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对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排水方式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是城市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低影响开发中的雨水管理。为此对于海绵城市而言,有必要明确新时期建设海绵城市的基本理念;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与建设技术,探究建设海绵城市的政策与思路。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政策问题
引言: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土地高强度开发引发的城市地区地形地貌变化、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排水体系、破坏了原来的水循环系统。城市建设中一些自然水系、调蓄水体被侵占,缺少调蓄空间;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下垫面硬化严重,可渗水面积减小,渗水率不足。却没有建立新的、代替的排水体系,因此伴随而来的是频繁发生的水危机。对于城市现状来讲,如果欠缺全方位的排水体系,那么将会在根源上阻碍雨洪管理的综合水准提高。由此可见,新时期城市化的关键要素就在于健全排水系统,构建海绵城市的做法符合了城市排水建设的宗旨[1]。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应当符合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在低碳目标的推进下完善各环节的城市排水建设,妥善解决现阶段多数城市面对的水危机现状。
一、海绵城市的基本理念
从本质上讲,海绵城市指的是类似海绵的城市排水功能,特指城市对于降雨和水循环的吐纳能力。建设现阶段的海绵城市,基本原则就是要接受新型的城市建设规划,在全面规划的前提下修复生态。同时,海绵城市的基本特性也在于改善水体环境,提升城市对于水源的承载力,进而保障城市水安全[2]。
进入新时期后,城市化正在迅速推进,然而在此背景下也表现出显著的生态危机。这是因为,传统的城市化进程过于重视对自然的改造,人为干扰自然环境严重,部分城市建设时,填塘平沟、截弯取直、天然水道屡遭破坏,早期的防洪工程建设中,河道硬质化,渠道暗涵化,明沟"三面光",造成渗、蓄、净能力降低。但却忽视了对于生态环境加以保护。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建设海绵城市的具体做法就符合了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共生。第一,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第二,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第三,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开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在2014年末,有关部门对于建设海绵城市出台了明确指南,在指导原则中全面展开了现阶段的海绵城市规划与具体建设。
二、现阶段城市建设的弊病与缺陷
随着经济进步,各地也在逐步加快整体的城市化进程。但是纵观现阶段的城市化进程,很多城市在具体实施建设时仍没有保障最基本的水安全,存在较大可能出现城市洪灾或者内涝。实质上,城市建设如果没能妥善处理水安全与内涝问题,那么将无法从根源上转变水源恶化的趋势。从现状来看,很多城市在建设中仍然忽视建设绿色排水基础设施,存在灰色排水基础的管道式建设倾向[3]。此外,很多城市仍依照落后的排水规划来落实防洪建设,有关部门欠缺合理运用水资源的认识。具体而言,城市建设中的排水与防洪仍存在如下弊病:
从传统的城市化理念来讲,城建部门在具体修建城市排水体系时应当依照管道式的方式来建设工程体系。这种模式依赖于传统排水技术,体现了较强的保护意识。但是实质上,管道式排水在本质上突显了战胜自然界的思维模式,而并非与自然界共生共存。进入城市化的新阶段后,城市排水的滞后性与城市化进程形成反差,排水滞后的难题也逐渐突显出来。很多城市都依赖于滞后的排水体系,这种现象根源于忽视了混合性的雨水污染。在后期改建时,城市排水又会消耗过多资金,因此体现了水体污染与内涝的严峻现状。
在城市规划这方面,现阶段的排水体系规划仍然欠缺专项性,在规划中涉及到的项目相对单一,其中只包括了防洪规划、环保规划与排水建设规划几项。此外在设计综合的排水规划时,对于循环运用城市雨水的相关事项也欠缺考虑。因此可以表明,城市规划的相关人员对于综合利用雨水的意识并没有提高,在此方面体现了薄弱的意识。这种情况下,排水体系直接排出了大量雨水,进而导致过高浪费现象产生,同时也突显了水源紧缺的现状[4]。
