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陆区域经济发展道路的探讨——福建泉州、龙岩经济发展差异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陆论文,福建泉州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差异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21世纪,我国将着力于中西部的经济发展。科学比较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沿海与内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探讨中西部内陆区域经济发展道路,对于尽快启动内陆经济腾飞,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在取样经济发展差异与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内陆区域有较多相似点的福建省泉州和龙岩两个地级市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中西部内陆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沿海与内陆区域经济差距的形成
泉州市原为晋江地区,1985年撤地改市,辖区相同;龙岩市原为龙岩地区,1996年撤地改市,辖区相同。按辖区比较,地居沿海的泉州市与地居内陆的龙岩市经济发展于90年代初开始拉开距离。
1991年泉州市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426元开始超过龙岩市的1375元。此后的几年里,两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迅速拉开了距离。1998年泉州市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63.88亿元,财政收入42.7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9.29倍和5.72倍。而龙岩市同年的国内生产总值189.46亿元,财政收入20.4亿元,只比1991年增长4.15和3.16倍。与经济总量差异相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差距逐年拉大。1991-1998年,泉州市人口总量由591.7万人增加到654.2万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991年的1426元增加到13503元;龙岩市人口总量由269.2万人增加到282.5万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375元增加到6703元。仅9年时间,两市的经济水平由相近扩大到一倍的差距。
全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与在福建省的泉州市和龙岩市之间的差异相比,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相同:
第一,区域差异基本相似。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区域大多以具有海岸线长、平原面积大、人口密度高等特点而与森林、矿藏资源丰富、山多、地广、人少的中西部内陆相区别。泉州市和龙岩市的辖区也明显具有沿海和内陆的这种区域区别。泉州市下辖4个区、3个县级市和4个县,辖区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丘陵、平原面积占49.32%,达5433平方公里;具有海岸资源优势,辖区海岸线长421公里,占全省12.7%,拥有4个港湾及14个港口。而龙岩市下辖1个区、1个县级市和5个县,辖区土地面积19050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78.55%,达14964平方公里,平原面积985平方公里,仅占5.17%,加上丘陵面积也只占21.45%;具有森林、矿藏资源优势,辖区林业用地1569747公顷,森林覆盖率72.3%,森林储积量7231.7万立方米,已发现矿物种类62种,已探明储量的有24种,其中煤炭、锰矿、铁矿储量分别占全省的49.45%、60.5%、80%,膨润土是省内唯一的产区。
第二,经济差距形成的起步基础基本相同。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传统经济体制下,我国东部沿海除上海、天津等城市以外,其他区域经济与中西部内陆区域相差无几,东南沿海的一些区域的经济因为作为前线甚至还不如具有国家内移工业的中西部内陆区域。泉州市与龙岩市经济差距也是在这种起步条件下形成的。泉州市与台湾的金门、马祖岛仅一水之隔,除了为数不多的食品工业企业以外,几乎没有其他工业;龙岩市地居内陆,拥有较多的国防、煤炭、烟草企业。因此1990年前,泉州市的经济一直不如龙岩市。1980年的人均工农业产值泉州市为325元,低于龙岩市116元;到1990年,泉州市仍以1159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龙岩市55元。
第三,经济差距形成的启动条件差异基本相近。从总体上说,我国东部和中西部是同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但由于东部区域具有对外开放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优势,因而国家对东部和西部内陆区域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时间上有着前后差异。实践证明,国家的这一区域发展战略是正确和成功的,倘若没有在对外开放条件较好的东部先行经济启动,中西部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也就不可能有现今这样良好的基础。近似于全国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启动条件差异,泉州市和龙岩市虽然同处在全国改革开放先行试点省份,从总体上同时受惠于国家所给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但由于泉州市拥有龙岩所没有的海岸资源,海、陆、空、交通发达,旅居海外华侨600多万,泉州市又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对外开放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优越,客观上会使其得到比龙岩市更大的特殊政策受惠面和更好的特殊政策受惠时机。
