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学生求知欲的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求知欲论文,过程中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搞好教学的前提是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把教学看作是教育目的和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或途径,同时也对教学的实质进行了探究,获得不少深刻的认识与见解。比如王夫之,他提出教是教人学习,学是教师所教的东西;教育要在学者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大他的知识领域,学者要根据教育的引导进行积极的思考,独立地探讨事物的由来。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以后,至今已形成四种关于教学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或技能”;“教学好成功中”;“教学是有意进行的活动”;“教学是规范性行为”等。西方拉丁语把教学表述为积累和堆积,而希腊语则把教学界定为解释、指示和引导。可见,以上有关对教学实质的揭示是从教学的内容、作用、效果以及构成的不同角度出发而得出的不同结论,而很少提及搞好教学的前提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本文认为,应把教学定义为“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统一的、自学的、互动的、和谐的双边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启发下主动、自主、积极的学习,掌握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包括策略性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增强体力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与情操以及完善个性的活动。”其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即为搞好教学的欲望,是学生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渴望程度,是一种对学习的紧迫感和强烈要求的表现。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获取知识的真正动力。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常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临新的任务,会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这时就会产生一种探索新知识的冲动。当这种情况多次反复,求知的冲动就会逐渐转化为人的内在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便促使人们坚持不懈地去探究知识。这种求知欲对正在成长发育的学生来说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主动求知的表现。求知欲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内在动力。一个求知欲十分强烈的人,总是用好奇的目光注视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从中捕捉自己所需的奇妙的猎物,获取新的信息和精神矢量。求知欲强烈的人,还常常表现为思维活跃,善于也勇于发现问题。学生也正是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思维活动,来促使其大脑神经细胞的更好地发育,不断提高大脑的功能,从而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求知欲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起点,对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探索精神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世界上许多科学家的发明与创造都起始于他们对于事物的好奇与探索。如,普里斯特由于对“甲虫瓶里窒息而死”感到好奇,经过30年的潜心研究与探索而研制出氧气,富兰克林由于发现“毛皮磨擦之后的玻璃能吸引纸屑、头发”,经过探索,终于发现并掌握了其特性。总之,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是创造成功的开端和必要条件,当然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前提条件,它是开发与培养学生智能的内在动力。
二、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依据
欲望人皆有之,欲,乃是人之常情。而人的六欲中,每个人都愿意听到悦耳之声、见到赏心之物、看到威仪的姿态。这些对我们研究与探讨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有一定的启发的。好奇心似乎是人的一种“本能”。苏霍姆林斯基在他写的《教育的艺术》一书中指出:“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征。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就没有学校。智力冷漠、智力情感——所有这一切都把对于智慧、新鲜事物、思维和认识的财富与美的敏感性弄得有点迟钝了。”他的这段话不仅指出了求知欲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它的特点以及缺失求知欲对学生的学习所造成的危害。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定的《大教学论》中对此有十分精辟的论述:“求知欲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被激发起来。”他还说,“求学的欲望应当彻底印入学生的脑际。”从上述教育家或科学家的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的学习是何等的重要。本文认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把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他们自己精神财富的过程。这种转化过程不象用镜子来反映事物那样,它要求学生必须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目前教育、教学条件下,即使是同一位教师上课,每个学生的学习也会不尽相同,这就取决于学生各自的求知欲强烈与否,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各自付出的努力了。所以,学生个体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是其学习获得优异成绩的真正动力。那么,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如何产生的呢?它只能产生于学生心理活动的内部矛盾运动。就是说,当客观环境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新的任务或新的困难时,便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发生了矛盾,正是由于这种矛盾运动,才使学生产生了主观上的学习需要,引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是有条件的,不是任何的激发都能引起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强烈渴望,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总是在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上产生的。如果教师提出的要求与学生的知识经验毫无关系或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知识水平,或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无几,甚至毫无差别,完全一致,就不能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要求,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在教师合理的、科学的引导下产生的。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孔子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记》中还写道:“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意思是说,善于准备回答学生提问的老师,象敲钟一样,用力小就声小,用力大就声大,而且从容不迫地等待余音的消尽。教师的教学,只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外因,根据唯物辩证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身心活动这一内因才能起作用。我们从以上这些论述中不难看出,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对激发学生求知欲问题的实质都作了深刻而精湛地剖析,同时也是对激发学生求知欲从教育史、矛盾论以及教育理论的角度所提出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要靠教师的素养与条件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要对学生高度负责,并具有充盈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和对学生真挚的爱。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知与不知之间的矛盾摆在学生的面前,不要一进课堂就一讲到底
要与学生展开思想、智力与知识上的交流与互动。教师要善于质疑,要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研讨与探索。教师要在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中逐步展开,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3.密切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要建立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关系,使学生受到感染、感动,使他们心甘情愿地与教师密切配合、互动,接受教育。严格要求,就是晓之以理,教之从严,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提出的严格要求的意义,自觉地努力去做。正如我国教育家董纯才所说,教师“把热情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就是要做到严慈相剂,情理结合,这样做,比较容易收到教育效果”。
4.明确每次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激发其求知欲
美国教学法专家肯尼恩·汉森说过,教师在上课开始时,把本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渗透给学生,这有助于学生处于激发状况,而下课前再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往往使学生感到茫然。因此,教师在课的开端最好先把本堂的教学目的、要求以及重点、难点先向学生作一简单的介绍,使学生在听课时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中,这是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的。
5.教师激发学生求知欲时还要善于利用教学的载体
运用多媒体教学,或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变化以及适当的表情、手势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6.注重学习策略的培养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之后,就能在他们面前展现出了一幅通过其自学而获得丰富知识的宏图,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正如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说的“鱼”是指教师传授的“陈述性知识”,而这里所说的“渔”说的是求知欲或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方法与工具。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在人才素质上培养这样的人:他们除了应该有旺盛的精力、准确的选择力、勤奋的自学力和理论的创造力之外,还应具有独特的组织力和实践中的决策力,更为重要的还要掌握求知的手段,也就是获取知识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一旦学生具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就感到轻松了。
7.教师的幽默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幽默感对教师来说,是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德国著名的演讲学专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在教学中教师为打破课堂上的沉闷局面,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教师应善于借用双关、借代、讽喻等手法,形成一种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迪和教诲。大凡有卓识的教育家或优秀教师,都主张教学要有点幽默感,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辽宁省特级教师魏书生则明确地向自己提出“每堂都要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他在课堂上一向“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尽可能使后进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受到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