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功能科 550000)
摘要:目的 分析食道调搏的不同起搏方式对于中止各类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抽取院内自2018年3月~2019年2月止诊治的80例心律失常患者为回顾分析对象,根据患者心律失常类型分组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组、心房扑动组。两组患者均分别采取s1s1、s1s2以及s1s2s3三种不同的食道调搏起搏方式进行心动过速终止。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心动过速的终止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 在4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s1s1起搏法和s1s2起搏法的心动过速终止率均达到100.00%,s1s2s3起搏法的终止率为94.44%,然而三种食道调搏的起搏方式其终止率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4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心房扑动患者中s1s2s3起搏法的终止率为25.00%,s1s1起搏法的的终止率为86.67%,s1s2起搏法的终止率为66.67%,s1s1起搏法的心动过速终止率显著高于s1s2起搏法和s1s2s3起搏搏法(P<0.05);心房扑动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5.79%。结论 食道调搏的不同起搏方式对于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终止效果高于心房扑动患者,相对来说s1s1起搏法在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应用效果最优。
关键词: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食道调搏;起搏方式
心律失常疾病的发作突然,此类患者发病之后其机体中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迅速出现变化,同时若患者长期持续性患病,且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其病情不断进展,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型心肌病,情况严重时患者将由于心力衰竭而导致死亡,因此对于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临床中控制该类心律失常的治疗方式较多,包括超速抑制起搏法、程控期前刺激法以及猝发脉冲法等,然而其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食道调搏术在心律失常患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食道调搏术是通过在病人食管内放置导管,通过利用心脏刺激以产生电脉冲刺激,进而诱使左心房除级,引发病人心律失常相关症状的产生,在此基础上对其心电图以及食管心电图等相关特征进行分析。诸多研究均表明[1],食道调搏术具有应用安全性高和无创性等优势,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得以广泛应用。本次研究将重点分析食道调搏不同起搏方式对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患者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院内自2018年3月起,到2019年2月止诊治的80例心律失常患者为回顾分析对象(心律失常患者中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患者的发生比例约为1:0.02,为了本次研究特提高心房扑动患者的选取占比,以便于对比分析),根据患者心律失常类型进行分组,分别纳入室上性心动过速组、心房扑动组。室上性心动过速组:包括患者42例,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43~86岁,年龄均值(62.4±0.3)岁;BMI19.6~25.6kg/m2,均值(22.3±0.4)kg/m2。心房扑动组:包括患者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范围53~84岁,年龄均值(62.3±0.5)岁;BMI19.2~25.8kg/m2,均值(22.2±0.6)kg/m2。患者均对此次研究知情,且均已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研究对象上述线性资料组间比较均衡度高(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分别采取三种不同的食道调搏起搏方式进行终止,包括s1s1起搏方式、s1s2起搏方式以及s1s2s3起搏方式。应用我院心脏电生理刺激仪,治疗前需准备好患者相关的抢救仪器和药品等,两组患者分别接受s1s1、s1s2、s1s2s3起搏方式对其心动过速进行终止,应用我院的心电图记录仪对获取数据进行记录与分析。针对未能顺利转复患者需要立即采取药物转复,也可通过电转复来促使患者转复。
1.3评估指标
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心动过速的终止情况并计分析其治疗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涉及数据均利用SPSS17.0分析,均数的±标准差以(?x±s)描述,行t检验,采用率则以%描述,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室上性心动过速组三种起搏方式下的治疗效果统计
在4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s1s1起搏法和s1s2起搏法的心动过速终止率均达到100.00%,s1s2s3起搏法的终止率为94.44%,然而三种食道调搏的起搏方式其终止率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4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见表1。
3讨论