二、沿海与内陆区域经济差距形成原因
泉州、龙岩两市经济资源各居优势,并且同处于改革开放试点的省份,可为什么近几年的经济增长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差异:
(一)社会资本原始积累规模、速度、方式不同
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尽管各个国家、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由于社会经济制度和历史条件不同,进入这一历史过程的方式不尽相同,但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区域经济都必然经由社会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后快速发展而进入市场经济阶段。社会原始资本积累的规模、速度和方式直接决定经济腾飞的爆发力和后劲。同处于改革开放先行省份的泉州、龙岩两市正是在这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1.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规模和方式不同。同样在传统经济体制条件下起步,全民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投资是社会资本积累最主要、最重要的启动源。
泉州市、龙岩市全民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份 泉州 龙岩
基本建 更新改投资 增长基本建更新改投资增长
设投资 造投资总额 率%
设投资造投资总额率%
1989 29590 12348 41938 / 14722 12635 27357/
1990 47822 14527 6234948.715393 9050 24443 -10.7
1991 90925 13865 104790
681 15397 14600 29997
22.7
1992 92614 33484 126098
20.325590 2029 53619
78.7
上表所列两市在1989-1992年经济错开增长时期的全民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表明:(1)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规模上,泉州市四年年均递增45.7%,人均分别为76、107、177、210元;同期,龙岩的国有经济的比重比泉州大,但四年年均仅递增30.2%,人均分别为106、92、111、197元。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快速改善和后进利益的获得,由于在区域经济启动时期,投资乘数同方向发生效应,加速系数不发生作用,所以导致泉州比龙岩有着更大的经济增长爆发力。(2)在固定投资增长方式上,泉州市四年均为正增长,增长率高低相差47.8个百分点,人均量均衡增加40元左右;龙岩市投资增长波动性大,增长率正负相差88个百分点。由于投资乘数是“双刃之剑”,固定投资增长的不均衡性,必然削弱社会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积蓄经济增长爆发力的功能,降低经济增长后劲和持续力,所以,1989年龙岩市全民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比泉州多出30元,不但未能引起比泉州更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相反成为落后于泉州并逐渐拉大距离的转折点。
泉州、龙岩两市之间在全民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效果上产生这种差别,有泉州比龙岩更多地受益于国家和福建省对公共产品投资的原因,亦有龙岩市国有企业多、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的难度大、全民单位的国民收入下降等引起社会积累源泉不稳定的原因。全国东部和中西部区域之间全民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的情况与此大致相类似。
2.民营企业注入资本量相差很大。泉州市人多地少,600万旅居海外侨民与家乡联系密切,居民经商办企业起步早,历史长,全市民营经济有“三分天下有其二”之说法。有人估计在泉州社会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民营企业注入社会经济的资本数量甚至超过公有单位。而龙岩市公有经济比重大,民营经济只是在近3-4年才有所发展,改革开放的前十年社会经济中基本没有民营企业资本注入。
如果说在我国沿海区域社会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全民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经济起飞的启动源的话,那么,民营企业的资本注入就是助推器,没有民营企业的资本注入,全民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只能是零星之火,无以燎原。正是因为龙岩市民营企业注入资本量少,才使其社会资本原始积累相对缓慢,经济增长相对乏力。泉州、龙岩两市之间的这方面差异,也存在于全国东部尤其是东南沿海与中西部之间。
3.利用外资额悬殊极大。泉州市1990-1993年间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为2.03、3.17、2.97、5.88亿美元,而同期的龙岩市利用外资几乎达到可以略而不计的程度,就是到了1995-1998年也分别只有0.80、0.92、0.57、0.71亿美元。
利用外资额的悬殊也是全国东部与中西部内陆区域最突出的差异。利用外资既推进了国民经济的现代物质技术武装进程,又直接增加了产出,促使资本积累在更高的物质基础上加速进行,从使投资和国民收入互为因果快速增长。在实际利用外资上的差距,是造成和加速泉州龙岩两市之间乃至全国东部和中西部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起步性原因。
