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及特点分析_民族心理论文

生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及特点分析_民族心理论文

试析生育心理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阶段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分析了人类生育心理的演进历程,提出了生育心理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的运作规律和明显的阶段性的见解,列举了生育心理在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点,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文章认为,计划生育心理是人类生育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终归宿,计划生育是解决人类生育上的过量繁殖与人口萎缩两种危机的唯一出路;生育心理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使我国和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生育心理不受其发展的阶段性影响,可以直接进入计划生育心理阶段。

生育心理在生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的生育活动的发端、维持、改变和终止,无不都是在生育心理的支配下实现的。

认为长期沿袭下来的生育行为是受物质生活条件支配的看法并不准确。事实上社会物质生活与人的生育行为之间没有直接关系,直接支配人的生育行为的是通过一系列中介因素如政治、文化、科学、法律、宗教等塑造的人们的生育心理。因此,要想有效地控制社会的生育率,就必须研究并把握人的生育心理规律。然而,这一工作至今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生育心理也尚未形成一门独立学科。一些生育心理问题,如激素对生育心理的影响等的研究都还只是在诸如生理心理学等临近学科中进行。这就使得像人类生育心理演进的规律和发展的阶段性等问题的探讨依然阙如。很显然,这是和世界当前正经历着的人口困扰,生育混乱与无序,以及为摆脱这种困境而实行的计划生育的客观要求极不相适应的。

基于这一情况,本文拟从人类生育心理发展所显示的规律性中去把握其运行的轨迹,区分其发展阶段及特点,预测其未来走向,为使人类生育步向有序提供新的思路。

笔者在考察了生育心理演进的历程之后,认为人类生育心理发展存在着各具特点、依次递进的四个阶段。

一、集体生育意识阶段

集体生育意识指的是支配早期人类生育活动的一种生育心理。在这一阶段,个体并没有为了自己而生育的需要与动机,生育是不期而然的,不少妇女甚至惧怕生育。但是,氏族和部落作为一个集体,为了自身的延续、壮大与发展,却渴望多多生育,特别是部落首领,这种愿望更为强烈。即是说集体存在着热切的生育愿望,强烈的生育动机,个体生育心理只是集体生育意识的衍射。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集体生育意识阶段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长达一百多万年的原始社会,人们的生育心理都处于这一阶段。其特点是:

1、尚未意识到的生育需要。在这一生育心理阶段, 生育需要尚未被个体明确意识到,人们追求的是性快乐,生育只是性快乐的意外产物,人对于生育是被动地接受下来的。这表现在:第一,作为生育的直接承担者的妇女没有这种需要,虽然她们知道只有她们才能生育,但是,生育时的阵痛,怀孕后身体笨拙不灵、不便奔跑因而增大了落入兽口的危险,极高的产妇与婴儿死亡率等都使妇女将生育视为畏途,她们是惧怕生育的。这可以从原始社会人类对母性与生殖器的崇拜这点上得到证实。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崇拜的产生与人的恐惧情绪有关,“缺乏处理可怕情境的力量和能力是引起恐惧的关键因素,”〔1〕而当某种支配可怕情境的力量既不可认识又无法克服的时候,它就会受到人的崇拜。比如古代人们崇拜雷电就包含着对雷电的恐惧因素;印第安人崇拜马,就是因为他们认为马有不可抗御的神奇力量,这曾使西方的早期入侵者能只用几人数骑就打败成千的印第安人。第二,男人也根本不知道自己与生育有什么关系,不明白自己在生育活动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因而,根本不可能主动地参与生育活动,有目的地实现生育需要。比如所罗门群岛上的土著,在1930年基督教的传教士抵达前,还一直认为后代是已死的祖先所赐。1960年,新昆士兰的土著还相信,女人之所以会怀孕,是因为她坐在烤鱼的火上所致,而送她鱼的那位男士就是孩子的父亲。澳洲的某些部落则相信,女人是因为吃了人肉才怀孕的。〔2〕在原始社会漫长的岁月中,从猿脱胎而成的人类,由于幼稚与无知,根本无法懂得今天已纯属常识的从性交、受孕到分娩的奥秘,因此,生育被看成是神秘的,新生命的出现与否决非人力所能控制,这使得他们不可能有自觉的生育需要。

