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阅读观及其对自考专本衔接助学的启示论文

苏霍姆林斯基阅读观及其对自考专本衔接助学的启示论文

苏霍姆林斯基阅读观及其对自考专本衔接助学的启示

韦晓燕

(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广西宜州,546300)

[摘 要]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他高度重视阅读价值,在实践中努力营造书籍世界、培育阅读技能、引领读写结合,构建完整的阅读理论与实践路径。苏霍姆林斯基阅读观对自考专本衔接助学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启示:通过研发助学资源库,为学生自育式学习搭建平台;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互助研习中提升能力;开展系列读写活动,让学生在读写中谋求发展。

[关键词] 苏霍姆林斯基阅读观;自学考试;专本衔接:助学;学习共同体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教育信念的一个信条。”[1]作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他的营造书籍世界、培养学生阅读技能以及读写结合等阅读观,在倡导学生核心素养自主发展和“互联网+移动学习”的今天,对我们的全日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本衔接”助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理论与实践路径探析

(一)营造“书籍世界”,激发学生浓厚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视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他认为学校“必须教会学生读书,教它在读书的同时认识自己,教它从书籍里受到教育,并且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2](395)。为此,他提出了“两套教学大纲”理论,“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2](17)。物理是学生最感困难的学科之一,有大量的概念,他总是尽量让课外阅读跟新学的新概念相配合,例如,教电流定律这一内容时,他就搜集了55本介绍物质具有多种多样电性能的小书,供学生个人在课外时间阅读。他认为,“你在讲解大纲规定的新教材时,就应当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的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学生就有越出必修的大纲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励着他——青少年一心想要读那些书,这也就是激发阅读的兴趣”[2](54)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进行课外阅读,课堂阅读就会变为死记硬背。[3](112)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他倡导家校联动,为学生准备丰富的图书资源。他在帕夫雷什中学建立了图书馆,为每个班级单独建立了“书籍之角”。此外,在学校的主楼、楼道等各个地方都有供学生随手可取、随时可读的书刊。“供低年级班用的每幢楼和主楼的每一层都设有一个阅览室”“楼道里也设有书籍陈列架,陈列适合相应年龄阅读的图书。这些图书的陈列和更换都有学生自己管理。每个人都可以在校内看这些书,或借回家去阅读”[3](110)

他还重视学生家长的教育学素养,为家长编辑《人的世界》的文选,要求家长多读书、多思考,建立家庭图书馆,每个家庭都过“书籍节”,给儿童买书。学校、家长、校长在学生的生日、图书节、少先队组织周年纪念日、学生入队和入团的日子都给学生赠送书籍。他提出:“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到小学毕业时拥有200~250本个人藏书,个别学生有400~500本书”[2](527)

其次,他为学生严格挑选与推荐阅读书目。苏霍姆林斯基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忠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2](397)。为此,他与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为不同年级的学生修订与推荐课外阅读书目,编制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阅读的好书目录》,主要有两类书:一类是俄罗斯文学,共115种;另一类是外国文学,包括童话、诗歌、小说等,共150种。凡按教学大纲要学到的书籍,图书馆都有足够数量的复本供学生阅读。在苏霍姆林斯基营造的书籍世界里,书籍成为学生阅读兴趣的发源地,每一个学生都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二)践行阅读实践,培育学生熟练阅读技能

4)对装置容易出现硫化亚铁自燃的部位,提前做好识别,在停工吹扫后进行化学清洗,降低设备打开后发生自燃的风险。

熟练的阅读技能是学生喜欢读书、自觉读书的前提。熟练阅读技能的养成必须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实践体验才能获得。为此,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必须教会少年阅读!”[2](211)为让学生增强阅读技能,他在阅读方法、阅读数量、阅读活动、阅读评价上提出并践行自己的阅读观。在阅读方法上,他提出:“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注意阅读方法的引导,使学生迅速阅读的能力得到改善。在少年期,默读能力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2](211)“花在默读、视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0小时。教师们把这件工作在时间上加以妥善分配”[2](292)。2000小时以上的默读与视读训练,如果按小学六年制及每周7天计算,学生每星期约阅读6个多小时,每天阅读约1小时,这样方能达到半自动化阅读程度。有了阅读速度的保障,阅读量才能有所提升。

张爱玲对故事情节的“反高潮”处理,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为外在情节的突变,大多出现在故事将要结束之时,对于高潮的解决出乎读者意料,凭借奇特的结局令读者回味无穷。

在阅读评价上,帕夫雷什中学探索了学生读书登记的评价指标,“图书小组里有读书登记簿。登记簿里列有学生名单,并且列着每个学生都必须读的书名,学生每读过一本之后便在簿上作个标记”“遇有某个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很少阅读列入这个目录的书籍时,就会作为一桩‘事件’在校务委员会上进行讨论”[3](126)。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选择读课外书或参加学科小组活动。有了读书时间的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学校里读完这些书。