(二)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不一
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过程,既要以社会具有发展商品经济环境为条件,又是决定商品经济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之一。泉州、龙岩两市在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演进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泉州市已经完成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进展的经济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发展时期。改革开放20多年来,泉州市的二次产业比重迅速提高,三次产业构成已由1978年的38.6:32.85:28.5逐步改变为1998年的9.1:52.8:38.1。而龙岩市目前至多处于向工业化社会转变的起步阶段。1978年为45.4:34.4:20.3,到1998年改变为27.4:39.7:32.9,二次产业所占比重20年仅提高5.3个百分点。与泉州市相比,龙岩市工业化进程不仅相对缓慢,而且产业结构演进异常,产业结构中二次产业20年提高不到6个百分点,而三次产业提高了近13个百分点。这也是龙岩市经济进入90年代后与泉州逐渐拉大距离的重要原因。
迄今为止的经济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区域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都必须经历一次产业比重逐渐降低、二次产业比重逐渐上升并在占据主导地位后回落、三次产业比重再上升的过程。产业结构这种顺序演变不能改变,尤其是二次产业占据主导地位阶段更是不可逾越。尚若不经过二次产业占据主导阶段而直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经济起飞就没有内在支撑力。龙岩市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超前发展,并非区域分工所致,而是一种畸形早熟,在二次产业尚未长足发展、基础还不牢靠的条件下,三次产业率先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必然缺乏爆发力。从总体上说,我国中西部区域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还没有开始,但龙岩市三次产业的异常演变可作为前车之鉴。
(三)发展商品经济关系的条件差异较大
泉州市拥有龙岩所没有的海岸资源,海、陆、空交通发达,旅居海外华侨多,社会居民自古就有较强的经商意识,发展商品经济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1995-1998年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2741、3334、3849、4380元,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在32%-33%之间,居民消费关系基本商品化,区域经济内部开放度较高。社会经济对外的开放度则更高,1995-1998年“三资”企业总产值分别为220.44、284.80、334.43、405.88亿元,分别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41.51%、44.19%、43.86%、46.02%;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为305.53、380.64、449.83、504.81亿元,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1:0.58、1:0.60、1:0.59、1:0.57,净出口额分别为100.87、128.28、152.30、174.43亿元。而龙岩市地处山区,向广东、江西等内地引伸的公路交通落后,省会及沿海地区通向辖区的铁路只至市政府所在地的新罗区,相邻广东、江西山区的5个县至今未通铁路,再加上占全市人口80%的农业人口,自给性经济还占相当比重,发展商品经济有着诸多的自然、社会和历史的制约因素。近四年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1168、1311、1429、1569元,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俳徊24%左右,居民消费商品化程度只有泉州的2/3略强;“三资”企业总产值较高的1997、1998年也只有14.41、17.51亿元,仅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8.50%和9.25%;近四年的外贸进出口总值分别只有3.86、4.47、7.38、5.76亿元,仅分别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05%、2.99%、4.34%和3.04%,净出口额分别为3.86、4.47、3.76、3.55亿元。
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决定于商品经济发达程度,一个国家或区域对外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可作为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性质的一个主要标准。据上,泉州市外贸进出口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年均接近60%,多于龙岩市16.44倍,可认为泉州市的社会经济已经进入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属于开放型经济,而龙岩市的社会经济充其量只能属于半开放经济。社会经济性质是社会经济机体产出力的根本所在,两市之间社会经济性质上的差别是近十年产生越来越大的经济增长差距的根本原因。与龙岩市相比,我国中西部的社会经济开放度则更低,因而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更大。
