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生活:中西部乡村宜居田园生态的振兴
文/丁秋玲 张劲松
摘要: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中西部农村的发展明显滞后于东部农村和城市。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不同类型农村地区发展差距问题提供了解决契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质,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内部的均衡充分发展。中西部乡村的比较优势是拥有丰富多样的田园风光和生态资源,因而可走开发和打造宜居田园生态之路,以宜居田园生态引领乡村发展和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中西部乡村宜居田园生态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从观念到规划最后到实践的综合性建构。
关键词: 高质量生活;中西部乡村;宜居田园生态;乡村振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1]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中西部农村的发展明显滞后于东部农村和城市。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不同类型农村地区发展差距问题提供了解决契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质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内部的均衡充分发展。中西部乡村的一个比较优势是拥有丰富多样的田园风光和生态资源,因而,可走开发和打造宜居田园生态之路,以宜居田园生态引领乡村发展和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 生活质量:中西部乡村宜居田园生态振兴的关键节点
中西部绝大多数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要的产业形态,受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影响较小,因而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相对较少,大都保留了原生态的田园风光、自然资源,如各种特色的动植物资源和珍稀的矿产资源等,因此有先天的生态容量优势。另一方面,城市的高速发展与大规模扩张带来城市工作机会、城市生活便利等条件优势,对中西部农村地区产生一种“磁力”,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到城市,农村呈现村庄空心化、田园生态荒芜的窘境,亟需进行宜居田园生态建设,挖掘自然资源,振兴乡村。
树脂预处理:称取一定量的H-103树脂,用95%的乙醇浸泡12h以上,再用蒸馏水反复冲洗至没有乙醇气味,接着用5%的HCl溶液进行冲洗后水洗至中性,最后用5%的NaOH冲洗并水洗至中性,烘干。
“田园”即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等。“生态”一词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它既包括水、岩石、土壤、地形、地貌等地理要素,也包含了各种生物如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组成的有机自然环境。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而言,宜居田园生态不仅仅包罗上述构成内容,还蕴含一切适宜于人生存、生活与发展的实体要素,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环境的有机统一体。从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联系原理看,宜居田园生态与人的生活质量是处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联之中。宜居田园生态是提升中西部农民生活质量的物质前提和环境基础,高质量生活则是中西部乡村宜居田园生态振兴的主要节点和目标指向。
党的十九大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不断奋斗的目标。”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有了质的提升和全面扩展,涵盖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人的全面发展等多方面内容。总体来说,新时代人民需要的变化趋势就是由生存型的需要向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发展型和自我实现型的需要转变。[2]进入“生活质量”的学术话语和实践话语追问中,可以发现,生活质量本身就是生态理论和生态建设实践内含的问题域。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从自然居住环境和社会构成两个方面研究了生活质量问题,在他看来,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必须不断满足人们文化教育消费和环境生态需求。生态学家古迪纳斯认为,“美好生活”是建立在生物中心主义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基础之上。显然,美好生活是一种高质量的生活,而高质量生活与自然、生态密切关联。马克思虽然未明确提出系统性的生活质量理论,但其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点精辟论述了人类生活与生态的关系:“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3]习近平继承并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因而“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让老百姓在宜居的环境中享受生活,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效益”。[4]
国内关于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环境或生态作为测量和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状况的评价指数。目前有些中西部地区正在开展和实施的农村建设项目,如培育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田园综合体等,不仅指向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建造,而且最终致力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如果没有良好的宜居生态,中西部乡村的高质量生活就失去了根基,实现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无从谈起;而宜居生态建设如果不以高质量生活为节点和目标,中西部乡村振兴也就失掉了灵魂和旨归。
