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663000
【摘 要】目的:通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马尔尼菲青霉菌进行培养观察,了解马尔尼菲青霉产生玫瑰红色素与培养温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血培养分离出的马尔尼菲青霉菌株,转种于沙保罗琼 脂平板上,分别于25℃、37℃进行培养后,对其菌落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马尔尼菲青霉菌25℃条件下培养为霉菌相,并可产生水溶性玫瑰红色素。37℃条件下培养为酵母样菌落,无色素,但把培养基移到25℃、28℃条件下继续培养,酵母样菌落周围均迅速产生玫瑰红色素。结论:温度对马尔尼菲青霉玫瑰红色素的产生有决定性影响,室温条件下(25℃)可促使马尔尼菲青霉产生玫瑰红色素,而37℃则会抑制色素的产生。
【关键词】培养温度;马尔尼菲青霉菌;玫瑰红色素
【中图分类号】R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2-102-01
1材料与方法
1. 1标本来源
20株马尔尼菲青霉菌来源于我院不同患者血液或骨髓培养分离出,所有患者HIV均为阳性。
1.2培养基
双相血培养基和厌氧血培养基均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沙保罗琼脂平板为自制(干粉购于杭州天和微 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3实验方法
严格无菌技术采集患者的静脉血16-20ml,注入双相血培养基和厌氧血培养基各8-10ml,于35℃进行培养,阳性瓶转种血琼脂平板与沙保罗琼脂平 板中进行培养,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鉴定为马尔尼菲青霉。然后再转种沙保罗琼脂平板于25℃、37℃进行培养。开始分别于12h、18h、24h、36h、48h各观察一次菌落特征,以后每隔一天观察,连续14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并重点观察菌落产色素情况。
2结果
25℃生长缓慢 , 在沙保罗培养基,20株马尔尼菲青霉中最早的可于24h形成肉眼可见灰白色絮状菌落,最迟于72h形成肉眼可见菌落,随培养时间延长,菌落逐渐增大,14天时直径可达到1-1.5cm,表面平坦,呈绒毛状,初为白色,而后转为淡黄到淡红。玫瑰红色素最早于72h在菌落背面可观察到,初为淡红色,随培养时间延长,色素逐渐加深,并于5-7天后,菌落周围培养基全部变成鲜艳的玫瑰红色。
37℃中最早可于18h形成肉眼可见灰白色菌落,随培养时间延长,菌落逐渐增大,最大直径可达到0.5cm,凸起,蜡样,37℃一直培养到14天均无色素产生。但在24h后,把培养基从37℃移至25℃,20株马尔尼菲青霉均可较快产生玫瑰红色素,极大部分在30分钟内就可产生明显的玫瑰红色素,最迟产生色素的菌落在移到室温12h内产生。
3讨论
马尔尼菲青霉菌最早是1956年从竹鼠肝内分离出来的,1973年才有人类自然感染PM的首例报道,直至1984年方被证实能导致系统性真菌感染[1]。在东南亚引起的临床感染仅次于结核分枝杆菌和新生隐球菌,是引起艾滋病患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近年来显示逐渐成为中国AIDS患者最主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2、3],本次病例的马尔尼菲青霉全部分离出HIV感染患者,也证实了这一点。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青霉菌属中惟一的温度依赖性双相菌,在25℃时呈现霉菌相,而在37℃时呈现酵母相,本次研究显示,室温(25℃)条件下,马尔尼菲青霉可产生玫瑰红色素,而37℃培养可抑制马尔尼菲青霉玫瑰红色素的产生,但恢复室温继续培养,便可迅速释放出玫瑰红色素,说明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对马尔尼菲青霉产生玫瑰红色素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特征可作为马尔尼菲青霉与其它双相真菌进行鉴别的重要要点。
参考文献
[1]VanittanakomN, CooperCRJr, FisherMC, etal. Penicillium marneffeiinfectionandrecentadvancesinthee p idemiolo gy andmolecularbiolo gyasp ects[J]. Clin Microbiol Rev, 2006, 19(1):95-110.
[2]罗宏,粱伶.马尔尼菲青霉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杂志. 2006,20(10):627-629
[3]李凌华,唐小平,蔡卫平.10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14(1):12-14.
论文作者:张映林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2
标签:红色素论文; 马尔论文; 菌落论文; 霉菌论文; 培养基论文; 玫瑰论文; 条件下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