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滇黔地区医学院校早期接触临床模式的调查分析论文_苏琳媚1,施桂玲2(通讯作者) 谭佩芝1,黄月甘1,吴

桂滇黔地区医学院校早期接触临床模式的调查分析论文_苏琳媚1,施桂玲2(通讯作者) 谭佩芝1,黄月甘1,吴

1.右江民族医学院 广西百色 533000;2.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广西百色 533000

摘要:目的:了解桂滇黔地区医学院校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模式,初步探讨适合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模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随机访谈的方法,抽取桂滇黔地区医学院校8所代表性学校五年制临床专业医学生进行匿名调查。结果:大部分同学认为有收获,并希望完善教学内容和增加实践课时。结论:加强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行为,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探索出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模式,对五年制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早期接触临床;教学模式

为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对医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早期接触临床”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医学教育模式,促进学科知识与临床实践操作相互渗透。然而,该课程目前没有正式教材,在具体实施方面仍然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早期接触临床何时开始最适宜?怎样的教学方式与内容才能让学生获益最大?如何开展该课程才能最有利于学生发展?

本研究积极查找实施过程的薄弱环节并结合有效教学措施,初步探索出针对桂滇黔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有效的“早期接触临床”教学模式,为促进五年制临床医学生临床素养全面发展,完善早期接触临床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桂滇黔地区8所医学院校大一、大二、大三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8所医学院校分别是: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林医学院、昆明医科大学、大理医学院、贵阳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

1.2 研究方法

自行设计“桂滇黔地区医学院校早期接触临床模式的调查问卷”,主要调查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学生通过不记名的方式接受此次调查从而获得相关数据结果。

1.3 资料分析

此次调查共发放3000份问卷,收回2191份,有效问卷数量为2191份,问卷回收率73%,有效问卷率73%。单题错选或不选,不予进行分析。问卷经整理编号录入数据并核对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学生对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整体的认知。

本调查显示:在早期接触临床之前,47.1%的同学听说过早期接触临床这项课程并对其教学模式略有了解,37.7%的同学听说过这项课程却对其教学模式一无所知,仅有7.0%的同学没有听说过这项课程。关于在学校组织安排的早期接触临床的课程上,学生所接触最多的课程内容依次是医院见习观摩(50.6%),临床医学导论课程(44.8%),临床基本技能课程(34.4%),临床医学学术讲座(30.0%)和书写及讨论临床病例(27.4%)。大部分同学(53.4%)对本校的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内容比较满意。77.8%的学生认为在该门课程的学习中提高了自己对医学学习的兴趣。

2.2 学生对早期接触临床学习过程的认知。

学生在校开始接触临床知识的时间主要在大一上学期(30.2%)和大一下学期(28.6%)。学校安排学生参加早期接触临床的课程学时大致为每周1-3次(41%),76.8%的学生认为理论结合实践的早期接触临床模式更加有效。接近六成的学生(57.9%)认为实践时间少并希望学校增加实践课课时,超过五成的学生(51.5%)所在的班级或者社团没有组织过相关早期接触临床的活动。56.1%的学生所在学校开展过暑期预见习活动。对于学生参与的非正规组织的见习活动和学校的组织的正规临床学习,大部分学生(42.2%)觉得学校正规组织的课程比较好。而在课外组织的早期接触临床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觉得受医院环境的感染,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关爱患者身心、全力呵护健康的意义(78.9%),带教医生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更容易学会如何与病人沟通(77.1%),课外时间充足,学习氛围轻松(46.7%)。接近九成的学生(88.0%)愿意利用假期自行到相关医疗机构见习。

学生在见习中最喜欢的教学内容依次是学习临床基本操作技能(62.1%)、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59.3%)、进入病房(51.5%)、手术观摩(50.1%)、进入门诊(45.1%)。在早期接触临床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在本门课程学习中有收获,其中收获最大的四个方面依次为“增强了对医生的职业了解,对自己医学生的身份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75.5%)、了解了医院的功能布局(70.8%)、了解了病房常规工作流程(50.8%)、提高了与医患沟通的技能(46.8%)”。一些学生认为在早期接触临床的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专业知识不足(76.9%)、未真正接触临床专业课程,对学习过程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不理解(49.3%)。绝大部分的学生在自己遇到不了解的医学知识时均采取了主动学习的方式,学生主要的处理方式是向临床带教老师请教(73.5%)、与同学讨论(60.2%)、利用互联网查询(59.3%)、自己查阅相关纸质文献和资料(56.6%)。学生认为在早期接触临床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主要是临床知识的缺乏(41.2%),问诊及医患沟通(35.1%)。在早期接触临床的学习中,学生们觉得接触到的临床知识还是太表浅(65.9%),提供给学生与病人交流的机会还不够(51.9%)。调查中发现最受学生喜欢的早期接触临床教学内容为到医院见习观摩(52.1%),其次为临床基本技能课程(27.3%)。学生认为在所在学校值得推崇的教学内容主要为医院见习观摩(60.5%)、临床医学导论课程(37.7%)、临床基本技能课程(35.7%)、临床医学学术讲座(35.6%)。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学生对早期接触临床学习教学内容的意见与建议。