三、对内陆区域经济发展道路的探讨
与龙岩市近20年经济只是在同一省份快速发展中相对落后于泉州市有所不同,我国中西部内陆区域从总体上说还没有进入发展商品经济和社会经济腾飞必经的社会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我国东部与西部内陆区域经济实质性的区别,也就是商品经济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时序结构现实化为空间区域结构。研究我国中西部内陆经济发展道路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使内陆区域尽快有效进入和完成社会资本原始积累,缩小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途径和方式的问题。
现代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们虽然对发展落后区域经济提出了很多具有分析价值的观点和方法,但他们过分相信放任经济自由的功能,提出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实现发展水平不一的区域经济走向均衡的政策主张,则是不可取的。作为“二元”经济结构中“一元”落后区域,若于社会经济还未进入商品经济发展阶段,在市场机制还没有产生的条件下,就寄希望于它有经济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优秀表现,未免过于天真。固然,从经济哲学的角度说,通过作为另“一元”的发达区域经济向落后区域扩张,最终也会有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趋势,但这个过程不仅需要的时间长,而且按照市场机制的价值取向,发达区域只会向有利可图的部分落后区域扩张,必将累积加剧另外一些区域的落后,并非走区域共同富裕道路。
根据我国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实施的现实,汲取沿海区域在经济开发和发展中的经验,我们认为,发展我国中西部内陆区域经济应走“国家投入启动、政策招商引资、产业依序发展、设‘极’发散辐射”的发展道路。
(一)国家投入启动
中西部区域社会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所需的启动投入,包括对交通、能源、资源开发等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投入。这部分投资大多属于公共物品的投资,所需资金量大,风险大,有的可以回收,有的则只能从社会效益方面得以补偿。但没有这部分先行投资,社会经济就无启动之日。福建泉州市在受惠于国家对福厦公路、晋江机场等公共产品投入的基础上,全民单位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调动和吸引了国内外投资。考虑到中西部现实经济和自然条件,我们认为,我国中西部的这方面投入应主要由国家承担,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不能采取西方国家或区域在社会资本原始积累和向工业化社会转变过程所走过的道路。在西方近代经济史上,这一过程都是依靠非国民经济本身的力量完成的。西欧依靠圈地运动、海盗掠夺、奴隶贸易等暴力完成;美国南方区域依靠“种植园”奴隶制经济完成。显然,在当今世界条件下,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一个区域能够重蹈覆辙。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更不能也不可能通过类似的途径。(2)我国中西部区域大多财政基础薄弱,绝大部分无法象东部那样通过财政包干,就可以自身解决启动投入问题。(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到如今,已经不允许我们再走回头路,用行政命令强制东部向中西部投入。(4)鼓励东部向中西部投资,由于有市场机制价值取向作用,也不能寄希望能用于经济启动投资。
关于国家对中西部的启动投入,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西部经济启动投入所需的资金量大,持续时间至少要在十年以上,为了使国家对中西部区域经济启动有稳定的来源,可以考虑在一定期限内向发达的东部区域征收中西部发展税。在东部经济20多年的发展中,中西部区域付出了发展时间的机会成本,未能直接受惠于国家对东部的公共产品投入和优惠财政税收,“孔雀东南飞”自发形成的人力物力资源支持以及提供市场使东部的区域社会资本投入,应当分享东部产出即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所以,国家对东部发达区域征收中西部发展税,只是遵循投入产出的市场原则的一种形式,决不能等同于传统体制下那种无偿资金调拨。
(二)政策招商引资
社会资本原始积累的功能在于为社会经济创建增长点,为社会经济腾飞积蓄力量。从对福建泉州、龙岩两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大差距的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一个区域社会资本原始积累规模越大,速度越快,增长越均衡,社会经济爆发力、增长力和持久性就越强。我国开发和发展中西部区域经济,目的是为了缩小中西部经济与东部的差距,求得区域经济比较均衡发展。这就要求社会资本原始积累在中西部区域要比东部区域规模更大,速度更快,增长更加均衡。国家的投入启动,只是为大规模社会资本积累设立支架,经济的发展起步,还得靠大规模资本注入。由于中西部民营经济发展较慢,民营企业势力弱,资本注入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与社会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相适应。因此,需要按照国家发展东部经济时的办法,实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
