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现状分析和应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践活动论文,小学语文论文,现状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的界定可见,语文教学再不能停留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再不能局限于封闭的静态的课堂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充分挖掘和展示学生的创造潜能,能全方位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一线教师对语文实践活动的认识不到位,在落实语文实践活动的方法上存有偏颇,语文实践活动的现状不容乐观。
误区一:语文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
有些教师认为语文实践活动就是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将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的学习方法和表现形式拿到语文活动中来,却忽略了语文实践活动的根本是“语文”,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用绘画、歌唱、实验等取代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在语言文字学习上缺少必要的指导,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结果是肥了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
误区二:语文实践活动=听说读写操练
有人认为课堂上学生充分的朗读感悟、讨论交流以及读写结合,课后指导完成并熟练掌握大量的应试练习,包括习作,学生就是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了。这样的理解是对语文实践活动的曲解,这样的语文学习无疑是静态的封闭的,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是画地为牢的教学,学生只能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发展,作业应试的能力强化了,但语文综合素养不能得到长足的锻炼和提高。
误区三:语文实践活动=教材所列“综合性学习”
许多教材为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如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都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五、六年级更是以整个单元来组织专题的“综合性学习”。部分教师就将语文实践活动与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等同起来,而教材中另外的内容则仍然按老方法教学,这样就缩小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外延,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势必受到影响。
那么,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教师们在具体操作中应该秉承怎样的原则,采取怎样的策略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好语文实践活动呢?根据语文实践活动的现状,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对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作了如下思考。
一、语文实践活动的根本是“语文性”,应以语文能力的培养为落脚点
语文实践活动首先属于语文课程范畴。尽管实践活动势必要跨越学科界限、跨越课堂内外界限,要融合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体育、品德等多种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但是语文实践活动最终的落脚点应该停留在语文上,要与其他学科的实践活动有所区别。
试将相同主题的品德实践活动与语文实践活动做一对比: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实践活动编排:
·调查并交流:家人养育我成长的故事。
·操作活动:保护生鸡蛋,将一个生鸡蛋包裹在自己的腹部,保证一天不碎。
·调查并分别记录:家人一天中为我做了什么,我为家人做了些什么。
·搜集并朗诵表达亲情的诗歌。
·采访并记录:问问家人的愿望、苦恼和爱好等。
·组织讨论:怎样做才能让家人少一点烦恼,多一点快乐。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母的爱”实践活动设计:
·搜集表达亲情的诗歌和散文,认真阅读,为“父母的爱”朗诵会作准备。
·倾听父母讲述有关养育自己的故事,小组合作制作图(或照片)文并茂的亲情故事集。
·根据《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等课文,结合自己的思考,搜集相关资料,举办“慈爱”与“严爱”的辩论会。
·给父母写一封信,向他们表达你对他们的感恩,或者向他们提出你的建议,敞开心扉和他们说说心里话。
同样都是“父母的爱”的主题,两个学科的实践活动都用到了调查、采访、搜集、朗诵等方式,但是相比较,语文实践活动有着明显的语文特征:
1.目标定位——语文能力的提高
品德实践活动的目标着重从道德和情感、行为习惯、知识的角度出发,如上例,有意使学生感受家人关爱的同时,还应将学会体谅家人,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作为目标之一;而语文实践活动的目标除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重要的是要从语文能力的角度来定位,即使是跨领域跨学科的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要使学生在阅读、朗诵、口语交际、书面表达等方面获得锻炼和提高。
2.内容选择——教学内容的延伸
语文课程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实践活动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但又绝不局限于教材内容。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活化教材内容,挖掘实践活动的素材,要能够根据教材中单元主题、课文内容、口语交际、写作要求,低年级甚至可以根据“学习伙伴的话”“展示台”等,组织和策划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对学习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如上例中,关于父母亲情的话题可以有很多,但是设计的四个小活动都是基于教材内容的,如“慈爱”与“严爱”的辩论这一内容选择,就是在对两篇课文充分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思考和深化。
3.实践形式——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实践活动所采用的形式也应该以阅读、写作、表达、交流等语言文字运用形式为主。如上例,朗诵是阅读交流,辩论是口语交际,写信是书面表达,即使是“亲情故事集”的制作,也是要求“图文并茂”,图是辅助,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图片的意思,才是衡量故事集质量的关键,落脚点还是在语言上。而品德的活动则重在情感的体验,如“保护生鸡蛋”这一活动,品德活动可以只停留于活动中学生的内心体验,但如果要为语文实践活动所用,则还必须增加一个环节:用语言把内心体验表达出来,可以是口头的交流或者是书面的表述,否则就失去了活动的语文意义。
二、语文实践活动的关键是“实践性”,应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为着眼点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学如何体现实践性有一整段的表述:要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实践活动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门,与广阔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才会有生命力,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
