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世纪的“三观”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下简称“三观”)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三观”建设直接关系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不断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把“三观”建设不断推向前进。正确总结和估价20年来“三观”建设的成就和问题,科学地展望新世纪“三观”建设的新环境,新目标和新途径,对于认识和掌握“三观”建设的基本规律,增强新世纪“三观”建设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以“三观”为中心的思想道德建设, 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不渝的要求
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因为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只有树立起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才能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而共同奋斗。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由世界观、人生观所决定的,因而他提出要帮助人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使更多的人牢固地树立起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邓小平上述思想,更加注重“三观”建设,明确提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采取了很多措施,作出一系列决定,不断把包括“三观”建设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引向深入。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前者明确地提出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后者明确提出了要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改革开放中的“三观”变革及其基本特点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包括“三观”建设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是在一种与以前很不相同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对“三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作为无产阶级传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必须始终坚持,否则就会失去根本。但是作为这种世界观具体表现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又必须与社会的深刻变革相适应。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始终处于全面的深刻的变革之中,其深刻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封闭性和半封闭性的社会向开放性的社会转变;由单一的利益主体向多样化的利益主体转变。所有这些转变,概括起来,就是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向现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转变。这些转变是全面、深刻的,因而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引发的激荡和冲突也是空前的,引发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深刻变化,从而使“三观”也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大体上可概括如下:
第一,由安常守分意识向改革求变的观念转变;第二,由等靠要意识向自立自强的观念转变;第三,由单纯的重义轻利意识向义利结合的观念转变;第四,由平均主义意识向竞争与协作相结合的观念转变;第五,由单一的群体本位意识向群体与个体相结合的观念转变;第六,由被动依附意识向民主参与观念转变;第七,由封闭半封闭意识向开放的观念转变,等等。这些转变使我国人民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大增强。这些变化,增强了我国社会的生机,焕发了中华民族的活力,有力地促进和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
然而,“三观”建设同改革开放中任何其他领域的建设相比,更有其复杂和艰巨的一面。这是因为:首先,“三观”建设是精神文明领域中层次最深的建设,这决定了它的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其次,“三观”建设所处的复杂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前苏联东欧国家发生的剧变,西方敌对势力推行的“西化”、“分化”图谋和西方文化中消极因素的传入和影响。再次,“三观”建设所面临的复杂的国内环境,尤其是市场经济运行中某些消极方面的影响,使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党风政风受到很大损害;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困惑和动摇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三观”建设受到很大冲击和影响,这种影响涉及面广泛而深刻,因而使“三观”建设更加复杂、艰巨,反复性大。
如何认识20年来“三观”建设的主流和支流,事关“三观”建设的长远和未来。看不到20年来“三观”建设的主流,会丧失信心,是有害的。同样,看不到“三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紧迫性,就会丧失警惕,是危险的。只有坚持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把“三观”建设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的大局中去考虑,放到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和世界大局中去考虑,才能正确把握“三观”建设的主流和支流,把“三观”建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向21世纪。
要建设21世纪的“三观”,必须对现实社会的“三观”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估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思想观念属于上层建筑,它们无不受制于经济基础,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的阶段和水平,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都会深刻地影响“三观”。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自人类社会在发展中形成“三观”以来,无论哪一个时期的“三观”都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社会传统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我国传统的“三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正在变革中的“三观”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主导的多样性。在当今中国社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主导下的多样性。
第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价值体系仍然是大多数人行为的定位器和总开关。
第三,世俗性日益显现。求实惠、抓实权,世俗性色彩浓厚。
第四,“三观”发展的过渡性和不稳定性。急剧的社会变革和东西文化的交流,使新旧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并存、交织和碰撞,致使“三观”存在明显的混杂性和发展中的过渡性和不稳定性。
第五,“三观”发展的融合性。各种思想观念在交流、矛盾、冲突中,经过选择和汰劣,有些正向融合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有些反映时代特点的观念,正在进一步融合于马克思主义的“三观”之中,使传统的“三观”更加完美和升华。
新世纪“三观”建设的环境与目标构想
面对行将到来的新世纪,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关头。作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能动作用的“三观”建设,更是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三观”,需要认清新的环境,提出新的思路,确定新的建设目标。
中国社会跨世纪的发展目标,是新世纪“三观”建设的国内条件。
