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中医医院内科 府谷 719499
1、越婢加术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水肿案
刘某某,男,28岁,教师,于2014年7月15日因“发热,上眼睑浮肿,伴腰痛5天”就诊,5天前因受凉后,出现上述症状,自以为感冒,口服感冒药后,症状稍缓解,为了进一步诊治,遂于今日上午来院就诊。症见:T37.8℃,精神不振,颜面浮肿,上眼睑为甚,伴腰痛,小便不利,大便尚可,察其舌质淡苔薄白,质红,诊其脉浮数。实验室报告为:尿检:RBC(+++),Pro(+)。中医诊断:水肿;西医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辩证为风热犯肺,水湿不化,内传于肾所致,治以清热解表,散风利湿,通调水道,方拟越婢加术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处方:麻黄9g,生石膏30g,连翘15g,白术15g,赤小豆15g,茯苓15,白茅根30g,小蓟15,茜草15g,车前子15(包煎),生姜6片,大枣6个,7剂水煎服。二诊:7月23日,服药后,发热已退,眼睑肿见轻,全身症状减轻,小便通畅。上方加泽兰15g。7剂水煎服。三诊:8月2日,药后查尿常规正常,原方继服7剂,遂访半年未复发。
按:本案水肿(急性肾小球肾炎),浮肿先见于眼睑,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属《金匮要略》风水水肿范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运用了发汗、利小便的两大治则。本病病位在肺、脾、肾三脏,关键在肾,基本病机是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治疗启用越婢加术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疏风清热、宣肺解毒、利湿消肿,加茅根、小蓟、茜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茯苓、车前子化湿利小便。肺宜宣肃,脾应健运,肾当通利,肺脾肾三脏同治,患者服药20余剂后,水肿症状迅速缓解,尿检即为正常,本案依据经典理论的指导,应用经方辨证治疗,疗程短而收良效。
2、黄芪丹参饮合失笑散治疗胸痹心痛案
杨某,男,68岁,退休干部,2013年11月8日以“胸痛频发6个月”就诊。既往有10年高血压病史,曾患下壁心肌梗死,近半年来心绞痛发作加剧,西医口服抗凝、扩张血管等药,效乏,患者痛苦面容,诉胸痛频发,痛连左臂,每次活动后必发,痛甚汗出,日痛五六次;心悸怔忡,全身乏力,气短不接,纳谷不香,打嗝,精神倦怠,舌淡暗有瘀斑,脉弦细数,间有代脉。诊断为胸痹(冠心病),辨证:气虚血瘀,心脉痹阻兼胃气不和。治以益气活血,兼以和胃。黄芪30g,丹参20g,檀香10g,砂仁(后下)6g,川芎15g,生蒲黄10g,五灵脂12g,赤芍15g,陈皮12g,焦渣30g,葛根20g,地龙10g,三七6g(冲服),土鳖虫5g全蝎3g(冲服)7剂水煎服,每次100ml,饭后温服。嘱患者近日多休息,少劳累。自备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以救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诊:2013年11月15日,上方服用后,患者诉胸痛程度明显减轻,次数减少,但每过劳累则易发,平均日发一两次,夜间偶作。不思饮食,偶有早搏。舌质淡暗有瘀点,苔微腻,脉沉弦。思患者夜间心痛发作,夜属阴,夜间心阳愈加不足,无力鼓动血脉,瘀血阻滞更甚,故心痛发作频繁。效不更方,仍依前法,加太子参15g、桂枝10g以益气温通心脉。患者服用上药7剂后,食欲增加,步行距离较前明显增加,偶有心悸胸闷症状,能自行缓解。上方加减,连续服用1月,体力恢复,心痛未发作。
按:胸痹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中医病因病理的认识,大多由于气血阴阳虚损、寒热失调、气机逆乱导致气血瘀滞,痰瘀互结,心脉痹阻,不通而痛。正如《素问?痹论篇》所说:“心痹者,脉不通”,所以,气虚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理基础,治疗上主要从气虚血瘀论治,此患者久病,胸阳不足,鼓动无力,从而造成血脉凝滞,发为心痛。其特点是心痛频作,动辄易发,气短不接,乏力自汗。应用益气活血之法,俾心气足而血脉行。故以黄芪益气养血、以丹参饮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丹参饮是化瘀行气止痛之良方,以心胃诸痛,兼胸闷脘痞为证治要点。在主方中还合有失笑散,活血祛瘀,散结止痛。方中先用黄芪,后增加太子参、桂枝扶助心气,鼓动血脉;用丹参、赤芍、蒲黄活血止痛;更用土鳖虫、三七、地龙祛瘀而生新,全虫通络脉、达病所,方药切中癥结,故守方连服而收功。
3、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心悸案
张某某,女,52岁, 2015年5月12日因心悸气短12年,加重伴双下肢浮肿一个月为主诉就诊,12年前患者因感冒后出现心悸气短,伴有关节疼痛,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多次发复发作经住院治疗后缓解,一月前因不慎受凉后上述症状再次加重,并出现双下肢浮肿,为求进一步治疗,来院就诊。证见心悸气短,喘息胸闷,活动后加剧,恶心欲吐,口渴不欲饮,大便溏,小便短少,双下肢浮肿,形寒肢冷,舌淡紫而胖,苔白滑,脉沉细而滑。诊断为心悸(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慢性心功能不全)。辩证为水饮凌心所致,治以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方选苓桂术甘汤加味。处方:茯苓15g,桂枝15g,白术15g,黄芪30g,制附子15g(先煎1小时),生姜9g,党参15g,车前子15g,当归12g,陈皮12g,法半夏12g,甘草9g。5剂水煎服。二诊(2015年5月18日),药后心悸、气短、喘息症状有所减轻,小便量稍多,双下肢浮肿有所减轻,余症有一定缓解。原方加葶苈子、泽兰各9g,以增活血化瘀、泻肺利水之功。继服6剂。三诊(2015年5月25日),患者心悸症状明显减轻,双下肢浮肿基本消失,喘息等症状缓解明显。虽治疗效果明显,但本病为慢性病程,迁延难愈,按前方继服6付,以巩固疗效。
按:水饮凌心型心悸多因久病体弱,心气亏虚,气损及阳,损伤脾阳,水饮内停所致,证属本虚标实。正如《证治准绳?惊悸恐》所述:“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气虚者由阳气内虚,心下空虚,火气内动而为悸也。血虚者亦然。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即内停,心不自安,故为悸也。”又如《丹溪手镜?悸》所述:“有痰饮者,饮水多必下悸,心火恶水,心不安也。”临症时对于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而发心悸的患者,应重用温阳利水之品,如附子、桂枝、生姜、茯苓等,水饮自小便而出,则心悸、喘息均可缓解,正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所述:“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兼恶心呕吐者,还可加用和胃降逆之品,如法半夏、生姜等;喘息者,加用泻肺利水之品,如葶苈子、五加皮等;久病者,气虚失于推动、阳虚失于温煦,皆可致气血运行滞涩出现淤血之征,一但水饮生成,更碍气血运行,进而加重淤血,因此,可适当加入活血利水之品,如泽兰等。
论文作者:靳光荣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1
标签:患者论文; 车前子论文; 症状论文; 丹参论文; 黄芪论文; 赤小豆论文; 水肿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