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编高中化学教材图片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编论文,教材论文,高中化学论文,图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编高中化学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第二册》与以往教材相比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知识结构、编排体系等方面都做了较大的变动。其中尤为明显的是增加了大量的插图,其插图形式的丰富多彩是以往课本从未见过的[1]。如何利用这些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我校具备良好的硬件设备,为教学中CAI课件的使用提供了较好的教学环境。笔者在使用新教材的2年多教学实践中,一直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材教学的整合,并有一定收获,如在“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一课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图片进行了再创造,给予补充完善,并以CAI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新教材中图片的运用谈谈切身体会。
1.利用计算机模拟和摄录像手段让图片“动起来”、“活起来”
1.1 运用计算机动态模拟微观粒子活动
新教材中有许多图片是描述微观理论的,对这些图片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使静态图片转化为动画,让微观粒子“动起来”,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理论[2]。
如在“化学反应速率”一节中有一部分内容是解释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教材配合这部分内容穿插了以下几个图片:图2-2投篮的3种情形的漫画;图2-3 HI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我将这几幅图片利用Flash软件制作成动画,并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巧妙地将这些动画穿在了一起。如:首先提出问题:化学反应是如何发生的?然后动态模拟出氢分子和碘分子通过碰撞生成碘化氢分子的反应过程。引出:微粒间碰撞是反应发生的前提,这一基本认识。接着问:微粒间的每次碰撞是否都能发生反应?为此分别动态模拟了投篮的3种情形:力量不够,球未进;方向不对,球未进;力量足、方向准、球进的动画。类比每种情形又分别模拟了氢分子和碘分子的碰撞情形,从而总结出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这些精美的画面配以生动的音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教学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总结出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轻易攻克了这一教学难点。
又如:在“烷烃”一节,为使学生建立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在讲授丁烷分子结构时,虽然教材中给出了丁烷的结构式和相应的模型,但它是静止的、平面的,不能很好地说明空间结构。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用计算机模拟出丁烷2种同分异构体的空间结构并进行旋转,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这2种物质在结构上确实是不同的。同时配给每个学生球棍模型若干,让学生一边看计算机模拟图像,一边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个感官,激发学习积极性,将这个难点理解的非常到位。
像这种解释理论知识的图片都可以设计成动画形式,通过微粒的运动,让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动起来,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理论,充分发挥图片的形象解释功能。
类似的这种图片还有:第一册中的图1-2,图1-3,图1-4,图1-5,图1-8这一组有关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理解的系列卡通漫画;图1-10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示意图;图3-4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距离比较示意图;图5-4将若干张氢原子瞬间照片叠印示意图;第二册中的图2-4压强大小与一定量气体分子所占体积的示意图;图2-6当溶解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达到溶解平衡状态;图2-14合成氨生产示意图;图3-1强酸HCl溶于水时全部电离;图3-2弱酸CH[,3]COOH溶于水时部分电离;图3-10 CH[,3]COONa水解示意图;图4-23原电池示意图;图5-6几种烷烃的球棍模型等等。
1.2 运用摄录像手段赋予图片以“生命”
新教材中有些图片是用来描述实验的,这是因为有些实验需很长时间、有的还具有危险性,不适合课堂演示[3];有些图片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如材料、能源、资源、环境),需要学生走出课堂去了解社会,但实际上我们大多要在课堂上做这些工作;有些图片是工业生产简图,我们也不大可能经常领学生去工厂;这些都属于实践课程,但我们常常没有条件在课外组织这些活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录像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它是实践活动的真实再现,它使静止的图片变成了影片,图片由此活了起来。我们可以在课下时间录制那些花费时间长的实验,课上播放录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观察了实验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我们可以拍摄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我们也可以搜集有关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的录像资料,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的热情。
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录像使图片“活起来”的具体操作是:
在“甲烷”一节教材中,是用图片描述甲烷取代反应的,因这个反应耗时较长,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进行。以往的处理就是对着课本进行描述,学生看不到真实的反应的过程,调动不起学习的积极性。今年,我将这个实验拍成录像,过程很详细,有甲烷在自然光照射下的反应,也有在强光照射下的反应,现象十分明显。当该录像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出来,形成了一个“课堂兴奋点”,在热烈的气氛中,学生将这一反应深深地留在脑海中。
又如:在“环境保护”一节,教材配备了相关图片,但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故教学中我编制了环保专题片,其中的影像资料有录自电视台的专题节目,有我们电教馆自己录制的身边人(老师、学生)的日常生活的环保活动。当熟悉的面孔在电视屏幕上出现,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切实体会到环保就在我们身边,这种效果是普通图片所达不到的。
类似这种最好能处理成录像片的图片还有:第一册中的图4-6氯水受光照的实验和图4-13飞机播洒碘化银微粒等图片。
2.搜寻互联网让图片“美起来”、“多起来”
新教材中增加的这些图片内容新颖、趣味性强,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生动性。但也有不足之处即:有的教学内容所配备的图片还不够丰富;有的图片由于是黑白的,图像不是很清晰,也不够美观等等。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我常常在互联网上进行查寻来丰富教材中的图片;并定期阅读科学杂志,搜集跟教学有关的精美图片并扫描进计算机,做到随时取用。
例如:在“硅酸盐”一节,本课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硅酸盐产品处处可见,教材也配备了相应图片。由于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硅酸盐工业及其产品,我在处理教材时觉得图片不够美观,不能很好地体现硅酸盐产品诸如陶瓷、玻璃的艺术美,另外数量也不够。于是我在互联网上点击了多个站点,其中有专门针对中学教育的站点,也有生产厂家的宣传站点,进行广泛收集。我也扫描了许多杂志上的图片,从中筛选出图片20多幅,它们很好地辅助了教学:有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来说明水泥的发展过程;有宋代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的陶瓷制品来介绍陶瓷的悠久历史;有中国最古老的玻璃制品—战国时期的玻璃璧来丰富对玻璃的认识。当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以优美的解说,极大地感染了学生,教室不时响起阵阵赞叹声。这节课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介绍了中国的古老文明,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了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的目的,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教材的一个特点就是增加了许多密切联系社会的新科技内容,如:无机非金属材料简介;能源的利用与人类进步;一些环保知识等等。和这些内容相对应,增加了许多新的科学前沿图片,但科学时刻都在进步,新的材料和产品总是在更新,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断学习,增加信息来源渠道,扩充或更新现有的图片,力求将最新、最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
属于这类的图片有:第一册中的图1、图2、图3、图4、图5在绪言中的几个图片;图2-10Na[,2]CO[,3]和NaHCO[,3]的主要用途;图7-3、图7-4、图7-5含有硅和二氧化硅的生产、生活用品;图7-12、图7-13、图7-14等介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图片;第二册中的图4-4、图4-9、图4-10等镁铝合金制品及应用;图4-13、图4-14等关于铁制品的介绍;图4-19电解精炼铜;图4-20废旧金属的循环利用;图4-24电池的用途;图4-28被腐蚀的金属;图7-4食品添加剂;合成材料中的图片等等。
新教材的大量图片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实践证明,合理运用各种媒体手段赋予图片以活力,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