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资金效益审计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益论文,资金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校教育资金效益审计的概述
(一)高校教育资金效益审计的含义
高等学校的活动和企业以及行政部门的活动有所不同,高等学校是运用财政投入和自身筹集的经费来完成教学、科研任务,达到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专门人才的目的。高校教育资金主要指投放在高校教育事业上的一切资金,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有具有实物形态的,如教学大楼、实验室、图书馆、教学仪器和设备等;有非实物形态的,如学校对教师的聘用,学校对教学工作和教学活动的投入,高校科研经费的投放等。
高校教育资金效益审计是属于效益审计的一种。综观国内外有关效益审计定义的表述,结合高校内部管理活动的性质和特点,笔者认为高校教育资金效益审计可定义为:“高校教育资金效益审计是以学校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为主,根据内部管理的需要,对学校所属院系、机关各部处和附属单位的资金的来源与运用、财务收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独立的审查、考量、分析和评价,确认其履行经济责任,以及其使用学校资源的情况,旨在保证以下三个目标的一种监控活动。一是投入的经济性,即在投入上,表现为教育资金使用是否节约,是否合理利用物质资源,是否恰当配备教师及管理人员;二是管理的效率性,即在管理上,表现为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办学机制是否灵活实用,管理手段是否先进、高效等;三是产出的效果性,即在效果上,表现为数量上是否达到最大化要求,质量上是否达到一定标准,能转化为多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对于这个定义可作如下说明:
1.高校教育资金效益审计的客体是高校经济活动特定的内容,即教育资金的使用、管理和教育的社会效益。
2.高校教育资金效益审计的目标是确立评价和提高教育投资的利用与管理的有效性,主要从高校教育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作为其审计评价标准。
3.高校教育资金效益审计的职能是对高校经济管理活动效益性的一种监督和评价,是通过检查、考量、分析、评价等活动来证实其经济责任和高校资源的利用状况。
(二)高校教育资金效益审计的特点
高等学校是既区别于企业又不同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的非营利组织,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效益审计具有一些特殊要求。
1.评价标准的模糊性。高校在教学、科研、人才规格培养方面所显示出的效益很难从数量上进行全面概括,例如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在“德”的方面进行衡量,从数量上进行绩效评价是有困难的,只能根据客观情况作出大致的评价。
2.考核指标的多样性。衡量高校的经济效益可以运用价值指标,而社会效益、管理效益则难以从数量上加以概括,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标准。例如,高校拥有大量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成本是高校全部资产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将高校在提高社会声誉、教学质量、就业率及生产专利、著作、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的社会效益反映出来需要多样化的综合指标。
3.产生效益的长远性和间接性。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培养专门人才等方面的成效不能立刻就体现出来,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而且相当一部分效益以潜在的、转换的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
(三)高校教育资金效益审计的具体内容
我们应当将高校资源配置方向确定为其效益审计的方向,按照高校预算收支过程明确其效益审计的具体内容。
高校预算收支费
财政资金拨款
35%
预 预算外资金(学费收入)
60%
收 社会捐赠(助学资金) 3%
入 附属单位上缴款(成教收入、投资收益
等) 2%
银行借款 按基建
需求
一般经费(维持性经费):人员经费、办
公费、公务费等 60%
预 专项经费(发展性经费):科研、设备、重
算 点建设(学科、课程、实验室、师资队伍35%
支 等)、后勤、其他
出 其他支出:支付贷款利息、预留机动支
出 5%
基本建设支出(银行贷款支撑)基建投资
结合上述的表格,高校教育资金效益审计的具体内容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概括:
1.总体层面,即学校的预算编制与执行效益审计,全面分析学校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预算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2.具体层面,结合预算配置方向,有针对性围绕重点资金、重点项目、重点管理部门进行审查。例如:选择人才队伍建设资金、科研资金、采购资金、基本建设资金等作为高校效益审计的重点。
此外,高校审计机构和人员还要对负责教育资金收支的管理部门进行审查,评价其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二、高校教育资金效益审计具体实施的方式和方法
(一)高校教育资金效益审计的方式