(三)引领读写结合,提升学生自主读写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理论及实践路径的论述充分证明:丰富的图书资源和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阅读,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课堂知识学习,反而增进学科知识和智力发展,增强阅读能力与言语表现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使读书尽早成为学生丰富的智力生活的源泉,就必须教给他们牢靠的实际技能。儿童在小学就应当学会读、写、思考、观察和表达思想。”[2](297)为达成自主读写能力这一目标,首先,帕夫雷什中学为一至十年级学生设计了233个作文题目,以此唤起学生的表现欲、写作欲和自我实现欲。如一至四年级,读生活、读大自然,要求学生写观察作文和想象作文,如《春天的第一朵花》《我的小猫》《假如我变成隐身人……(幻想)》《如果我有一根魔杖……(幻想)》[3]315等。到了高年级,将阅读、写作、思考结合起来,共设计了98篇读书笔记,例如七年级的《我们今天有没有“变色龙”》(契科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读后感),按列宾的画《纤夫》作文,唐·吉诃德是什么人(结合课外阅读作文)[3](317)。学生由读悟写,潜移默化地积累了写作认知与经验,提高了写作的灵性与悟性,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由于我们从孩子们小小年纪起就教他们感受语言的美和风味,因此我们的孩子喜欢写作文。”[3](320)其次,鼓励学生编写学生作文集,激发自主读写兴趣。例如,学生将自己的作文、读书笔记等结集成手抄杂志《我们的创作》和《我们的思想》,在语言文学专用室展示,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在阅读数量上,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终其一生能够读完的书不会超过2000本,而且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不少于半数)是应当在上学的年代里读过的”[2](527)。例如,“语言文学专用室收集了两百部文艺作品,这是每个人在上学期间都要看完的”“还有向各种年龄的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目和单独列有要反复读几遍的著作目录”[3](113)。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技能,帕夫雷什中学开展了系列读书活动,如图书节、读者协会、读书晚会、文艺朗读晚会、读书座谈会等活动。读者协会是由学生和成年人联合组成,它每周为成人和儿童举行一次读书活动。高年级学生还建立“书籍合作社”[2](528)。“有时就读过一遍或几遍的书的内容举行座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读过的书产生更大的兴趣”[3](115)。学校通过读书共同体等组织形式引领学生 “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

二、苏霍姆林斯基阅读观对自考专本衔接

助学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为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组建了书籍合作社、读书协会等读书组织,开展系列读书活动,让学生在同伴互助式分享交流中提升阅读能力。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认为,教师如何“育己”是通常被人忽视,然而也是对教育质量、教师的生命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6]同样,有了丰富的助学资源,自考学生如何“育己”,成了对助学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自考学生在自学路上会遇到两大难题:一是个人自学,感到孤独、无助,有动摇、退缩的念头;二是自考学习中遇到专业知识上的难题,个人无法解决。鉴于此,可引导自考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在互助研习中“育己”,提升学习能力与效率。

自育式学习指介于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之间,凭借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激励等手段展开自我教育的一种学习方式。[5]自考学生需要自育式学习,更需要自育式学习的资源。苏霍姆林斯基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图书资源,随手可取,随时可读,使学生生活在书籍世界里。据此,我们要充分运用图书馆和新媒体技术(如QQ群、微信群及微信公众平台等)为自考学生自育式学习搭建平台,将传统面授助学模式转化为“资源导学—个体自学—小组互学—面授助学”的混合式助学模式。高职院校与主考学校要认真研究课程自学考试大纲,针对自考学生生源质量、学习现状与学习需求,发挥“互联网+课程”优势,研发与整合,为他们提供一个丰富、实用、便捷的助学资源库。以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为例,学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学生搭建自育式平台:(1)为自考学生开列自考必读与选读书目,例如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必读书目有鲁迅的《呐喊》《彷徨》、巴金的《家》、钱钟书的《围城》等书籍,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双休日,或进行纸质阅读,或进行网络阅读;(2)研发助学资源库,制作现代汉语、美学等课程教学课件及历年真题,挂在学校助学网站上或通过助学QQ群发给自考学生下载,随时进行学习与交流;(3)推荐助学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如壹学者微信公众号;(4)精心编写课程章节检测题,供自考学生根据学习进度自主学习与自主检测学习效果。多措并举,可以为自考学生助学提供最大的资源帮助。

(一)研发助学资源库,为学生自育式学习搭建平台

2018年7月27日19:40左右,桐庐县合村乡合村村琅玕自然村进村村道一座廊桥桥顶突然发生垮塌,事发时当地有村民在廊桥上乘凉,事故造成8人死亡(6女2男),3人受伤。在这次重大突发灾害过程中,桐庐县气象局严密监测、准确预报、及时预警、科学应对,高质量完成突发灾害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任务。