2、性生活与生育割裂。由于妊娠反应是在受精后六周才出现, 这使得原始人无法懂得性交与生殖的关系。在原始人那里,性交的唯一功能是提供性需要的满足。据推测,人类是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才逐渐了解性与生殖的真象。人类是在豢养家畜,比如羊之后,才得以发现被隔离的母羊不会生小羊,也没有羊奶。但如果引进一两只公羊,不久就会有小羊和羊奶。人们从长期的观察中,懂得了公羊与母羊交配能产生小羊,并且还发现一只公羊可以使50只以上的母羊怀孕,由此才悟出了人类生殖的秘密,明白了男人与女人在生育活动中的作用。〔3〕在此之前,在人类认识上,性交与生殖完全是被割裂的。原始人虽然很早就开始了性生活,并且由于不受季节的限制和当时很少有什么道德规范的约束,人类的性生活十分频繁,但不是为了生育后代。

3、生育厌倦情绪滋生。原始人数量很少。据推算公元前100万年,世界人口只有1—2万,每200平方公里上至多只有1人。由于当时人类同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能力低下,各部落都时刻处在存亡危机之中,疾病、饥饿、冻馁随时可以令一个部落永远消失。所以,部落首领是希望人口增殖的。但是,当时人口增长却非常缓慢。从公元前100 万年到公元前10万年的90万年中,世界人口平均每千年增长不足10%。为什么会如此呢?几成常识的看法是:物质生产决定着人口再生产,当时低下的生产水平使得人口增殖十分缓慢。比如在世界人口绝对数量很少的时候,某个部落的食物供应极度缺乏,也会使它产生“人口过多”之感。但是,生育心理学认为人们生育心理上的原因不应忽视。当时极高的流产率(根据人类学家估计,妇女无意识流产率为12%)与婴儿死亡率造成妇女连续不断的怀孕,使她们对生育感到畏惧,从而在原始人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对生育的厌倦情绪。〔4〕另一个更大胆的猜测是, 在旧石器时代后期,这种生育厌倦情绪可以驱使人类找到了某种植物的粉末和汁液来避孕。在现在巴拉圭森林中的原始民族,将一种叫做Stevia Rebaudiana的植物晒干,研成粉末后用水煮过,不想怀孕的妇女每天饮一杯,这种“药水”在实验室用动物来试验,证明确有避孕效果。〔5〕这说明史前时期,人口增长缓慢与当时人们心理上的生育厌倦情绪有直接关系。

4、保种生育动机。原始人虽然对生育怀有厌倦情绪,但是, 她们却又是始终在频繁而不间断地生育。这一点可从下述推算中得以证实。当时妇女平均寿命28岁,能生育年限只有13年,最多一生只能生4.7 个孩子,这个较低的生育数量再经过极高的婴儿死亡率的淘汰后,存留下来的新生人数常常只能补偿老一辈的死亡人数。人类当时未遭灭绝,说明了妇女是在竭尽所能,从不停歇地生育。

是什么力量驱使对生育心存恐惧的妇女这样做呢?是原始人心理上的一种保存种族的集体无意识(或称集体潜意识),它通过投射作用使全体部落成员对生育表现出热切的愿望,对生育妇女表现出尊敬,对生育活动表现出崇拜、顶礼,生育因此成了灵光四射、神圣凛然的活动。这些必然会使生育妇女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激起保种生育需要,宁愿牺牲自己,甘心忍受苦难,也要顽强忘我地生育。

二 悟性生育心理阶段

这是人类从荒漠的氏族社会进入以君主为国家象征以后所经历的生育心理阶段,时间跨度比较长,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前期的三种社会形态里,人们的生育心理都属于这一阶段。这一阶段被称为悟性生育心理阶段,是因为这时人们已经摆脱了集体生育意识阶段生育心理上的无知与浑噩状态,直观地领悟到了生育于家庭宗族的价值,个体因此有了明确的生育目的和需要。但是,对生育的社会意义及其运作规律都还没有明确的理性认识。这一阶段的生育心理显示出:

1、需求自觉性。当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对偶婚便代替了群婚, 家庭也就在私有制的氤氲中产生,人类生育心理发生了第一次质变,人们对生育表现出日益增高的积极性。

在奴隶社会,奴隶也能在对偶婚基础上组成家庭。与群婚时代不同,男女奴隶都能辨认和抚育自己的子女,从而使母爱和在群婚时代无法实现的父爱得以加深和实现。生殖与抚育子女,能满足奴隶们亲子情感的需要,这使得他们从情感上愿意生儿育女。但是,由于奴隶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奴隶主可以任意杀死奴隶和卖掉他们的子女,所以,许多奴隶家庭的生育需要十分淡漠。与之相反,奴隶主们却愿意让奴隶像牲畜一样繁殖,因为奴隶多是他们富有的标志。但他们毕竟是社会人口中的小部分,因此,当时人口增长依然很缓慢。我国从夏代到西周的1 千年间,人口仅增长了16万,年增长率为十万分之一。从西周到东周末,人口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减少。〔6〕

