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方市场: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和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买方论文,发达国家论文,启示论文,我国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买方市场之比较
近几年来,我国原有的供给导向型经济逐步转化为需求导向型经济,卖方市场逐步转变为买方市场。这是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历史性变化,标志着我国已基本告别短缺时代。在形式上,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同西方发达国家的买方市场一样,呈现出购买者占据有利的支配地位、商品供过于求的市场态势,而且,市场供过于求不仅包括生活资料,也包括生产资料。买方市场不仅包括物质产品市场,也包括服务市场。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买方市场,二者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
(一)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属于需求压抑型买方市场,而西方发达国家的买方市场则是相对过剩型买方市场。
我国城乡居民崇尚节俭的传统观念,历来坚持量入为出,重积蓄、轻消费;而西方发达国家因与我们的文化传统不同,消费观点和我们有很大不同,其居民轻积蓄、重消费,相当多的人量出为入,寅吃卯粮,超前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远远超过已实现的购买力的增长。据统计,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在1978-1996年间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储蓄存款总额由1978年的210.6亿元增至1998年4月的4.8万亿元,人均储蓄存款多达4000元。居民储蓄存款占GNP的比重已从1978年的5.87%持续上升到1996年的56.82%(与GDP相比)。而同期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约17.85%,若扣除物价因素(物价年均增长约7.6%),实际年均增长约10%。同期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仅约7.9%。西方发达国家的居民储蓄存款却增长缓慢,一般低于已实现的购买力的增长。据统计,美国1989-1994年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约4.8%,其中1990年和1992还出现负增长,而同期的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约5%,略高于居民储蓄增长率。1952-1994年,美、英、法居民的储蓄率平均分别约为7%、8.2%、12.5%,远远低于我国居民的储蓄率(40%)。由此可见,我国目前买方市场的形成与居民压抑消费需求密切相关,并非物质产品极大丰富。而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不仅物质产品已非常丰富,而且服务业也非常发达,占GDP的比重达60%以上。虽然其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长,但相比之下生产力发展更快,超过了居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因此,其买方市场只是相对过剩型买方市场。
(二)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属于非稳定型买方市场,而西方发达国家当前的买方市场则是相对稳定型买方市场。
我国目前虽然从总体上看是买方市场,但在某些局部领域仍然存在卖方市场,从而呈现出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相互交织的状态。例如,我国目前的农产品市场,在某些地区是买方市场,而在另一些地区则是卖方市场。而且,即使目前买方市场也是不稳定的,相当一部分产品在国内市场的过剩还只是暂时现象,随时有可能转换成卖方市场。我国现阶段之所以还有卖方市场,而且买方市场也还随时可能转变为卖方市场,是因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物质基础比较薄弱,人口多。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以及受某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市场体系不完善、不发达)。如1996年以来我国电力市场呈现出买方市场的态势并不表明电力市场已经饱和或发电装机过剩,只是由于我国过去长期限制私人用电以及非生产性用电和农村用电的结果。我国的发电装机和发电量的人均拥有量远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人均量相比差距更大。电力作为使用方便、高效清洁的能源,其需求将会与日俱增。一旦经济高速增长以及居民用电量急剧增加,电力市场就会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再如,尽管我国目前主要农产品已供过于求。但人均粮食和人均耕地非常有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我国人口的继续增长、粮食加工工业及副食品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碰上灾年,农产品就会出现供应短缺,又会呈现卖方市场。
西方发达国家买方市场的形成由来已久,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早在上个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就已形成买方市场。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已使它们从工业社会步入了后工业社会,因此其买方市场是相当稳定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高,其经济发展已不特别重视速度和数量的增长,而是更加着力于质的提高。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物质生产都几倍、几十倍地增长了。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已达到相当饱和的程度,因而已不再追求数量的增加,而着重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使产品的功能更广、效用更高。例如,美国的钢产量1973年就达到年产1.5亿吨的最高峰,此后便持续下降,直到现在,每年仅维持在7-8千万吨的水平上,仅约最高产量的一半。日本的钢产量也在1973年达到1.2亿吨的水平后便再未超过这一水平,每年的产量只维持在9千万吨左右。再如,美国的小汽车产量,1973年为966万辆,此后,大多数年份均维持在500-600万辆的水平上。即使是在农业方面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美国的农产品已达到相当丰裕的程度,每年都需大量地出口。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早已实行保护土壤的农业政策,实行农田休耕制度,使农产品产量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不仅如此,西方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也非常发达,其产值达到GDP的60%以上。由此可见,西方发达国家的商品能力已普遍过剩,其买方市场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因而是比较稳定的。
(三)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属于结构失衡型买方市场,西方发达国家当前的买方市场则是结构均衡型买方市场。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80年代呈现的“排浪式消费”。这时多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别极小,且基本上是同步增长,同步消费,对产品的需求也同时达到饱和,以轻工型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小康型消费结构已基本完成,正处于向以重工型消费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富裕型消费结构转换的过渡阶段,一系列新的结构性矛盾正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孕育;第二个时期是90年代在一些大城市已出现“跨度式”消费。城镇居民收入此时呈现阶梯状态,等级少而级差大,且各阶层收入增长幅度比较悬殊,富裕层与贫困层的差距呈扩大趋势。1989年,我国城镇居民中最富有的1/5家庭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9.38%,最贫困的1/5家庭占11.65%;到了1994年,最富有的1/5家庭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增至44.46%,最贫穷的1/5家庭仅占全部收入的6.04%,贫富差距大幅度上升。收入分布模式中的巨大断层造成购买力悬殊,要买的人买不起,买得起的人需求饱和,不需购买,从而直接导致消费断层的产生。跨度过大的消费需求为市场经济的健康、正常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给企业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和产品结构的有序替代带来了困难,导致市场结构失衡。此外,我国目前广大的农村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还无力购买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而农民所需要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如大屏幕黑白电视机等操作简单、价格合理、经济实惠的生活用品以及供农民家庭使用的小农机又往往供应不足,有的产品甚至没有供给。据原国内贸易部对613种主要商品供求情况的调查分析,1997年下半年供不应求的商品达10种,占1.6%,供求基本平衡的占66.6%,供过于求的占31.8%。而且,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产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可见,目前我国国内买方市场属于结构失衡型买方市场。