由此可见,建设新型城市化的背景下,有必要运用海绵城市的新思路来改进城市建设,确保落实和谐有序的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基本理念倡导自然界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和谐共生,对于城市水体的生态价值加以重视。在重视循环利用水源的前提下,运用综合性的手段和思路来管理城市雨洪系统,达到城市生态的和谐与平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建设海绵城市的相关技术与政策
海绵城市的思路与理念在根本上符合了新时期的城市化目标,避免城市遭受雨洪灾害的严重干扰,在城市化进程中增加了收放自如的保障。由此可见,建设新型的海绵城市有助于防控生态污染,落实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对于海绵城市而言,具体在建设时应当依照如下的技术思路与政策引导:
(一)杜绝频繁发生城市内涝
近些年来,很多城市都遭受了强度较高的内涝。遇到暴雨天气时,城市如果不具备健全的排水与防洪体系,那么将会形成内涝。情况严重时,城市内涝还很容易导致财物损失甚至人身伤亡。受到气候变暖的整体影响,城市如果不能及时疏散上空热气流,就会带来对流降雨的现象,构成雨岛效应并且引发内涝。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在现阶段的规划与建设有助于防控城市雨水汇流,对于城市内部径流加以控制。通过运用适当的防渗措施来杜绝径流影响,延缓了出现洪峰的时间[5]。
(二)消除城市面源污染
建设新型海绵城市的核心目标就在于消除城市中的面源污染。
城市面源污染有如下一些特征:
(1)城市的硬质下垫面占大多数,径流系数较大,形成径流的时间短,地下入渗量小,对污染物的冲刷强烈。径流形式以短时间的地表径流和较长时间的管内流为主。
(2)城市面源——雨水径流可粗分为屋面径流和路面径流。屋面径流污染源主要为屋面沉积物及屋面材料析出物。关键因素为屋面材料性质。路面径流主要污染源为路面沉积物、行人和车辆的交通垃圾等。屋面径流基本不受人、车辆等流动因素的影响,水质略好于路面径流。
(3)面源负荷来源主要为:屋面建筑材料、建筑工地、路面垃圾和城区雨水口的垃圾和污水、汽车产生的污染物、大气干湿沉降等。其中产生负荷影响较大为雨水口的垃圾和污水。
(4)地表径流大部分通过城市下水管网排入受纳水体,其汇水范围主要通过排水管网的走向确定。
(5)城市面源的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ss、石油类和N、P等。
如果突然发生暴雨,受纳水体就会纳入城市中的下水管网,这种现象很容易受到雨水沉积或者地表径流影响,由此产生了水体污染。海绵城市针对径流污染的现象,运用了生态滤池与人工湿地的综合措施,以此来控制污染并且净化水体。
(三)解决城市中的水源匮乏
城市雨水构成了优质的再生水源,这种再生水源消耗了较低处理成本,同时也减轻了污染[6]。在收集雨水时,通常可以运用雨水调蓄池的措施来汇聚自然水体,运用各级管网来处理雨水。此外,城市径流对于景观用水也能予以适当补充。循环利用雨水,这样做有助于节省自然水源的浪费与消耗,确保开源节流同时减少排放污染。
总结:
建设海绵城市应当依照生态化的基本思路和目标,海绵城市应当做到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有助于促进新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在全球变暖的状态下,海绵城市还可以缓解雨岛效应的产生,有序疏散城市上空聚集的热气流。因此可以得知,海绵城市在本质上确保了城市与当地环境的协调,推进城市的可持续进步与发展。从目前现状来看,关于建设海绵城市已经给出了相应的扶持政策,然而并没有实现最完善的状态。因此在未来城市化实践中,有关部门还需要摸索经验,从而服务于海绵城市综合建设水准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技术问题分析[J].山西建筑,2016(04):203-204.
[2]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等.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01):79-97.
[3]万之瑛.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中华建设,2016(05):68-69.
[4]何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建筑知识,2016(05):268.
[5]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03):7-10.
[6]张旺,庞靖鹏.海绵城市建设应作为新时期城市治水的重要内容[J].水利发展研究,2014(09):5-7.
论文作者:夏益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8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径流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雨水论文; 内涝论文; 水体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