆中搜寻到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就全部写下来[5]。因此,帮助写作困难儿童设置有效的目标,应该会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成绩。
但由于写作困难儿童在写作过程中激活和引导自己的认知资源时有困难,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完成总体目标,因而如果只给他们一个总体的写作目标还是不够的。只有将目标划分为具体、详细的分目标,才能减轻他们的认知负担[5]。Graham指出,具体的分目标通过三个途径提高写作困难学生的作文成绩:第一,分目标具体地告诉了作者要写什么,这保证他们知道自己努力完成的是什么,使写作任务得到更明确的定义,从而为作者提供了写作任务的结构支架。第二,设定一篇作文包括什么内容的具体分目标起到动机功能,它比没有目标或只有一个总目标更能调动作者的动机,并更能维持他们对写作任务的坚持性。第三,设置具体的目标还起到信息功能,具体的分目标引导作者在写作中自我调控,这将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信息[5]。
国外研究证明了详细的分目标对写作困难儿童议论文说服性的促进作用,Ralph P.Ferretti等人研究了具体详尽的目标对写作困难儿童和写作正常儿童议论文写作的促进作用,他们发现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分目标,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作文长度,以及议论文的总体质量,即文章的说服力[3]。Victoria PageVoth和Steve Graham的研究也发现,目标设置对写作困难儿童的议论文写作尤其具有积极的影响[5]。
以上研究对写作困难儿童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们也存在不足之处。这些研究在对被试的界定上存在问题,对于什么是写作困难,目前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根据简单书写观(simple view of writing),写可以分为低水平的转录技能和高水平的写作能力两种因素。转录技能是低层次的能力,它是指将作者脑中的语言表征转化为读者可以识别的书面文字,包括书写技能和拼写成绩(记字词的能力),其缺陷必然会导致写作能力的落后[6]。如果书写不规范就会影响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果记字词的能力太差不仅影响读者的理解,还会阻碍作者的写作思路。而写作能力是更高层次的能力,它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反映了作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研究儿童的写作能力,应该排除转录技能的影响。然而上述研究将转录技能和写作能力落后结合在一起考察,选择困难被试时没有控制转录技能落后这一因素,这样必然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将在被试选取和计分阶段控制转录技能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只考察儿童的写作能力。
上述研究都是国外的,与中国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中国的小学生主要是写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到初中时才开始写。因此,这些研究结果能否用于中国的小学生写作教育,我们并不能确定。而且,虽然以上研究证明了分目标对写作困难儿童议论文说服力的促进作用,但说服力的提高仍是有限的。这可能是因为写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认知活动,人们写作是为了与他人进行交流,而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尤其是写作困难儿童,他们写作的目的常是为完成任务或通过考试,因此我们认为,提供给儿童认知策略或过程支持,虽会减轻儿童的写作负担,但这并不能改善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即听众意识,以及他们对写作目的的认识。研究发现,写作困难儿童在口头上与他人辩论时能考虑对方的观点,并根据别人提出的观点和理由来组织自己的辩论,而在写议论文时则不能考虑对方的观点。这是因为在口头辩论时有直接当面的对质,使个体能充分考虑对方所提出的理由以及他们的不足。而在写作时,作者必须自己去想象对方可能提出的理由,应该怎样去与假象中的对手辩论,这对于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而言是颇有难度的[3]。那么口头辩论能否促进写作困难儿童的听众意识呢?国外一些学者研究发现,互动讨论的儿童比非互动组儿童在写作上获得更大的进步[7]。但是这些研究的对象是写作正常儿童,口头辩论对写作困难儿童是否会产生同样作用,也是本研究要考察的。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任务是考察在排除了转录技能的影响下,分目标对中国写作困难儿童的议论文说服力是否同样会产生促进作用;以及在计划阶段加入口头辩论能否提高写作困难儿童议论文的说服力。