1.充分挖掘家庭、社区、社会等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真实践”
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实践的基地,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国内外时政新闻及日常生活中的话题都可以是语文课程的资源,都可以是语文实践的内容。但是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我们的教育往往仅停留于学校。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善于协调和沟通,积极争取家长、社区工作者、社会各行业人士对语文教学的支持,形成家、校、社会的教育合力,给学生营造安全、健康、积极的实践环境。如与社区建立联系,组织学生为社区出板报、到社区开展实践劳动、与社区志愿者共同为居民服务;如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作为语文实践的阵地,便于开展经常性的活动。若总以创设情境来画饼充饥,学生的实践兴趣会下降,有了真实的活动阵地,语文实践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2.积极采用调查、表演、访谈等实践形式,督促学生“真运用”
教师要善于利用新生事物,善于捕捉生活中、媒体上新颖的语言运用形式,如新闻发布、人物访谈、竞职演讲、话题辩论、戏剧表演等。这样的形式不仅对学生的口头表达提出了要求,也对学生思维、情感、礼仪等多方面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必须进行书面的准备,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全方位发掘学生的潜力,使“语言文字运用”得到真正落实。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校、社会各种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如笔者曾经利用学校参加市语言文字示范学校评估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啄木鸟行动”:首先,带领学生去街头寻找错别字和不规范用字,拍照记录,尽量说服用字人改正错别字;其次,指导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并从中择优递交市语言文字部门;最后,还要求学生给城市行政执法部门写建议书、给居民和商户写倡议书。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和高昂的情绪参与整个活动,当收到执法部门的回复时,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达到了顶峰。
3.努力贴近学生年龄、生活、能力等实际,符合学生“真需要”
活动主题的设计和步骤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脱离了学生实际水平的活动则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感受祖国各地风光”的主题,根据课文内容以及单元相关提示,笔者设计了“我们来做小导游”的实践活动:
·播放导游解说视频或邀请导游示范,使学生初步了解导游如何解说。
·师生合作,试将课文改成导游解说。
·争取家长的支持,帮助孩子获得外出旅游的机会,同时教师组织到小学附近景点游览,要求拍照记录、撰写导游词。
·小伙伴合作,以手抄报或PPT形式展示旅游印象,并配以导游解说。
这一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水平,活动前的示范指导和实际旅游的经历,降低了三年级学生做导游解说的难度,也促进了学生观察事物的细致度,使导游解说词(其实是写景习作的历练)的水平得到提高。
三、语文实践活动的基础是“自主性”,应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支撑点
实践活动的要素之一就是实践者要有主体意识,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做活动的主人;而教师则必须真正做到:只旁观,不操控,仅仅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权利,要通过多种途径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学生实践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实践。
1.活动过程我做主
要根据学生的能力,逐步放手,将语文实践活动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教师可引导学生自我设计和组织活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伙伴组成实践小组,通过讨论研制活动计划,确定具体活动内容、时间、地点,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际量力而行,进行合理分工。引导学生自我探究和开展活动:学生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有权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活动过程中要允许学生不断进行调整。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总结活动:实践活动关注的是活动的过程,所以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要侧重形成性的评价,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实践,是彼此最熟悉最清楚的,所以评价和总结的权利要放手给学生,以自评和互评为主。要给予学生选择活动成果呈现和总结活动方式的自由,让学生充分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权利,形成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为例,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预案(简案):
·浏览本组教材,讨论和制订活动总计划。(1课时)
·围绕“成长足迹”板块,以制作班级纪念册为中心,分组开展活动。(包括教师阅读指导、彼此交流小学生活、寻找成长足迹等,4课时加课外时间)
·围绕“依依惜别”板块,分组有选择地开展写赠言、为母校做点事、策划毕业晚会等活动。(包括材料阅读的指导、临别赠言的学写指导、毕业联欢晚会的设计、节目创编和台词撰写等,6课时加课外时间)
·召开毕业晚会,各小组对活动做总结。(2课时)
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把每一个人都吸引到活动中来。活动的形式多样,个人、小组、集体活动穿插进行,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主角,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2.启发引导应适度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适度的指导还是需要且不可或缺的。教师的指导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事无巨细不敢放手,时刻要去控制和指点学生;一种是袖手旁观简单“放羊”,忽略和放任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程的跟踪指导,并适时地根据不同阶段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对于活动内容的提示、方法的指导、效果的考察,都要落实到位。教师的定位应该是活动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疑难处的参与者与研究者,要搭建一座无形的“梯子”,让学生进入自主的境界。
标签:语文课程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