(二)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互助研习中提升能力

自考专本衔接是在校学习的高职高专学生个人自学、学校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参加自考专本衔接的高职高专学生(简称自考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知识基础稍差,缺乏学习自信,自主学习能力不高,行为散漫,还没有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和浓厚的学习氛围”[4]。苏霍姆林斯基丰富的图书资源、培育学生阅读技能和读写结合的阅读观,以及他的“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2](56-57)的观点,对自考专本衔接的助学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以学生自愿为前提,组建课程学习共同体。每门课程学习共同体成员为4~8人,推选一个负责任的引领者(组长),建一个小组微信群或QQ群。其次,共同体成员共同协商活动契约。如共同体学习主题或阅读计划,定期聚集地点、聚会时间等,大致运行模式为“确定主题—个人自学—小组研习—达成共识”。聚会前,组长提前告知组员聚会学习主题或记录各自的疑难问题,如:学习鲁迅《呐喊》《彷徨》中知识分子题材系列小说的思想意义、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成就等。成员就相关作品《孔乙己》《在酒楼上》《孤独者》等进行浏览、跳读等粗放式阅读,或做好笔记或记下疑难问题,形成个人的知识建构。聚会时,小组成员在个人观点的基础上,对他人的思想、阅读经验等进行积极倾听、记录、思考、质疑、认同与发现,共享智慧,集体建构文本意义,或对课程疑难问题进行对话、协商与解惑,或你问我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对我而言,《人民教育》也已陪伴了我近30年,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杂志中的思想、策略和方法融入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改变着我的实践样态。”[7]共同体成员在主题学习或疑难问题的解惑等互助的团体学习中,彼此也会成为他人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他人”。这种互助小组互相鼓励与扶持,既有利于自考学生在愉悦的同伴助学活动中增长专业知识、生成经验与策略,又有利于化解学习压力。在此基础上,成员之间还通过小组QQ群、微信群在线进行研讨解疑,使小组助学功能高效发挥。

化合物 3A03:质谱 ESI/MS(negative mode),m/z 242,[M-H]-。 1H NMR(500 MHz,CDCl3,TMS),δ为7.25~7.36(m,5H),7.13~7.16(t,J=9.0 Hz,2H),6.97(t,J=9.0 Hz,2H),5.71(br.s,1H,NH),4.37(d,J=6.0 Hz,2H),3.62(s,2H)。

(三)开展系列读写活动,让学生在自觉读写中谋求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与表达思想同样重要。自考学生与本科生相比,他们的专业基础、研究能力、写作能力明显薄弱。例如,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定向高中起点二年制专科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几乎所有学生都报名自考“专本衔接”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作为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他们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历练。特级教师王崧舟说:“教的是底蕴”[8](30)“底蕴是书堆起来的。”[8](39)

(2)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如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厕所建设减免收投资许可证、行政事业单位免收公厕拆迁建设管理费用等。

教师要为自考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助力。第一,以窦桂梅、王崧舟、闫学等小学语文名师持之以恒读书践行自主发展的案例,[9]引领自考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教育阅读,并制定读书计划,自觉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教师教学写作360°》等必读书目,夯实教育素养。第二,开设论文写作等助学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让自考学生在案例讨论与实践操作中掌握文献搜集方法,学会设计调查问卷,掌握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初步掌握调查报告及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体式。第三,采用任务驱动法。像帕夫雷什中学那样,为自考学生设计相当数量的毕业论文题目或教学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完成1篇调查报告或1篇毕业论文或1篇教学设计。第四,采用“导师带徒制”。每位教师带3~5个自考学生,结对帮扶,师傅引领徒弟在教学情境中选题,为写择读,由读悟写,读以致写,分析文献,制定方案,在行动研究中解决问题。师徒共同经历“确定选题—阅读文献—分析文献—行动研究—尝试写作—修改润色”等过程。第五,开展写作交流会。每个学习共同体推荐一名学生在会上交流。从写作角度对自己的调查报告或论文的选题、运思过程、修改过程等进行经验分享。在写作实践、交流分享的过程中,自考学生的科研能力、写作能力得以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5)[M].刘伦振,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 全一册)[M].杜殿坤,编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4] 路芳.对高职高专与高等教育自考本科“专本衔接”助学的思考——以贵阳护理职业学院社会助学为例[J].成人教育,2014(4).

[5] 张五芳.自育式写作:深度学习视域下写作教学的路径[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6(2).

[6]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 窦桂梅.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J].人民教育,2015(9).

[8] 王崧舟.王崧舟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9] 韦芳,罗之勇,石秋香.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阅读现状调查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16(3).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13-0139-03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一般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考专本衔接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实践研究”(2017JGB367)。

[作者简介] 韦晓燕(1968—),女,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专本衔接专职教务员。

[收稿日期] 2019-03-07

标签:;  ;  ;  ;  ;  ;  

苏霍姆林斯基阅读观及其对自考专本衔接助学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