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探析_英语论文

高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探析_英语论文

高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论文,英语课堂论文,艺术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基本形式。课堂提问艺术是教师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研究提问设疑的艺术,充分发挥其功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英语课堂提问的功能

(一)激趣乐学的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高中英语课堂提问,正是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参与教学活动的有利条件,它可以改变“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唤起他们丰富的情感体验。这大大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形成对英语学习内容知之、好之、乐之的心理变化过程,达到激趣乐学。如在学习SEFC 2A Unit 10 At the Tailor's Shop时,教师可以这样发问:Is money everything?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认为:If you have money,you have everything.有的学生不这样认为,很快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二)启发思辨的功能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很多,但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基本方式。它可以为学生创设思考的情境,疏通思考的渠道,提供思索的空间,通过教师的设悬置疑,激发思考,启迪学生去认识问题,使其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之中。如在讲授SEFC 1A Unit 4 Lesson 14 A Travel Diary时可设问:What's the author's opinion towards the fact that people are burning more of the forests?本课课文是一篇旅游日记,作者记下了自己的见闻,但未直接表达自己对人们毁林开荒这件事的看法和态度。学生可从课文中诸如What a sad sight it was!For miles and miles I could see nothing except a great fire and lots of smoke.及Why do they move and burn more of the forests?等这些描写环境气氛的语言,以及表达情感的词句中去揣摩作者的看法和态度。通过这样的提问和探究,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三)反馈信息的功能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是十分重要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反馈信息的方式有多种,其中,课堂提问应是教师取得有效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同课堂教学中其他的信息反馈手段相比,具有更及时、更具体、更准确的功效。教师可根据教学中的问与答,随时了解并分析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的差异程度,对教学及时进行调整,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加有的放矢。

二、英语课堂提问艺术的运用

(一)授课伊始提问——引人入“戏”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始终以“设疑(提问)——求疑(分析)——释疑(解决)”的思维训练为主线。譬如一出戏开头先设置悬念,自然会引人入戏。英语课堂教学亦是如此。授课伊始,教师提出问题,或创设问题情境,或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疑问到思考,尽快入“戏”。如在讲授SEFC 2A Unit 4 lesson 14之前可设问:Do you often read newspapers?But do you know how a newspaper is produced?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会很快开始浏览课文。

 (二)重点难点处提问——突破认知矛盾焦点

教师无波澜的平铺直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人昏昏欲睡;而“满堂问”又会使学生神经过于紧张而容易疲劳、迟钝。因此,提问设疑不可过滥,要“问”到点子上。教材的重点难点恰是教学重心所在,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于此提问设疑,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情绪高涨,精神振奋,积极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SEFC 3A Unit 10 Lesson 39 The Ttrick中没有介绍在Room 411发生的情节,但所有的铺垫和疑点为揭开谜底提供了线索。教师可在此设问:In your opinion,what instruction did Bill give Mick in the second telephone call?How do you think Bill finally escaped from the hotel?

(三)教材的衔接处提问——完善知识链条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四课都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听说读写,构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课与课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往往体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果不揭示这种关系,很可能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影响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系统知识结构的形成。因此,教师可在教材的衔接处设疑提问。以SEFC 2A Unit 10为例,第一篇课文At the Tailor's Shop生动地描述了裁缝店老板和伙计在一张“百万英镑”支票出现前后,对顾客迥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第二篇课文A Report On Wine Shops讲述的是一位女士去买酒,由于性别或服饰的原因,在不同的酒店所受到的不同待遇,教师可找出两篇文章的衔接点,并设问:What conclusions can you draw from the two passages?

(四)于无疑处提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又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有些知识貌似简单,但蕴含着丰富的智力发展因素。教师要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设疑提问,激发其产生疑问,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就像投石击水,在学生思维的脑海里,激起层层涟漪。例如,学生了解SEFC 1B Lessons 102-103 An Interesting Life的内容后,教师可设问:"Interesting"means making people "interested",butwhat does"interesting"mean in this text?学生经过讨论后得知"interesting"在此为"meaningful"的意思,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五)结课处设疑——锻造智力训练的衔接环

一堂成功的课,也应设疑提问而终,使其课虽尽,意无穷。教师应于结课处,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问题,即使新旧知识紧密关联,又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为下次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例如,SEFC 2A Unit 2 Lesson 6结尾时可提问:Is smoking a bad habit?If so,give your reasons and offer some advice on how to stop it.Is it easy for smokers to give up smoking?Why or why not?

三、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相机而宜,戒“满堂问”

提问设疑,要求教师善于审时度势,抓住契机,问到“点”上。这个“点”就是孔子所说的“愤悱”状态。提问次数要适当,不能把提问设疑误解为协调课堂气氛、追求“轰动”效应的手段,不分主次地“满堂问”。如果不顾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滥用提问,虽表面上热闹,然则于教学无补。此外还要因人施问,力争每个学生都思有所获。

(二)要启发诱导,戒越俎代庖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特征,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能用生硬灌输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积极启发诱导。填鸭式的“满堂灌”“揠苗助长”或者“抱着走”,只能损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要蕴有新意,戒平淡无奇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未知而又可知的。如果全是学生已知的东西,自然不会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如果完全不可知,则无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模式,无法产生知识迁移。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必须和学生已有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同时要足够新颖,能产生不协调和冲突,如此才能激发兴趣,促进思维。教师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钻研教材,将现有的知识结构重新调整组合,提出富有新意的问题。

(四)要难易适度,戒偏难或过易

课堂提问如果偏难或过易,都不会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往往造成“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或使学生产生“不屑一顾”的情绪。叶圣陶先生说,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教师应在符合教学目的要求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跳一跳摘到桃子”。

(五)要和谐融洽,戒求全责备

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够产生一种教学合力,互相促进,教学相长;而过于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易使学生处于恐惧、焦虑的状态,抑制其智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讲求教学民主,尊重、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大胆思维,大胆质疑,创造一个乐学的环境。当学生回答有误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对其勤于思考、敢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给予鼓励,绝不能求全责备、讽刺挖苦。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标签:;  ;  ;  

高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探析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