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天长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 安徽天长 239300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癌栓及D-二聚体水平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两者之间的预后关系。方法:对2017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分析,结合根治性手术操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确定癌栓及D-二聚体水平与胃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150例胃癌患者中,不伴癌栓者132例,伴癌栓者18例。经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二聚体水平,均是诱发胃癌患者出现癌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胃癌患者术后治疗之前,全面检测患者D-二聚体水平,有利于为胃癌患者癌栓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胃癌;D-二聚体水平;癌栓
前言: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疾病,在国内恶性肿瘤发病率排行中位列第二位,病死率位列第三位,逐渐成为威胁国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型。脉管癌栓主要是指在癌细胞生长、繁殖以及转移过程中,在患者血管以及淋巴系统出现聚集,从而诱发的一系列血液凝血异常反应情况,不仅影响患者血管功能以及血液的正常运行,同时还会出现多种病理生理改变等严重肿瘤并发症问题。埋脉管内癌栓的出现可以说是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的关键步骤,提示肿瘤患者不良的预后。对此,有研究结果显示,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作为特异降解产物中的一种,其水平变化可以作为判断体内血栓形成或者溶解的参考指标。本文针对癌栓及D-二聚体水平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展开以下研究。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7月~2019年7月期间,选择150例的胃癌患者纳入研究,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分析。其中男性82例,女性68例。年龄38~80岁,平均(58.80±4.00)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伴癌栓者132例,伴癌栓者18例。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超过0.05mg/L患者76例,未超过0.05mg/L的患者有74例。所以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术前均未接受化疗及放疗干预,排除胃部二次手术患者以及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
1.2研究方法
通过腹腔镜或者开腹,确定患者肿瘤发生情况、游离大网膜以及相关血管情况,对肿瘤实施切除,全面清扫淋巴结,完成消化道重建操作,然后落实关腹以及引流管的留置工作。对于切除的肿瘤标本,要求利用苏木精-伊红(HE)实施染色,在此基础上由病理专家对其实施相应的检查。综合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等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出现位置、淋巴结情况、浸润深度以及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等等。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随访,确定患者在术后 3 个月、半年、1年三个阶段的生存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借助SPSS23.0软件实现相关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结果
2.1伴癌栓患者与不伴癌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统计分析发现,伴癌栓患者平均年龄(57.42±5.00)岁,与不伴癌栓患者的(57.55±5.12)岁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方面,伴癌栓患者肿瘤浸润深度(65.10±2.23)mm、淋巴结转移率为(56.52±4.40)%、D-二聚体水平(60.90±3.30)mg/L,不伴癌栓患者各项数据分别为(30.10±2.00)mm、淋巴结转移率为(23.52±4.33)%、D-二聚体水平(40.90±3.15)mg/L。
2.2患者预后情况
随访统计结果表明,150例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45.52±3.35)个月。进一步分析确定,D-二聚体水平及癌栓情况,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其中D-二聚体水平超过0.05mg/L的76例患者,平均生存时间(40.00±3.20)个月,短于未超过0.05mg/L患者的(46.55±4.38)个月。同时,伴癌栓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32.52±3.15)个月,短于不伴癌栓患者的(50.25±3.84)个月。
3讨论
胃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在肿瘤的生长过程中往往伴随大量微血管的生成,这些脉管内的瘤细胞一旦发生聚集,或者与患者体内的白细胞、血小板联合,则会就此诱发癌栓的形成。脉管癌栓的形成,则进一步提示恶性肿瘤可能会导致患者不良预后问题的出现。相关文献资料显示,胃癌患者癌栓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等等[1]。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伴癌栓患者与不伴癌栓患者组间资料相比,伴癌栓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明显大于不伴癌栓患者,同时伴癌栓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不伴癌栓患者,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也明显高于不伴癌栓患者。这一结果提示,与已有研究结论相符合。
另一方面,纤维蛋白原作为纤维蛋白产生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循环肿瘤细胞外渗以及远处转移等过程中,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纤维蛋白通过降解可以获得血浆D-二聚体这一最终产物,由此可以确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循环肿瘤细胞生长、繁殖、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胃癌属于全身性疾病中的一类,在癌症发生初期对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可以通过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判断是否存在肿瘤细胞侵袭血管内皮继发凝血等一系列情况,同时在预测肝细胞对纤溶酶类激活物清除能力以及分析纤溶亢进等病理变化等方面,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2]。
这种情况下,针对胃癌患者术后前期发现血浆D-二聚体水平异常升高的患者,为了确保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往往需要落实相应的深静脉血栓以及肺栓塞的筛查工作。通常情况,可以借助双下肢血管超声或者Wells等评分工具来实现。在此基础上,借助低分子肝素抗凝药物对D-二聚体水平升高患者进行干预,可以在控制肿瘤细胞增殖、浸润、转移的基础上,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在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胃癌患者癌栓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进一步影响着患者预后。对此,在胃癌患者临床治疗中,需要在强化对血浆D-二聚体水平监测的基础上,给予科学的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周魁平,丁祥飞,吴云阳,等.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 37(2):618-623.
[2]张波,令狐恩强,柴宁莉,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中脉管癌栓相关因素分析. 临床军医杂志, 2018, 46(1): 34-36,40.
论文作者:徐长龙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患者论文; 胃癌论文; 水平论文; 肿瘤论文; 血浆论文; 淋巴结论文; 病理论文; 《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