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则较少存在结构严重失衡的情况。因为其物质生产在量上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其有条件降低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使第三产业有了迅速的较大的增长。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带根本性的变化。早在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的物质生产部门即第一、二产业与非物质生产部门即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人数之比就已达50%:50%,近30年后的今天,这一比例又发生了重大改变: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在第一、二产业中只占1/3左右,在第三产业中已占大约2/3。在美国,在第三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达75%。发达资产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表明,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类为满足吃穿用等物质需要所面临的压力已开始减轻了,从而有更多的余地去改善生活的质量和更多地满足非物质的社会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以谋求社会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更全面的发展。当前兴起的信息革命进一步推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是完全可以预见的。显然,西方发达国家的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物质产品的生产,也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使其市场长期是买方市场。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体制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完善;其政府也有着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和强有力的调控手段,这就不仅使西方发达国家有实力维持国民经济合理的比例,使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而且使其产业结构日益优化、高级化,经济结构日益完善,买方市场长期处于结构相对均衡状态。
(四)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属于低层次型的买方市场,西方发达国家的买方市场则是高层次的买方市场。
首先,从市场体系看,我国目前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比重还比较大,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商品流通的渠道还不够通畅,市场分割,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严重,我国目前的市场还只是初级的、低层次的市场。而西方发达国家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非常高,产品的商品率已几乎达100%,有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完善的商品流通渠道,因而其市场是高级的、发达的市场。
其次,从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看,我国目前的大多数产品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品较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较少,而且产品大都不符合市场需要,档次低、质量差、成本高,导致许多产品滞销。很多企业还处于粗放经营阶段,规模小、工艺简单、技术落后,只能生产初级产品或低质产品,导致产品大量积压,造成资源浪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1994年为2404.3亿元,占GDP的5.1%;1995年为3576.5亿元,占GDP的6.0%;1996年存货增加达4591亿元,占GDP的6.6%。这种比率表明,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仍然比较低,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存货增加占GDP的比重一般不会超过1%。可见,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从总体上呈现出低层次的特点,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资本雄厚、技术先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较多,不仅耐用消费品转向高级化、智能化,而且高新科技产品层出不穷,不断更新换代,从而使其买方市场从总体上呈现出高层次的特点。
再次,从恩格尔系数看,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长期居高不下。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1957年为57%,1989年为54.50%,1992年为52.86%。40年来,城镇居民收入翻了两三番,但恩格尔系数下降还不到5%,而且不止一次出现反弹。1993年仍然在50%以上(50.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1993年仍高达58%。恩格尔系数的大小,是衡量消费水平(即市场水平)甚至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长期居高不下,标志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低,也标志着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层次低。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如日本居民恩格尔系数1993年为24.33%;英国1993年为11.42%;美国1992年为16.53%。其他很多国家的恩格尔系数也呈下降趋势。恩格尔系数低而且持续下降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也意味着其买方市场层次不断提高。
最后,从劳务消费的比重看,在我国居民消费中,劳务消费水平一直很低,现在还不到居民消费总支出的10%。特别是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就更低了。以城镇居民而言,文化消费支出占生活费中的比重:1985年为8.89%,1990年为6.55%,1992年加上教育,即“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也只占8.82%;以农村居民而言,1992年只占6.6%。劳务消费是人们消费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消费水平、消费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劳务消费水平上。劳务消费比重过低,意味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低,也意味着我国市场层次低。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劳务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一般在50%甚至更高,早在1980年其个人消费支出中用于文化消费的比重就已达34%-37%,这就意味着其消费水平和买方市场层次都是很高的。
二、比较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买方市场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获得两点认识:一是我国目前的市场属于买方市场,二是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还只是市场经济起始阶段的买方市场,远非发达阶段的买方市场。由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买方市场的出现是历史性的变化,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有利于经济增长。