进入封建时代,农民有了人身自由和小块土地,他们可以不担心卖子夺妻的灾难,并且财产可以继承。因此,农民没有奴隶们那种在情感上渴望生育,惧于严酷现实又不愿生育的心理矛盾,有着较高的生育积极性。与此同时,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增强国力,增加赋税来源,也都有强烈生育需求。正是由于这二者的一致,才使中国人口从秦汉到清末的2千多年里,尽管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乱、瘟疫和饥荒, 有过很大跌宕起伏,还是从2千多万增长到3亿2千多万。〔7〕

在资本主义代替了封建制度之后,人们的生育心理并没有立即发生阶段性转变,而是进一步增强了生育的需求与欲望。资本主义早期的工业发展虽然使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从小私有者变成了无产者。但是,这些新生的无产者并不完全具备无产者的气质,农民阶级的私有意识并未改变。当他们实际上一无所有的时候,多生孩子就成了满足他们残存的农民小私有心理的唯一途径。加之资本主义早期盛行的童工制,子女的经济价值不仅没有因为资本的出现而下降,而且随着他们每月工资的领取由隐性变成了显性,人们的生育需求因而有增无减。

2、政治制导性。生育心理的政治制导性表现为人们的生育观念、 生育行为等很容易接受当时政治的影响,政治因素对人们生育心理起着强烈的导向与规范作用。比如齐桓公为争霸对增殖人口的需要所下命令“丈夫二十而室”,妇女十五而嫁”,〔8〕越王勾践为强国雪耻所作规定“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一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云母,生二人,公与之忾。”〔9〕等都很快为人们所接受, 产生了预期的效果就说明了这一点。

政治对生育心理的制导作用在这一阶段忒强,一是由于生育者虽有个人的生育目标,但对生育的社会意义的认识却十分模糊,而认识上的模糊就意味着容易受暗示、被制导。二是在这一阶段的人,虽然走出了原始状态的蒙昧,但观察世界的视野狭小,人格上自主意识淡薄,依附性强,存在着被制导的社会心理基础。

3、性力驱动性。由于医疗技术尚不发达, 有关生育机理未被认识和封建思想的束缚,在这一阶段,人们不懂也不愿实行避孕,结果是性生活的不可避免往往导致了生育的不可避免。 比如东北有位老太太, 18岁结婚,以后每年生一个孩子,生到40多岁,再也不想生了,但却又怀了孕,她一气之下,竟用菜刀往肚子上砍了三刀。这说明这一阶段许多生育行为的发生,并不是人们自觉、有目的活动的结果,而是性驱力的直接产物,此阶段人类生育尚具有强烈的动物性。明确了这一点,对于在小农经济下,为什么许多人虽然明白自己有能力生无能力养,但却宁愿忍受卖儿鬻女的撕心痛苦也要生育的真正原因就十分清楚了。

4、社会文化性。 生育心理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是这一阶段的又一特点。比如由于西方文化重个体意识而忽略群体意识,具有很强的对物依赖性,主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是功利主义,因而亲子情感很少伦理束缚,家庭与宗族观念淡薄。这些都大大减少了西方人生育上的各种心理纠葛,容易接受或形成少生少育的观念。而在我国则相反,长期儒家文化的薰陶,使得人们在生育观念上崇奉“门庭车马不足贵,家有儿孙非为穷”,在生育行为上追求多生、尤其是多生儿子。

社会文化传统在此阶段潜移默化地浸润着人们的生育心理,使之涂上一层底色,其影响稳定、深沉,随处可见。比如对处于这一阶段的一位法国妇女说她怀了孕,她会感到尴尬,若对一位中国妇女这样说,她会感到由衷的高兴。

三 抑制性生育心理阶段

人类生育心理的这一发展阶段,出现在社会工业化已经完成,经济发展达到很高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之后。其特点表现为:

1、生育动机微弱。处在这一阶段的人, 往往只顾追求生活的满足或事业的成就,看重自身的享乐和努力去达成自我实现,将结婚、怀孕和生育看成是累赘,生育动机微弱,这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其原因是:

①生育观念彻底更新。从封建时代绵延下来的生育观念——“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只有到了这一心理阶段才真正被彻底清除干净。

②子女经济效用减弱。社会的现代化信息化,对人口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孩子抚养成本增高,因而经济效用减少,不复再是推动人们去努力生育的驱力。