鉴于中西部不具有东部那样有利于引进外资的自然、历史和社会现实条件,在区域经济未启动之前,对外资和港、台、澳资的吸引力不大,因而,近几年实行优惠政策的主要对象应是东部区域厂商。在目前条件下,中西部区域只有也只能用包括与东部联合和合作在内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才有可能满足社会资本原始积累对注入社会资本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三)产业依序发展
产业发展、产业结构演变适应经济发展内在要求,是决定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中西部区域刚起步向工业化社会转变的客观要求,先行发展的产业有以下几个方面:(1)一、二、三次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演变三个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必然。对于一次产业尤其是农业,中西部区域与全国同时进行体制改革,从这一点说比东部在经济启动时期具有更好的基础。现在关键是要重视二次产业的发展,要从一开始就要重视投资导向,以发展二次产业为重点,避免除金融业以外的三次产业过快增长。(2)固然,发展高科技产业对于西部区域快速产生后进利益效应,缩短与东部区域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差距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中西部区域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大量东移,如果大规模发展高科技产业,在相当一段时期会出现发展高科技产业所需的人力资源缺乏,可大规模积累所导致的农村过剩劳动力却无从就业,造成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闲置。为避免可能出现的这一问题,中西部区域社会经济启动初期,较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也是东部沿海大部分区域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所走过的产路。在经济启动时期,先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既可解决突发性的农村过剩人口问题,促使人民生活水平随经济增长同步提高,又可因为这部分劳动力便宜而增加东部资金入注的吸引力。当然,社会经济实际启动后,就必须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3)江泽世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西部“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进一步引导形成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决策。中西部区域经济要缩短与东部经济的差距,在取得物质技术后进利益的基础上,只能靠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经济。中西部具有矿藏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各地特有的而东部乃至世界稀缺的矿藏资源为基础的产业群,形成特色经济带。发展这些产业既能发挥区域优势,又能吸引外资和甸东部区域资金投入。为此,中西部各地区在启动时期,就要将开发具有本地特有稀缺矿藏资源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入重点。
(四)设“极”发散辐射
所谓的“设‘极’发散辐射”,指的是在中西部区域内创建中心发展地区(借用西方发展经济学概念称“发展极”),有重点地加以发展,通过些发展极的发展带动中西部的全面发展。由于自然、地理、原有经济基础以及历史社会条件不同,中西部的所有地区即使是同时、同样投入启动也不可能有同样的经济发展速度,因为社会资金总是一个有限量,所有地区同时启动发展,结果是谁也发展不起来。东部区域各省份同时启动,但各省份之间、同一省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差异仍然很大,有些省份至今还存有贫困县。因此,创建发展极,是优化发展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以不平衡发展求得平衡发展,这是我国实践业已证明的很成功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要使发展极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发展极必须是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带动力、辐射力和在社会资本积累时期具有资本吸引力的地区。据此,发展极可以考虑从两个方面加以选择:一是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中心城市。尽管这些城市的工业内部结构不是围绕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这一中心形成,尽管原有工业的物质基础和基础设施落后,行业有的萎缩、有的已淘汰,但毕竟比创建新兴工业城市有着更好的起步基础,相对而言,投入要少的多,速度要快的多;原有工业向全国发散和辐射的经济线路对吸引投资和带动中西部内部区域经济来说也是一个有利条件。这种发展极建设要围绕形成区域特色经济进行老工业的改造。二是在具有东部乃至世界稀缺资源的区域新建城市。在这样的区域进行新兴城市建设,由于资源的稀缺,对东部厂商乃至外国资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只要基础设施稍稍有样,就有可能导致东部和国外投资者带着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纷踏而至,使西部区域获得尽可能大的后进利益。所以,这种发展极一定要围绕稀缺资源的开发、加工、利用及其配套行业来进行建设。当然,对发展极建设和发展,还需要配套有政策扶持,可以考虑予以经济特区对待。
文中统计资料来源于1990-1999年《福建省经济年鉴》:由于泉州、龙岩同处一个省份,历年来物价水平相差无几,因而,文中统计数据均以当年价格进行比较。
标签: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泉州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