二 质量低下:中西部乡村空有田园单向度倾斜城市生活
宜居田园生态不仅仅是一般的乡村生态,更是特色生态、产业生态、生活生态,其已具备特色、田园、宜居和生活保障于一体的功能特点。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是中西部乡村宜居田园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尊重各地区的实际和发展规律,深入、充分地挖掘和甄别乡村的特色生态资源,将生态优势转换为发展生态产业的优势,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田园民宿等,创建一批特色田园生态旅游示范乡村和精品线路,积极开发观光、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打造田园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吸引外流的农村人口返乡兼业、城镇人口城乡双栖,协调田园乡村与城市社会的关系,减小差距,促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对于农村流动人口外出务工经商的原因和条件,存在着多种理论阐释。“推拉理论”是最初和最具有广泛性的一种解释。此种理论对中国中西部农村人口转移和流动有一定的说明力。但是,中西部地区农民流入到城市或发达地区从事非农业职业,除了有推拉力量的影响外,还有更多更深层次原因的作用,比如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的变革等。其中,城市生活方式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是引发大量中西部农村劳动力迁移的重要原因。
在4线串行SPI方式下,数据的长度均为8位,只有当SCLK的状态由低电平转变成上升沿到来时,数据才按照 D7、D6、D5…D1、D0的顺序从SDIN写进SSD1306。DC信号线为Data和Control标志位。在4线串行通信下,写操作的时序如图7所示。
城市生活方式与农村生活方式有着显著的分殊,它是以城乡具体差别为基础的。相对于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而言,城市具有一系列标识性特征:市场经济发达、社会化程度高、开放性较强、文化繁荣丰富、人口构成多样化等。城市生活方式就是在此种独特的环境中孕育和生长出来的,所以,它是城市居民所独有的生活方式。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解体,使得农民有很多的机会接触到城市生活文明且受其吸引。
一方面,城市生活发达程度较高,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消费能力和结构整体上都要高于和优于农村居民,城市生活的内容和种类比农村丰富,城市生活交通、通讯也较之于农村更加便捷和顺畅,这对农民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释放了原本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大量劳动力,物质生活的不宽裕和对精神生活的渴望增加了大多数中西部地区农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从而加速了农民流动到城市。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外出农民工17185万人,其中进城农民工13710万人,比上年增加125万人,增长0.9%;从输出地看,中部地区农民工9450万人,比上年增加171万人,增长1.8%,占农民工总量的33%;西部地区农民工7814万人,比上年增加251万人,增长3.3%,占农民工总量的27.3%;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民工增量占新增农民工的比例最高。从输出的形式看,中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最初的形式“离土不离乡”,以“中坚农户”为主体;另外一种是占主导地位的流动形式“离土又离乡”,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户”为主体。
本研究单矿物浮选试验在XFGCII型浮选机(吉林探矿机械厂)中按图2流程进行,主要药剂见表2。除温度试验外,其他试验都保持在25 ℃的条件下进行。浮选完成后将泡沫产品与槽内产品分别进行过滤、烘干、称重,并计算单矿物的回收率。
草业创新团队牢记责任使命、兑现科技扶贫承诺,一年到头不停歇,年终岁末、寒冬时节科技支农助力扶贫攻坚热情不减。通过与国家体系合作,联合进行培训和现场答疑解惑,普及了专业技术知识,为下年度科技示范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受到养殖户和加工企业的欢迎。
三 宜居田园:中西部乡村供给高品质生态生活推进城乡融合
如前所述,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单向度倾斜涌入城市生活,使得中西部乡村空心化、老龄化、衰败化,中西部农村成为城乡融合发展和美好生活建设中的突出短板。从生活层面看,中西部农村与城市差距明显,农民整体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远低于城镇居民;从生态的层面看,中西部农村空有农业生态,田园资源荒弃,人居环境差。同时,城市居民已具备高层次的生活需求和消费能力,对乡村风光、田园生态等方面的需求俱增。
中西部乡村田园生态建设应坚持何种理念至关重要,是整体设计中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田园生态建设发轫于生态至上、绿色发展的理念和诉求,并格外注重维持或还原传统乡村的韵味,在此基础上进行原空间样态、原生态结构和原文化根底建造。也就是说,以山水、田园牧歌、乡愁守望为内容的主体架构是宜居田园生态乡村建设要达成的首要目标。
我国中西部乡村地区地带广阔,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占全国农村的比重大,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密集,植物、森林湖泊、田园山水等自然资源丰富,极具开发价值。相对东部农村和城市而言,这是中西部乡村的一个天然优势和有利条件。在田园生态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的今天,中西部农村地区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态本身就是极其重要的生活原料和物质基础,是可以开发的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甚至可打造成可资消费的生态产业和田园产品。然而,中西部乡村存在着田园资源大量闲置的问题,还面临着经营粗放、保护不力甚至人为破坏的威胁。一些村庄的土地被不同程度撂荒,环境污染严重,绿水青山没有变成金山银山。新时期,这些乡村应该坚守“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探索宜居田园生态建设模式,从而实现高质量生活目标。宜居田园生态,不仅可以为广大中西部农民提供高品质的生产生活空间,还能够吸引城市人口观光、休闲、旅游和居住,从而催生相关生态产业及其发展,带动城乡协调共同发展、提升乡村经济水平。