2 方法与程序
2.1 被试
从北京市府学胡同小学五年级筛选出48名在写作上存在困难的小学生,具体步骤如下:
1.以最近两次作文成绩的平均分为每个学生的成绩,选取成绩在平均数一个标准差之下的儿童。
2.对这些学生进行听写测验,选取听写成绩在平均成绩以上一个标准差之内的儿童,以控制转录技能中的记字词能力对写作能力的影响。
3.对这些学生进行瑞文推理测验,选取智力正常的儿童。
结果选取写作困难的儿童48人。他们在智力、字词拼写、年龄、作文课时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将48名儿童随机分为三个组,每组16人。
2.2 实验设计
处理情况分为前测(无实验处理)和后测(有实验处理)。目标设置分为三种情况:总目标设置(只给出话题和要求有说服力的总目标);分目标设置(除了总目标设置的要求,还提供包含议论文基本构成成分的分目标);辩论(写作水平组内两人配对,分为正反方对所给话题进行辩论)加分目标设置。
2.3 实验材料
本研究采用的是话题作文的方式,经过和语文老师讨论,给出两个话题:一个是关于家长是否应该用物质奖励促进孩子的学习,在前测中使用;另一个是关于孩子是否应该上课外班,用于实验过程中。
指导语以卡片形式呈现。前测时三组儿童的卡片内容都是一样的,让他们根据话题写一篇作文,除了字数和时间要求外,无其他要求。实验过程中对三组儿童的要求不同,要求在卡片上呈现。总目标设置组的卡片上给出话题,要求字数、时间限制,除此之外,还给了儿童一个总目标,即“你要使别人读了你的文章后能赞成你的观点”。分目标设置组的卡片除了提供话题,字数、时间限制和总目标外,还给出以议论文构成成分为基础的分目标,包括明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给出支持自己观点的原因,对原因进行举例阐述,反驳关于此问题的相反观点,并进行解释为什么这些观点是错误的,最后作出结论以加强自己的观点。辩论加分目标组的卡片也有和分目标设置组同样的要求,另外它还要求儿童在写作前进行辩论,指导语如下:
“现在你的同伴和你的观点是相反的,在写作文之前你要和他讨论十分钟,互相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在讨论卡上记录下来。讨论后请根据你的讨论卡写作文,注意:你要尽量让你的同伴在读了你的作文之后能承认你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辩论加分目标组中每人有一张讨论卡片,以记录双方在辩论时所提出的观点,理由,事例。
2.4 实验程序
前测:主试发卡片和作文纸,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卡片上的指导语。所有学生在一大教室中独立完成,时间为40分钟。
实验干预阶段:教师用40分钟讲评作文结果,并向学生讲解各个目标的设置、介绍各个写作卡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对于学生错误进行分析。
后测阶段:实验总共55分钟。开始五分钟发给学生卡片并要求学生仔细读卡片上的指导语。辩论条件学生读完卡片后,学生两两配对,对话题进行辩论,时间为10分钟。另两组学生在这十分钟内讨论当天发生的事情,与所给话题无关。十分钟后都开始写作文。
2.5 计分
前测及实验过程中完成的作文由三位没有参与本次实验的心理系研究生打印出来,并对错字和漏字进行纠正和补充,这样做是为了排除转录技能中书写技能对作文成绩的影响。由两名没有参与本次实验的语文老师对前测和实验中学生作文的总体说服性进行评分,评分标准是参照Ralph P.Ferretti& Charles A.MacArthur & Nancy S.Dowdy的七分标准制定的[3] 强调文章的说服力度。相关分析表明,在这项指标上,前测和实验过程中的评分者信度分别为r=0.72,p=0.00,r=0.84,p=0.00,最后分数为两位老师所给成绩的平均分。对实验过程中完成的作文还要统计文章的构成成分。
2.6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处理均在SPSS 13.0统计软件上完成。
3 结果分析
3.1 文章说服性得分
各组儿童在前测和实验中作文的说服性得分见表1。结果表明,三组儿童在前测中的作文成绩没有显著差异,F=0.12,p=0.89。
表1 作文说服性总得分的平均分(标准差)
总目标设置
分目标设置
辩论加分目标设置
前测 2.93(1.27)
2.69(1.53)
2.81(1.60)
后测 2.8(1.41)
4.13(1.49)
3.25(1.91)
为比较三种目标设置对写作困难儿童议论文的说服力是否有促进作用,将三组儿童分别进行前测和后测的t检验,结果表明:总目标设置下,前测和后测中儿童议论文说服性得分没有显著差别,t=0.70,p=0.50;分目标设置下,前测和后测间存在显著差异,t=4.81,p=0.00;辩论加分目标设置条件下,前测和后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t=1.46,p=0.16。