③出现生育“自我稳定心理”。当医疗技术尚不能有效地控制婴儿死亡率和治疗各种不孕症时,人们心理上就会存在着一种生育焦虑,深恐生不出或生出后成活不了,这种想要孩子而又担心得不到的心理状态本身就有生育的驱动性,从而形成早生、多生的动机。但是,当婴儿成活率极高,医学技术的发展又使想要孩子的人都能如愿以偿的时候,人们的生育心理就会进入一种有恃无恐的“自我稳定状态”——正因为随时都可以得到孩子,所以才并不急于生育。

2、亲子情感淡化。如果说当人类最初由动物演变而来的时候, 动物抚育幼仔的本能也社会化成了人类亲子之爱,那么,到了抑制生育心理阶段,人们强烈的寻求自身享乐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使来自动物的抚育幼仔的生物性本能为这种更富情趣的需要所掩盖,难以升华为人类特有的亲子之爱,从而,使得因亲子情感需要而引发的生育动机受到抑制,不愿生育。

3、女性重新认识自身价值。文明的积累,人本主义思想的兴起, 使生育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妇女对自身潜能有了新的认识,力求去实现妇女生命的真正价值。而这,必然会使她们决心摆脱被作为生育工具的地位。

尽管在这一阶段的社会生活中,男女在实际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平等,但是,妇女却在持续高涨的女权思想引导下,重新认识了自身的价值,早已将自己摆在了与男子完全平等的地位。这使得妇女在受教育、参加工作与各种社会竞争中都不甘落后。但是,事实上,妇女不仅在生理上逊于男子,在心理的许多方面也与男子存在着差距,这就要求她们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填补两性间实际存在的不平等。因此,摆脱生育掣肘以便赢得必要的体力与智力,无疑是妇女自身价值观转变的必然结果,这种转变不言而喻会导致妇女少生少育。

4、生育本能异化。生育是人类尚存的几种本能之一, 但在抑制生育心理阶段已逐渐被异化。

当生育变成能随意控制之后,人们就更倾心探寻生活中隐含的乐趣,发现度过人生的新的途径,生育不再被视为生命发展中的必然程序,如是,本能被严加抑制,曾经使人类种族得以为继的生育活动变成了不堪忍受的重负,异化为追求自我实现或男女单纯寻欢作乐的动力。现在欧美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不愿结婚,或者即使结婚,也不愿生孩子:日本妇女中不准备结婚者占1/4;美国全美的8680万户人家中有2060 万户单人居住,单身户数在15年时间内就增长了90%。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中,独身热潮也在悄然兴起。这些迹象所显示的正是生育本能的嬗变和异化。

5、抗制导性。具有抑制生育心理的人们, 其厌生厌育心理很难在政治、经济的影响下发生改变,表现出明显的抗制导性。这使得一些人口减少的国家要想通过政治、经济手段提高生育率远比在那些高生育率国家里降低出生率困难。比如法国在二次大战前就颁布了各种人口法令,施行了各种生育奖励,但几十年来,收效甚微。这是因为在这一阶段的生育者有了较强的自主精神和民主素养,人格独立性得到深化,生活也比较富裕,因而不易接受外部直接制导的缘故。

四 计划生育心理阶段

计划生育心理是迄今为止最进步、最合理的生育心理,计划生育心理阶段是人类生育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能按照两种生产相互适应的要求,提出合理的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的方案与规划,对生育形势作出近期、长期预测,有效调控全社会的生育。生育者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不仅摒弃了封建主义的陈腐生育观念,而且也放弃了不顾社会进步,只求个人享乐与在封闭状态中追求“自我实现”的抑制生育思想。其特点是:

1、宽广的同类意识。计划生育心理的核心是集体主义精神, 而同类意识又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心理内涵,富有宽广的同类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是计划生育心理阶段最突出的特点。所谓同类意识是指人将认识对象知觉为自己同类,纳入各自的“同类”概念体系的一种心理现象。同类意识之所以是计划生育心理的主要特点,是因为国家、民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推动人们去实行计划生育的主要动力,人们计划生育心理的形成是生育者对民族、人类的苦难寄以高度同情,对之感同身受,愿意使个人、家庭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结果。没有对民族、人类未来深切的忧患感和对其苦难与厄运的无限同情,就不会有生育者放弃个人家庭利益,自觉地实行计划生育的行为。