随着进城农民工不断增多,中西部农村目前面临着劳动力老龄化、乡村产业衰败和田园资源荒废的多重困境。留守农村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还有少部分的贫困农户,他们处于农村社会的下层,其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自家承包土地,生活质量令人堪忧。而“离土又离乡”单向度倾斜城市生活的农民工虽然在收入水平和经济地位上有较大的提升,但总体上属于所在城市的偏下阶层。与城市居民相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面临收入偏低、生产生活条件差、社会保障和权益保障不健全、公共服务不完善等严峻的现实问题,他们完全融入城市困难,生存生活质量低下,出现了城市身份和农民身份的“双重认同”危机。
四 品味生活:中西部乡村宜居田园生态振兴的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获得感、幸福感是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丰富和拓展。宜居田园生态是基于中西部乡村生态层面的一个振兴目标,是促进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战略目标,更是农民高质量地生活的现实根基。中西部乡村宜居田园生态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从观念到规划再到实践的综合性重构。
(一)中西部乡村宜居田园生态振兴,需要构筑生态文明理念。构筑尊崇自然、保护田园和绿色发展的整体生态文明观,即需要建立一套与乡村田园生态相契合的观念体系,包含自然至上、生态修复、节约资源和绿色生产等观念。只有观念体系深植于人的认识结构中,才可能形成人的意识自觉,并且塑造人的价值观念、行动逻辑以及行为实践。建构田园生态的观念体系是保障与之相匹配的制度、规范和准则得以有效实行的基础性力量。
所以,一般推荐到16周时孕妈妈的体重可以不长,如果要长只推荐长1千克左右。如果体重是下降的,应该对宝宝也没有太大影响,但会给以后的体重增重增加负担,因为体重下降意味着营养储备不足,可能会影响产后泌乳,所以在以后的孕程中要把这些丢失的体重逐步地长回来,为母乳喂养作准备。
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审核不规范、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等,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对症下药,强化会计内控管理的制度建设,强化会计管理基础工作,创新管理模式,注重固定资产的管理,同时,加强培训,全面提高会计内控管理人员的素质,从而有效保护企业资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保护田园生态的理念表征着一种新型的生活观念,在这种新的生活观念中,自然不再是纯粹的客体,而是人类生活世界的主体和中心,是人类得以存活和发展可依赖的唯一载体;自然也不再是单纯的有用属性对象,它也是人们情感的和审美的对象。今天的中西部乡村建设,不是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模式的机械植入、东部发达农村的刻版,而是贯彻宜居田园建设理念,保护山水基底、空间形态、乡村建筑、田园景观、农业自然风光,重塑和谐共荣的人与自然关系。对于中西部地区农民来说,良好的自然田园生态环境,不仅是他们生存生活的栖居场所和载体,也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因而,必须树立尊崇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农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中西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良性发展的支撑点。
中西部乡村千百年来依赖自然并建设了拥有一定田园风光的生态环境,历来都是田园山水、人文乡愁的代名词,在守护和延续生态文明方面有着天然的资源优势、环境基础以及文化使命。但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一直以来农村粗放式的经营方式破坏了自然,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传统农业社会时期人与自然天然合一的景象渐渐远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指出要把农村的山水林田湖草视作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和修复。
(三)中西部乡村宜居田园生态打造,需要因地布局、精准实践。对中西部乡村而言,田园景观和生态资源各不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科学把握各地乡村差异和特点,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在全面分析乡村的实际条件和适应特征的基础上,进而引申出不同乡村地区不同模式的选择问题。比如,具体的村庄可以采取具体的实践模式:城郊过渡地带的田园生态模式、自然禀赋特殊资源模式、人造模式等。某些国外乡村建设的经验是我国中西部田园生态乡村建设的他山之石。德国图林根地区基于“资源—网络”的乡村“自下而上”发展的实践表明,乡村资源的高效使用正在成为乡村进步的核心。[6]日本世界农业遗产地的能登里山里海地区通过景观规划,即建立景观认知与情感、开展景观优化活动、周期性的景观更新修护行为、非营利性法人组织的实体修缮活动等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探索。[7]这些经验值得关注和研究,并结合实际地加以借鉴。
目前,我国城乡高质量发展正在实现新旧阶段的跨越,即正处在城乡二元结构性的对立走向城乡融合的新阶段。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以及十七大提出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到十八大提出形成新型的城乡一体关系,再到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体制和政策体系,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城乡差距继续缩小。但是,城乡发展依然不平衡,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仍达到2.71,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第二产业的22%、第三产业的30%,低于世界33%的平均水平。加速中西部农村发展,是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帮、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西部乡村的振兴,不可能重走东部乡村的发展道路,因为东部农村抓住工业化的先机,在改革开放早期就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并纳入到东南沿海经济带中,已经成为劳动力输入地之一。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原因,与东部发达农村相比,中西部农村土地仍主要用于农业生产,以普通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工业基础设施差和生产技术不足,以及劳动者受教育水平低、交通密度低,使得长久以来的发展模式单一、落后,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成为支撑模式。所以,必须立足中西部地区农村自然环境及经济社会实际,深入分析其基本条件和适应特征,寻找振兴道路与模式。