快速心律失常是指患者出现的阵发性动过速、早勃动以及扑动或颤动预激综合征。同时临床中大部分快速心理市场患者属于危急重症,此类患者需要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以防止其病情持续性进展,避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需要探寻科学且有效的临床心脏电离诊断方式,以实现对病人心电活动的全方位记录,在此基础上,根据所获取的相关数据,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2]-[3]。食道调搏是根据人体心脏和食管两者之间的解剖关系将食道电极放置于患者心房后食管内,通过进行程序刺激来描记患者心电活动,再通过对相关参数进行分析和统计,已实现对患者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4]-[5]。食道调搏也是一种无创性其应用价值较高的心脏电生理诊断和治疗方法,一般来说可通过运用食道调搏来对患者心脏窦房结和传导功能进行监测,同时能够对患者房室传导功能进行有效判断,通过对其心律失常的具体发生机理进行全面诊断和分析,也能够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现阶段临床中运用食道调搏技术进行心律失常中主要方式有超速起搏法和猝发脉冲法等,以上方法均能够达到一定的临床疗效,其中超速起搏法对于中止患者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心房扑动等类型的心律失常中应用效果良好[6]-[7]。
室上性心动过速也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有部分患者产生室上性心动过速情况是控制难度较高,同时也会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形成影响,对其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经通过应用抗心律失常类药物起总体疗效并不十分理想。在本次研究当中结果提示,食道调搏在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终止效果优于心房扑动和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然而食道调搏中的不同起搏方式在对于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疗效对比并无明显差异,而心房扑动患者中,通过运用s1s1起搏法其终止效果优于s1s2起搏法,同时效果也好于s1s2s3起搏法,这与国内研究报道相类似。分析原因,可能在于食道调搏法也被称作为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方法,其技术方法中通过结合患者心脏和食管的解剖关系,在其心房后测试管内放置食管电机,同时对程序等相关步骤加以调整,实现对患者心电活动的刺激,同时依据相关参数对其心脏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这也是一种无创性的临床心脏电生理诊疗技术,在临床中得以广泛应用,同时患者的接受程度较高。有报道中指出,通过运用食道调搏法可实现对患者心脏窦房结房室传导和窦房传导等功能进行监测,有利于为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提供更为明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在患者临床治疗方案拟定中具有良好的指导性作用。食道调搏法应用在患者心律失常中的终止方式包括s1s1、s1s2以及s1s2s3法,三种方式下对于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均可实现有效终止。有研究中指出[8]-[9],患者心房内环形折返的机制是诱发患者出现心房扑动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自律性增高、异位起搏点也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心房扑动。除此之外,心房肌发生自发性的激动抑制,其有效方法包括s1s1法和s1s2法,此两种方式均可达到良好的抑制效果,然而有部分心房扑动病人经由食管调搏控制之后,其窦性心律能够恢复至正常水平。若患者经治疗仍无效果,则可通过联合应用s1s2s3法进行诊断和治疗,即可取得满意效果,且患者相关临床症状能够得到显著改善。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通过应用s1s1、s1s2以及s1s2s3法,对于患者心动过速的中指效果均较高,其中效果优于对心房扑动。在心房扑动患者中相对来说s1s1的终止效果显著高于s1s2法和s1s2s3法。这也提示,虽然食道调搏的各个起搏方式下,在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然而对于心房扑动患者,则可针对性的s1s1和s1s2法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10]。
综上所述,食道调搏的不同起搏方式对于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终止效果高于心房扑动患者,相对来说s1s1起搏法在心房扑动中的应用效果最优。
参考文献
[1]赵一娜,刁青.对食道调搏不同起搏方式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16):76-77.
[2]杨兆林.不同药物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6):77.
[3]宋振华,包芳铭,龚小兵.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诊治疗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8,44(42):232.
[4]郭永宁.室上性心动过速诊疗分析1例[J].医师在线,2018,8(29):30.
[5]郭睿青,赵元玲.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性心动过速100例临床分析[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8,7(4):8-9.
[6]徐灿,李博,张尉华,等.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并发无休止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8,17(12):1018-1020.
[7]苗成龙,李拥军.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治疗进展[J].临床荟萃,2018,33(9):753-756.
[8]蒋寅,徐建国,骆正东.心动过速揭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性[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8,18(3):259-261.
[9]张佳乐.心房扑动并发脑梗死病例[J].特别健康,2018,14(13):211.
[10]刘飞,尹晓盟,夏云龙,等.典型心房扑动消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8,22(3):256-259.
论文作者:潘媛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4
标签:患者论文; 心房论文; 食道论文; 心动过速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方式论文; 效果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