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才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医院内六科 陕西 渭南 715100)
【摘要】 目的: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分析辛伐他汀的降糖效果及其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自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所收治的70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编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降糖治疗,对研究组患者采用常规降糖治疗及辛伐他汀治疗。治疗2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S),餐后2小时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BS,HbAlc与治疗前相比,下降明显(P<0.05),与对照组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BG、TG、TC、LDL-C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DL-C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对患者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同时可以调节体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是一种疗效确切的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药物,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辛伐他汀;降糖;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4-0085-02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种类逐渐丰富,糖尿病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升高,糖尿病是一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前者占绝大多数,有遗传倾向,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升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严重时常导致酸碱平衡失常;其特征为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减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1]。一般当糖尿病检查时出现血浆胆固醇浓度增高 超过9.1mmol/L(350mg/dl)、血LDL-C呈持续性增高、LDL受体功能测定时受体活性在正常的25%以下时可诊断为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是脂质代谢疾病中非常严重的一种,经常会导致出现危及生命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所以,如何调节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胆固醇水平是医学工作者们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次研究针对我院70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进行对比试验,分析辛伐他汀的降糖效果和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我院自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所收治的70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编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7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范围在22~7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7.5±8.4)岁;发病时间从4个月至5年不等,平均病程(2.6±1.4)年。70患者的诊断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排除患者存在实质器官严重性疾病,排除患者存在他汀类药物过敏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降糖治疗和对症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类和磺脲酰类促泌剂,皮下胰岛素注射,根据患者病情不同调整用药量,旨在调节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到正常水平。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辛伐他汀片,20mg/次,1次/天。
2.结果
2.1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BS,HbAlc与治疗前相比,下降明显(P<0.05),与对照组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值与对比情况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继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采取一些调脂药物对提高疗效,避免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治疗的主流思路[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辛伐他汀对患者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同时可以调节体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是一种疗效确切的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药物,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祝德营,武欣,张召锋,马小陶,徐美虹,李勇.北京市某地区居民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5(01).
[2]田景伦,周仕龙,王小红,贺奕,陈德才.调脂治疗对2型糖尿病伴脂代谢异常患者早期胰岛素分泌改善作用的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3(04).
[3]王晶晶,张冬梅,胡志,汪琦,秦侠,张冰,陈若陵.老年人群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3(05).
论文作者:张永才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
标签:胆固醇论文; 患者论文; 辛伐他汀论文; 糖尿病论文; 血症论文; 血糖论文; 差异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