管世铭的诗歌还记录了清朝统治者为笼络臣民举行大型千叟宴(宴请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来京师为皇帝祝寿)之事。清朝举办千叟宴始于康熙年间。乾隆皇帝举行过两次千叟宴:一次是乾隆五十年(1785年)举办的;另一次是乾隆在退位之后以太上皇的身份举办的。管世铭创作了《千叟宴恭纪六首》和《丙辰年重举千叟宴恭纪二首》反映这两次盛宴。《千叟宴恭纪六首》其二云:
除了生态学理念,经济学、社会学、美学等都是田园生态建设可以借鉴的理论资源。比如,从经济学来看,田园生态乡村是能够发展地方产业和保证农民就业增收的;从社会学视角看,田园生态是融农业生产生活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体;从美学视角看,田园生态是适宜观光和旅游的乡村景观。因而,中西部乡村田园生态建设还包含着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产品和增加农民收入提升生活质量的多维目标。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体系和保障制度是整体规划中的核心问题:一是要加强制度创新和供给。建立农村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制度配套,出台规范性文件,管束、惩治破坏农村生态的行为,正向引导生态行为,保障农村、农民的“生态权”。要建立中西部乡村环境监测机制体制和技术标准体系,使有效监测环境污染情况成为常态化,防范和防治农村环境污染。二是要进行政策革新和执行。加强田园生态建设的政策规划,凸显中西部乡村的生态发展效益和绿色GDP理念,优化政府部门的政绩考核办法。多元化、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经费投入。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农村生态补偿机制,用于补偿土地、人才等各种要素单向由中西部农村流入城市、承接城市垃圾转移和工业污染所造成的损失。
(二)中西部乡村宜居田园生态建设,需要做好整体设计与规划。作为一项新的乡村建设实践,中西部乡村宜居田园建设亟待做好合理的系统谋划。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遵循中西部各地乡村实际和发展规律,科学制定建设行动的总体计划,明确行动理念、建设目标、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指导各地区乡村分类有序实施和推进宜居田园生态建设。
与东部农村地区不同,中部和西部农村地区的主要特点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缺乏工业和商业,经济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初期,中西部农村工业尽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都消失了,农民开始流动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打工经商。由于缺少工业及各种非农业收入,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有两类:一是农业,二是外出务工经商。这样的村庄要占到当前全国村庄总数的70%左右。[5]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
[2]任鹏:《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与协调发展的新要求》,《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1页。
[4]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第3版。
[5]贺雪峰:《论中国村庄结构的东部与中西部差异》,《学术月刊》2017年第6期。
2017年年初,盛京医院全新的“延伸护理委员会工作职责”出炉。其中要求:一是护理部主任负责全面监督、指导、检查工作,保证各科室做好延伸护理服务工作;二是出院随访组负责指导并完善《出院随访目录》,统计各科室电话随访、上门随访率,保证病房随访率≥60%,每季度将随访汇总表上交护理部;三是网络信息管理组负责开展护理服务公众微信平台功能,即时发布通俗易懂的疾病保健常识、通过微信平台进行护理咨询、答疑解惑及互动;四是社区服务组负责开展护理延伸服务进社区,指导家属和患者自护能力,并向社区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五是护理延伸委员会每季度组织小组成员召开会议一次,总结工作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解决。
[6]黄璜等:《“后乡村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当代德国乡村规划探索及对中国的启示》,《城市规划》2017年第11期。
[7]杨希:《日本乡村振兴中价值观层面的突破:以能登里山里海地区为例》,《国际城市规划》2016年第5期。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138(2019)06-0047-05
基金项目: 教育部“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18JF079);南京审计大学项目“政府审计与政府治理基础理论研究”
作者简介: 丁秋玲,湖北工程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孝感市,432000;张劲松,南京审计大学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研究院教授,南京市,211815。
责任编辑 顾伟伟
标签:高质量生活论文; 中西部乡村论文; 宜居田园生态论文; 乡村振兴论文; 湖北工程学院政法学院论文; 南京审计大学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研究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