然而,人类同情心源于他的同类意识,因为人只有对被他目为同类者才有同情心,对于异类则不会有此感情。人对正在受折磨、被杀戮的人会产生同情,但对宰杀中拼命嚎叫的猪羊则无同情之意。古代奴隶主任意杀死奴隶,用成群奴隶殉葬,或者将强壮奴隶训练成格斗士,让他们在格斗中活活杀死对手以供自己寻求刺激取乐,有如今天人们观看斗鸡斗狗一样,对倒在血泊中的奴隶绝无一丝同情,就是因为在奴隶主的同类意识中奴隶根本不是人,充其量只是会说话的牲蓄和工具。法西斯匪徒残暴地屠杀其他民族人民,就是因为这些人被教育成深信只有日尔曼和太和民族才是最优秀民族,其他民族都是劣等民族,都是异类的结果。在对敌斗争中,我们总是深入揭发敌人的凶残与灭绝人性,使自己的战士将敌人视为人面兽心的异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战士在杀敌时不致因为将敌人看成是同类而心慈手软。而我们在瓦解敌人斗志时,又常常用“都是中国人,不要自相残杀!”的口号来激起敌人对同类的同情心。同情心推动人们形成集体主义和计划生育心理,而同类意识又是同情心的机理之所在。

2、个体自我意识外包涵性扩大。 自我意识指人对自己身体和心理活动的知觉,但又不止如此,一些与个体相关联的他人反映到个体头脑中也可以成为个体自我意识的一部分。个体的属于“我的”的那部分人发生的变化可以引起同他躯体、精神受到刺激时相同感受。比如人会将亲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有的父母在失去子女后痛不欲生,恨不能以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子女的复生;无数先烈为了“我的”民族英勇捐躯。我们把自我意识的扩大化称为自我意识的外包涵性。

计划生育心理阶段人们自我意识的外包涵性明显扩大。悟性和抑制心理阶段人们的生育观不是“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就是“享受人生”,自我意识外包涵性十分狭小,实质上只包涵了自我。它像一层硬壳把生育者与民族、人类利益隔开,使他不顾国家面临的“人口爆炸”,全力生育;或者不管民族已进入“人口冬天”,不愿生育。在计划生育心理阶段,地区、民族乃至人类的利益都可进入自我意识范围之中。生育者从民族发展来取舍自己的生育行为,对民族的兴盛,人类未来给以极大关注,注入深厚情感。为在民族的兴旺发达中自己所作的生育努力感到慰藉,也为民族的人口困扰与危机中自己应负的责任感到羞惭与内疚。

余论

从人类生育心理发展显示的阶段性及其特点中,我们还能看到:

1、计划生育心理是人类生育心理发展的最终归属。 人类目前在生育上的无序与混乱,人口再生产在两方面面临的危机——过量繁殖与萎缩的最终解决,如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过快和发达国家的人口锐减都有赖于人们计划生育心理的形成,有赖于人们自觉地使自己的生育需要服从于社会发展和民族以及全体人类利益。因此,帮助人们转变生育观念,形成全新的计划生育心理,是开展计划生育与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而计划生育则是解决世界人口问题的必由之路。

2、四个生育心理阶段虽然有其连续性,但是, 由于生育心理的发展并不是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而是有自己的独立运作规律,所以,阶段之间由低到高虽不能倒退,但却可以躐等。即一些处在悟性生育心理阶段的民族,可以通过有计划地灌输计划生育心理思想,使人们形成计划生育心理,从而跨越抑制生育心理阶段直接进入计划生育心理阶段。我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果能有效地实行计划生育,转变人们生育观念,就可以先于一些发达国家而进入计划生育心理阶段,使人口发展达到合理状态。就像现在一些尚处在原始社会状态的民族,在外来的文明影响下,能直接向现代社会发展一样。这一点使人们看到了解决这些国家人口困难的前景与希望。

3、全体人类的生育心理最后都将向计划生育心理转变, 世界各国也都将会实行计划生育。现在我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展的计划生育决非什么权宜之计,而是符合人类生育心理发展规律的智举。但是,人们计划生育心理的形成,旧的生育观念向计划生育观念的转换和社会最终进入计划生育心理阶段,都不是自然实现的。计划生育心理思想主要通过灌输才能进入人们的头脑。灌输就是宣传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去拓宽人们的同类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外包含性,增进人的同情心,让生育者把自己的生育同人类的生存、发展,幸福、苦难结合起来,以集体、社会利益为自己生育导向,培养人们的生存危机感,环境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由此我们还可以知道,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应该侧重于什么内容了。

注释: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第367页。

〔2〕〔3〕〔5〕蕾伊·唐娜希尔:《人类性爱史话》第18页,第21页;第26页。

〔4〕潘纪一:《世界人口通论》第22—30页。

〔6〕《通典、卷七》。

〔7〕袁永熙:《中国人口·总论》第48页。

〔8〕《国语·齐语》。

〔9〕《国语·越语》。

标签:;  ;  

生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及特点分析_民族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