建国40多年中,我国的经济一直是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商品日益丰富;同时,国外产品也源源不断地涌入国内市场,从而使市场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一个国家的经济从卖方市场步入买方市场,是经济日益繁荣昌盛的结果,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当前发达国家都是买方市场态势,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买方市场态势。我国买方市场态势的出现,符合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有利于经济增长。买方市场的出现,对消费者、生产经营者、国家来说都是好事。对消费者来说,卖方市场使消费者无权选择商品;只有在买方市场情况下,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大小、品牌、质量、价钱、产地等等才可能随意挑选。对生产经营者来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好事。卖方市场条件下的企业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赢利。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易使生产经营者思想僵化、信息不灵、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而买方市场的环境逼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加强技术开发、积极开拓市场。其结果必然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促进企业、行业、部门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内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于国家来说,买方市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宽松的物质环境、良好的时机。上大项目需有充足的原材料,在以前物资紧缺时期许多工程是难以开工建设的。总之,我国买方市场态势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成果,是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的具体表现。同时,买方市场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必将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二)买方市场没有姓“资”与姓“社”之分。
长期以来,受计划体制的影响,人们往往把产品供过于求看作是资本主义腐朽性的表现,认为买方市场意味着比例失衡,生产力浪费,因此买方市场姓“资”;而把短缺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认为卖方市场意味着供求平衡,没有浪费,因此卖方市场姓“社”。其实,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这里,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了市场和市场经济是中性的,不具有社会制度的性质,只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利用,所以买方市场没有所有制属性,不受所有制的约束,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会出现买方市场。它不是和社会制度相联系,而是和市场经济相联系的。市场经济不可能总是供求绝对平衡,一旦供求失衡,就有可能出现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产品日益丰富,正常情况下供给总会大于需求,买方市场必然会出现。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卖方市场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卖方市场意味着贫穷,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买方市场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买方市场意味着供给充足,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日益提高的表现。而卖方市场意味着供应不足,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表现,显然买方市场取代卖方市场是历史上的一次大进步、大飞跃。如果社会主义是短缺经济,就没有优越性,人们就不会选择这样的“社会主义”。
(三)不能盲目乐观,应时刻警惕卖方市场的回潮。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出现了买方市场的态势,并不意味着商品已经普遍过剩,从而并不意味着我们已完全、彻底告别了短缺时代。买方市场的不稳定性决定了短期内仍会有部分商品供不应求。如石油,目前我国国内石油资源仍供应不足,还需大量进口来弥补需求缺口,由于受到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和社会环保意识增强的影响,以及居民消费量的增加,石油需求仍处于强劲的增长态势,短期内仍然可能会出现卖方市场。另外,我国目前有些商品虽然是买方市场,但并不意味着该商品供给过剩。如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出现“过剩”现象,绝对不表明居民对房地产的需求已经饱和;而恰恰相反,居民对房地产的需求量非常大。过剩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居民购买力有限,另一方面是由于政策因素影响(如单位福利分房、金融政策有限、对房地产开发各项收费过多、过重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旦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加上恰当、有效的政策,房地产市场就会走出疲软,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还是低层次型买方市场,产品层次、消费层次还很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目前的产品层次还很低,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技术含量低,高科技产品较少;而且,由于技术水平落后,劣质产品大量存在。我国居民目前的消费水平还很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高居不下,劳务消费比重又很低,尤其是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更低。这些情况决定了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努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四)不能生搬硬套西方发达国家医治过剩经济的方法。
我国目前出现了买方市场的态势,西方发达国家医治过剩经济的方法和措施显然对我国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但是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买方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买方市场有很大的差别,买方市场形成的原因、买方市场的层次、买方市场的稳定性等方面都有截然的不同;另外我国的国情和西方国家也有非常大的差别,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也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西方发达国家医治过剩经济的方法和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立足于本国实际,针对其发达的、高级的买方市场而制订的,这些情况决定了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西方医治过剩经济的方法,而必须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我们的对策和措施。例如从买方市场形成的原因看,居民看储蓄、轻消费的观念是我国买方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适度鼓励消费,但又不能搬用西方的高消费政策,因为我们是人口多、底子薄、资源有限、生产力不发达。又如从买方市场的层次看,我国的买方市场是低层次型买方市场,这就需要我们提高产品的档次、质量,促进买方市场的高层次化,但我们又不能照搬西方的做法,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虽然我国的人力资源非常丰富,但人力资源素质差,知识劳动者比例太小,而且资金又很有限,这些情况决定了我国不能盲目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的产业仍应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但要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从买方市场的结构和稳定性来看,我国的买方市场是结构失衡和不稳定的,某些产品特别是能源和原材料、基础产品等随时都有可能从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因此一方面国家应继续加大对这些行业的投资力度,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依赖市场来解决供求矛盾;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从而保证买方市场的结构均衡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