以上结果说明,分目标设置能提高写作困难儿童议论文的说服力度,而总目标与辩论加分目标设置都没有促进作用。
3.2 文章的构成成分分析
对于议论文,文章的结构相当重要,也是衡量说服性的一个条件,Ralph P.Ferretti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作文说服性的差异有40%~45%可以由议论文的构成成分解释[3]。一篇完整的议论文应包括:提出观点,证明自己观点的理由并进行解释,对不同观点进行驳斥并进行解释,给出结论。因为几乎所有儿童的作文中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所以本实验考察的议论文构成成分包括:有无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有无对自己的理由进一步举例说明;是否考虑相反观点;是否对文章进行总结。
表2是不同目标设置条件下,儿童作文中所包含各构成成分的人数百分比。为考察各种目标设置对写作困难儿童文章完整性的影响,下面比较三种目标设置条件中写作困难儿童在各文章构成成分上所占人数百分比的差异。经过列联表分析得到,在提出理由、给出相反观点和对文章的总结上,三目标设置间存在显著差异,χ[2]=7.07,p=0.03,χ[2]=8.8,p=0.06,χ[2]=13.03,p=0.01;在对理由进行举例上,三者不存在显著差异,χ[2]=3.06,p=0.55。
表2 各种目标设置条件下儿童文章中包含构成成分的人数百分比
总目标设置 分目标设置 辩论加分目标设置
提出理由0
25 37.5
对理由进行举例 50 75 50
给出相反观点
0
25 25
对文章的总结
25 87.562.5
为进一步比较哪一种目标设置的作用最显著,再分别对三种目标设置进行两两之间的列联表分析,结果得出,在提出理由上,分目标设置与总目标设置间差异显著,χ[2]=4.57,p=0.03;总目标与辩论加分目标设置间差异显著,χ[2]=7.39,p=0.01;而分目标与辩论加分目标设之间差异不显著,χ[2]=0.58,p=0.45。在对理由进行举例上,三者间两两相比都没有显著差异。在给出相反观点上,从表2中可以看出,分目标与辩论加分目标设置有相同的人数百分比,两者与总目标设置间都差异显著,χ[2]=4.57,p=0.03。在对文章的总结上,分目标设置与总目标设置间差异显著,χ[2]=12.70,p=0.00;总目标与辩论加分目标设置间差异显著,χ[2]=4.57,p=0.03;而分目标与辩论加分目标设之间差异不显著χ[2]=2.67,p=0.10。
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相比较总目标组,分目标设置和辩论加分目标设置和都提高了写作困难儿童议论文结构的完整性。
4 讨论
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几种目标设置对写作困难儿童议论文说服性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分目标设置下儿童作文的说服性和完整性均有显著的提高,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正如Graham所总结的,分目标之所以会促进写作困难儿童议论文的说服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以议论文的构成成分为基础的分目标告诉儿童议论文的结构是怎样的,给他们提供了内容框架,让还没有学写议论文的中国小学生知道了应该写哪些内容。与总目标组儿童的作文相比,分目标设置组的作文更符合议论文的要求。第二,分目标告诉儿童应该怎么写议论文,比“你要使别的儿童在读了你的文章后能赞成你的观点”这一总目标难度要低,儿童对任务的控制感增强,这调动了他们的写作动机,从而提高儿童对写作任务的坚持性。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分目标设置组的儿童在写作时更加投入,他们所写的作文内容更丰富,篇幅更长,也更有说服性。第三,分目标组的儿童在写作过程中有更多的自我调控,他们会根据分目标来调整写作内容,使所写内容与总目标更加相符。
研究假设口头辩论会提高写作困难儿童议论文的说服性,但实验结果却发现辩论加分目标设置虽然在文章结构上好于总目标设置,但是它并没有提高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完整性的提高也可能只是分目标所起的作用。虽然作文说服性的差异有40%-45%可以由议论文的构成成分解释,但是一篇有说服力的议论文不仅要完整的结构,还需要逻辑清楚、内容翔实等其他条件。而辩论加分目标组儿童的作文大多只有一个框架,却没什么内容,逻辑性不强,文章篇幅也较短。对此结果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是:第一,口头辩论能够促进书面辩论的前提是学生会口头辩论,而中国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单向式传导,学生很少有互动的机会,辩论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任务,可能还会干扰分目标的作用。