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是在儿童中间流行的歌谣,形式比较简短。童谣通常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琅琅上口,颇有意境。优秀的童谣能浸润儿童的心灵,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良好的思维品德,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童谣的文化起源
童谣历史悠久,最早始于《诗经》:“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列子》中记载的《康衢童谣》,据说是我国传说中的圣人尧时的童谣。《古今?事物考》说:“《列子》曰:‘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谣之起,自尧时然也。”有人认为《列子》这本书不一定可靠,只承认《国语?郑语》中记载的《周宣王时童谣》才是真正最早的童谣。即使如此,童谣也有了近三千年的历史。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童谣,甚至于没有文字的族群都有童谣。
二、童谣的类型和特点
1.童谣的类型。童谣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其功能性可以分为教诲童谣、游戏童谣两种。其中教诲童谣偏重教育引导,一般是用形象的事物编成童谣,多对儿童进行劝诫、教诲,帮助幼儿正确认知,培养好习惯、好品格。如《小老鼠上灯台》,把小小孩比喻成小老鼠,劝诫幼儿不能爬高,会发生危险。
游戏童谣就是游戏中边玩边唱的童谣,娱乐性强,能增加游戏的乐趣,更容易激发幼儿参加游戏的兴趣和动力。如《扯大锯》:“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幼儿边做动作边唱童谣,玩得尽情忘我,愉悦身心。此外,绕口令可以看作游戏类童谣的雏形。绕口令的产生,可以追寻到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古籍中侥幸保存下来的《弹歌》“晰竹,续竹,飞土”,相传为黄帝时所作。据考证,这是比较接近于原始形态的童谣。绕口令童谣是将双声、叠韵词或者发音相同(相近)的词语有意集中在一起,组合成有趣的韵语,锻炼幼儿发音说话的能力。如《扁担》:“长扁担,短扁担,长扁担比短扁担长了半扁担,短扁担比长扁担短了半扁担。”
2.童谣的表现手法。童谣没有很明确的范畴和界限,凡是民谣中适合孩童听与唱的都可以归类为童谣。童谣善于用叙事、比喻、拟人、对比、摹状、夸张等手法突出主题,通常内容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通俗易懂,充满童趣;形式上音节和谐、精致简短;语言表达口语化,读来琅琅上口。童谣一般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内容紧密联系。如《小板凳》,这个是生活中家家户户都有的东西,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小板凳,你别歪,我请妈妈坐上来。我给妈妈捶捶背,妈妈夸我好宝贝。”短小的儿歌,用儿童熟悉的事物明其理,透着浓浓的爱意。教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陈鹤琴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成为教育经典。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经典童谣,给幼儿美的感受,同时方便幼儿记忆,启迪幼儿想像、模仿,在生活中实现童谣传播的教育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丰富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园本课程建设中,童谣应该是不可缺少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三、童谣对儿童的教育价值
1.童谣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童谣来源于生活,是优秀文化生活的表现载体,能够为幼儿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帮助。儿童时期的一些好的品行、好的习惯都可以从吟诵童谣中习得。如《吃果果》:“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觉留一个。”儿童很容易就懂得分享和爱护弟弟妹妹,尤其是放开二胎后,这样的儿歌可以再诵起。经典童谣《小熊过桥》,帮助儿童在朗读童谣中懂得克服困难,大胆勇敢前行,这是作为儿童走向社会生活的一项本领。
2.童谣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每一首优秀的童谣对幼儿的语言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无论是韵律还是美感,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特别是绕口令童谣,在牙牙学语的儿童阶段,对纠正发音是一个好素材。3-4岁的幼儿,一部分发音仍然不清晰,运用绕口令能帮助幼儿加深语言的印象,帮助语言能力的发展。如《补鼓?补虎?》:“一面小花鼓,鼓上糊老虎。宝宝敲破鼓,妈妈拿布补。不知道布补鼓,还是布补虎。”
3.童谣促进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艺术教育是儿童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儿童的审美能力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培养。童谣,能以美的内容、美的韵律愉悦儿童身心,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情感和认知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让幼儿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之美,喜欢艺术活动,用自己的方式大胆表现。”儿童与儿童之间一起唱童谣、表演童谣,或独立,或合作,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自由的艺术形式之间发展了儿童的艺术能力。《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提到,儿童能大胆积极地参与艺术活动,用自己比较喜欢的形式表现美。在实践中发现,童谣是儿童最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春天来》:“春天来,春天来,花儿朵朵开;红花开,白花开,蜜蜂蝴蝶都飞来。”在吟唱中表演,在表演中吟唱,感知春天之美、自然之美。
4.童谣促进儿童科学能力的发展。童谣来源于生活,集老百姓的智慧,许多童谣传递着人们生活的宝贵认知和经验,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启蒙窗口。如:“小蜜蜂,采蜜忙,勤劳一生最光荣。寒号鸟,不做窝,好吃懒做多可耻。”对比的叙述形式,帮助儿童科学认知。还有一些数数童谣,如:“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跟头;七八九,拍皮球;张开两只手,十个手指头。”在朗读的过程中,儿童了解了数字与事物的关系,提高了科学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永婷 民间童谣的教育价值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年06期。
[2]吴冬梅 客家童谣的特点及其教育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3]《3-6岁儿童发展指南》.2013年。
论文作者:刘玉堃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童谣论文; 儿童论文; 扁担论文; 幼儿论文; 列子论文; 能力论文; 艺术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