由于高校教育资金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覆盖面较广,笔者认为,采用专项审计调查的方式不仅容易为审计对象所接受,而且有助于审与被审双方能从影响效益的关键环节入手,找出疏漏与不足。专项审计调查就是按照高校教育资金不同表现形式,由各类专业人员和内审人员组成,运用科学合理的审计技术方法,针对若干重点项目展开调查的一种审计行为。它与传统的审计方式一样,大致分为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计划阶段分为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包括了解被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确定审计重点领域:进行人员分工;时间进度预算等。实施阶段是运用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获取审计证据的过程。审计报告阶段需提交两份材料:一是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即审计意见。二是审计管理建议书,即审计的整改建议。
(二)高校教育资金效益审计的方法
1.财务收支审计是基础和出发点
教育资金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有关审计事项的财务收支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基础上,它是对财务信息审计结果的评价,进一步反映和说明财务收支审计的效益和效率,它不但要有财务审计的内容,还要考核其收支结果、投资收益等。因此,效益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的延伸,内容更广,难度更高。
2.根据不同的审计内容搭建多种的效益审计技术方法
结合高校审计实践,现阶段高校教育资金审计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第一类是核实的方法,如文件审阅法,通过阅读有关文件资料和审计报告,找出有用的信息;面谈询问法,向有关人员进行个别询问,了解情况;座谈询问法,选择相关人员参与座谈,以口头交流或文字记录方法获取信息;实地检查法,对被审对象进行实地检查;调查问卷法等,这些都是基本的审计方法。第二类是对比的方法,将实际情况与计划、预算、标准、历史等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第三类是分析的方法。分析的方法在效益审计过程中运用最广,它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包括数量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动态分析法、统计抽样分析法等。第四类是评价的方法,如现值法、平衡积分卡法等。
3.全面审计与重点审计相结合。
高校教育资金效益审计要把重要项目及重大投资项目作为重点,要贯穿整个工作过程。事前进行审前调查,编制计划、预算;事中重点追踪审计,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事后全面评价和考核。
4.注重后续审计
通过后续审计,检查被审对象对原有审计结论、建议和意见的执行情况,考核原有审计结论、建议和意见的合理性和效益性,针对不当之处及时进行修正。
三、高校教育资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笔者认为,高校教育资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围绕着它的三个目标来构建,即投入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和产出的效果性。
(一)衡量高校教育资金筹集运用经济性方面的指标
1.经费筹集指标:
(1)人均经费总收入:
教职工人均经费总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年度平均教职工人数
(2)自筹经费收入占经费总收入比率:
自筹经费收入占经费总收入比率=(事业收入+经费收放等)/经费总收入
2.经费使用指标:
(1)经费自给率:用于衡量高校各项支出的程度。
经费自给率=(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
(2)人员支出比率:用于考察高校人员支出的合理性及事业支出中所占比例的恰当性。
人员支出比率=(人员支出额/事业支出额)×100%
(3)公用支出比率:用于考察高校公用支出的合理性及事业支出中所占比例的恰当性。
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额/事业支出额)×100%
(4)教学业务支出比率:用于考察高校教学支出的合理性。
业务支出比率=(业务支出额/事业支出额)×100%
(5)人均费用比率
人均费用比率=(事业支出总额+经营支出总额)/单位人数×100%
个人支出率=人员支出总额/单位人数×100%
学生人均分摊的经费开支数=全年经费实际去出数/当年学生平均数;
学生人均分摊教职工人员经费=(全年工资+补助工资+福利费)/当年学生平均数;
学生人均分摊设备购置费=全年设备购置开支数/当年学生平均数;
学生人均分摊教学行政费=(全年公务费+业务费开支数)/当年学生平均数
(二)衡量高校管理效率的审计指标
1.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
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年末在校学生数/年末教职工人数
2.专职教师占职工的比重
专职教师占职工的比重=年末专任教师数/年末教职工人数
3.学生人均年末占用固定资金数
学生人均年末占用固定资金=年末固定资产总额/年末学生总人数
学生人均年末占用教学科研设备金额=年末教学科研设备占用总金额/年末学生总人数
学生人均年占用房屋及建筑物金额=年末房屋及建筑物占用金额/年末学生总人数
(三)衡量产出效果总量的审计指标
1.教育投资利用率
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人数/当年实际毕业数
教学质量情况=用人单位反映+专家评估+学校自我评估
教育投资利用率=(学生质量系数*在校学生平均数)/学生的总培养费用
2.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指标
科研成果完成情况=科研论文(成果)发表数量/教职工人数
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率=科研成果实现的价值/研制成果投入的价值
3.学校的社会效益指标
高校社会效益=高校新增加的价值/高校投入资金
四、目前我国高校开展教育资金效益审计的强化措施
(一)坚持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
(二)提升内审的力量,进一步发挥效益审计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