写作困难儿童更加不知道如何辩论,据观察,他们在辩论时很难将注意力集中于写作任务,而经常讨论与任务无关的话题,这可能是因为写作困难儿童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注意力缺陷。第二,以往很多研究采用的是讨论而非辩论的模式,讨论是两个儿童根据作文题目共同讨论作文的内容和结构,而辩论分为正反方,双方要结合他人的观点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而且本研究中规定好了一对儿童中的正反方,可能与他们本来所持观点并不一致,这就要求他们从别人的立场出发来进行辩论和写作,但是小学生尤其是写作困难学生,还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他们很难采择他人的观点,所以尽管许多研究证明了儿童共同讨论的作用,却并不能由此推断辩论同样会起到促进的作用。如果让儿童按照自己所持的观点来进行配对,并让儿童首先熟悉口头辩论的模式,辩论的促进作用可能会表现出来。由于本次实验的时间较短,我们不能就此否定辩论,它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西方写作心理学吸取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写作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注重自我调控策略在写作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8]。写作的自我调控就是作者为取得不同写作目标(包括改善写作技巧,提高文本质量),而运用的自我发动思想、感情和行为,它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认知或情感策略的适应性应用[9]。而写作困难儿童无法有效调动认知资源来对写作过程进行自我调控,所以西方许多学者研究用自我调控策略来干预写作过程,为写作困难儿童提供过程支持。这比以能力为取向的传统写作心理学所提供的指导方法更易操作,它减轻了儿童的认知负担,从而提高儿童的写作水平。而国内的写作心理研究目前仍是以传统心理学的能力取向为主,注重对写作成品的研究,把写作看成一静态的能力组合。本文研究了在写作计划阶段起作用的一种重要的自我调控策略——目标设置对写作困难儿童议论文说服性的促进作用,这在我国的写作心理学研究中是一个新的尝试。Hayes和Flowert将写作过程划分为计划,转译,检查和修改三个阶段,各阶段有不同的策略起作用。其中计划阶段的自我调控策略是研究的一个热点,许多学者认为,写作者在计划阶段投入时间越多,计划的成熟度越高,最后的作品质量可能越出色[9]。一般人的写作经验也似乎表明,对于最后的作品质量而言,计划时的构思比修改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目标设置就是一种在写作的计划阶段起作用的过程策略,写作是一个问题解决过程,熟练的作家在写作前总会设定目标,而写作困难儿童则会想到哪写到哪,毫无目标[3]。本研究考察在写作困难儿童的写作过程中加上目标设置后,对其议论文质量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总目标设置不能提高议论文的说服力,而分目标组的写作困难儿童无论在议论文的说服力上,还是在文章结构的完整性上,都得到显著的提高。这说明有效的目标应该是具体详细的,因为分目标给了写作困难儿童一个计划框架,让他们更明确写作内容,它减轻了写作任务的难度,并提高儿童的写作动机和坚持性。
本研究考察的是议论文,相对于记叙文和说明文来说,议论文更难掌握,它对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议论文的重要衡量标准是其说服力,实验结果表明,分目标组儿童的议论文说服力得分得到提高。虽然中国小学生还没开始写议论文,但分目标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提高写作困难儿童议论文的说服力,更加说明了分目标设置对写作质量的作用。
5 结论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目标设置是在写作计划阶段起作用的自我调控策略,而写作困难儿童在写作时很少会有目标的引导。给他们提供详细的分目标能让他们更加明确写作内容,并能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写作动机,从而提高作文成品的质量。
(2)中国儿童不熟悉口头辩论的模式,写作困难儿童更是无法有效地开展讨论,因此口头辩论不能促进他们的书面表达,想要口头辩论发挥其作用,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儿童更多地进行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