学生最期望了解医疗环境并接触病例(48.2%),同时也希望接触该项课程并养成良好的医风医德(36.1%),获得对基本医疗操作的感性认识(34.2%),通过实践巩固理论知识(31.4%),提高与患者沟通的能力(29.6%),培养临床思维(24.9%)。

学生认为最佳的早期接触临床的时间主要应该在大一上学期(22.6%)、大一下学期(24.8%)和大二上学期(23.7%)。而在早期接触临床具体教学方式中大部分同学希望增加在医院见习观摩的学时(64.0%),其次为临床基本技能课程(43.0%),模拟场景教学(37.2%)。学生期望在早期接触临床教学中能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73.3%)、提前了解临床医生工作(66.6%)、锻炼与医患沟通能力(53.9%)和建立临床思维(53.4%)。在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上,大部分的学生(64.1%)希望老师能够多教有关临床思维方面的内容,接近一半的学生(46.4%)希望老师更多教授基本技能操作方面的内容。

3.讨论与建议

3.1教育管理者应引起重视。

早期接触临床能激发学生对医学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临床医学工作的认识,提前了解临床医生的工作,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锻炼与病患的沟通能力并建立临床思维。早期接触临床为医学生提供接触病人、了解病人的机会,培养医学生与病人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以及尊重病人和爱护病人、与病人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医学生博爱、人道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1]。早期接触临床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手段,只有教育管理者足够重视并妥善处理教师工资待遇等问题,引起教师对早期接触临床这门课程的重视并不断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教学工作才能事半功倍,不断提高。同时可通过考核表彰优秀学生及先进教学工作者,激发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学校处理好学生在教学医院见习方面的冲突,学生才能顺利进入教学医院进行学习。

3.2 以增加临床操作技能为基本点,适当调整实践课时。

医学是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应用学科,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学完理论知识并相应的进行相关实践操作,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学生(73.3%)期望在早期接触临床教学中能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同时76.8%的学生认为理论结合实践的早期接触临床模式更加有效。学校应适当调整实践时间的比重,以满足学生对临床专业知识的求知欲。

3.3 以满足学生求知欲为前提,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在早期接触临床中,大部分学生(41.2%)由于缺乏专业的临床知识,使学生在医院见习时力不从心。这种学习压力也转换成了学习动力,遇到不了解的医学知识时学生大多以积极的态度应对,主动与带教老师请教(73.5%)、与同学讨论(60.2%)、利用互联网查询(59.3%)等方式进行补充学习。早期接触临床的见习模式改革对培养专业素质、提高学习兴趣与明确学习动机、促进临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2]。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建议早期接触临床在大一下学期进行,在大一上学期适当进行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在早期设立医学导论课课程,通过学习可以让医学生对将要接触的医学课程、医学目的和医师责任等有初步的了解[3],培养对医学学习的兴趣,了解临床医学的工作性质,对未来的职业有一个初步认识。成立学习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等[4],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在医院见习观摩、临床基本技能、模拟教学的学时,开展临床学术讲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在基础学习阶段加入“病例讨论”,病例讨论是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医学生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法,也是训练医学生临床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5]。大部分学生(51.9%)反馈在见习中提供给学生与病患交流的时间太少,教师应该多提供学生与病人的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增强人际沟通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减少医患沟通的障碍,缓解医患关系,培养对于病患的人文关怀意识。

桂滇黔少数民族地区属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各医学院校在进行早期接触临床的时候受到基础设施与环境条件限制,师资力量不足,长期教育方式的影响等多方面的阻碍,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找到更合适桂滇黔地区的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方法,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建议在原来临床教学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将教学重点由“教”转向“学”。在学校组织的临床见习活动中,尽量以学习小组的教学形式进行。在大一设置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在教授学生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时,利用教学模具采取模拟场景教学的方法。在医院见习中,利用标准化病人和教学模具,提供学生与病人更多的沟通和接触,利用多媒体等手段给予学生手术观摩的机会,同时提供给学生与优秀的医护人员交流的机会和参加学术讲座的机会。学生充分了解医疗环境,利用假期多次到医院进行见习,积极参加社团或班级组织的三下乡等实践活动,从多方面锻炼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

通过对桂滇黔地区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的调查初步探索出关于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方式,但在医改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临床医学生,制定出适当可行的早期接触临床教学模式仍需教育者根据学生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静,王璐. 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提升综合素质的探索与实践 [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2:11-12.

[2]刘丽军,裴景堂,郭聪丛等. 临床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践研究[J]. 南方医学教育,2013,01:42-43.

[3]张凤,乔宇琪,邵莉,冉志华. 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意义与方法[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71-72.

[4]张瑞,金龙玉,黄蜜蜜,等. 略谈小组教学在现代医学教育中

的应用[J]. 西北医学教育,2011,(1):52-54.

[5]孙钰,牟道玉.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2,(2):114.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桂滇黔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学习模式初探”;项目号(201410599014)

论文作者:苏琳媚1,施桂玲2(通讯作者) 谭佩芝1,黄月甘1,吴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  ;  ;  ;  ;  ;  ;  ;  

桂滇黔地区医学院校早期接触临床模式的调查分析论文_苏琳媚1,施桂玲2(通讯作者) 谭佩芝1,黄月甘1,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