党的十五大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基本纲领,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国家,培育“四有”公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我们全党既定的工作目标。新世纪“三观”建设目标既要与这一基本纲领协调一致,又要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提供精神动力。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为“三观”建设提供丰富多彩的经济环境,同时也使“三观”建设呈现出复杂性。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跨世纪的发展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也会使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创造活动进一步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和个人利益追求偏重物化的倾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又是利益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人才观念,创业观念日益普及的过程。市场经济的环境必然促使人们重新认识传统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从而导致世界观、人生观发生更深刻的变革。
其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为“三观”建设提供日益有利的条件。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实行的过程,就是消除公民的权力崇拜意识,增强参政意识的过程,依法治国将逐渐培养起人们对法律的认同、信任与尊重,人们的法制观念和参与意识将大为增强。
再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为新世纪“三观”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对“三观”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五大把文化建设的“三个面向”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并列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属性和显著特点,使它具有了新的涵义,使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也将随之增添新的内容。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而人生价值观则是这种文化建设的基础。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思潮此消彼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怎样保持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特性,“三观”建设将具有首要的意义。
21世纪的世界发展趋势,是新世纪“三观”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
首先,时代特征的内涵将日益深化。和平与发展仍将是新世纪的时代主题,但世界将更加开放。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的进一步发展,使任何国家和民族再也不能孤立于国际环境之外。各国之间的交流将日益广泛,对外开放已成为各国普遍的要求。尤其是“因特网”的开放,文化交流成为瞬间之事,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将成为经常碰到和思考的问题。世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肯定会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影响我国的“三观”建设。
其次,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有的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际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具有高素质各类人才队伍。知识经济的灵魂在于创新。它会给我们带来许多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适应,因此,迎接知识经济时代,首先面对的是一系列包括“三观”在内的社会观念更深刻的变革。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三观”建设的长远目标,是教育和引导全社会公民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在这一世界观指导下的为全人类自由解放而奋斗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三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为基本宗旨,以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为原则。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历史性任务。与新世纪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任务相适应的我国“三观”建设的目标应该是:认真倡导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使全社会的先进分子比较牢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三观”。同时把先进性和广泛性有机结合,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有机地融汇于社会主义“三观”之中,并最大限度地吸收当代世界最先进的思想道德文化成果,使之成为科学的、现实的和具有丰富时代内涵的“三观”。
这样的“三观”具有四个鲜明特点:
第一,它是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三观”。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也只有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三观”,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文化的科学的“三观”。
第二,它是把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原则与现实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原则有机结合的“三观”。它把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原则与充分肯定人的个性解放和全面发展相统一,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统一,把社会的长远发展与现实发展相统一。这样的“三观”既是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又是向未来共产主义发展的思想保证。
第三,它的义利观是义利结合,以义求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念。这样的义利观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理想和人道主义的价值导向作用。
第四,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道德观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道德观,及当代世界最优秀的思想道德观念有机结合的“三观”。这样的“三观”根植于中国,又放眼世界与未来,并有科学理论指导,因而是最具生命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三观”。建设这样的“三观”,将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加强新世纪的“三观”建设的对策思考
站在跨越新世纪的历史方位中,展望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和发展前景,依据新世纪“三观”建设的环境和目标构想,我们应该求真务实,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把我国新世纪的“三观”建设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作为我国新世纪“三观”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始终致力于探索和揭示人类历史和自然历史的最基本规律,为人们确立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为人类确立了走向美好未来的崇高理想和实现理想的正确途径。伟大理论一旦确立并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必然会产生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物质力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根本指针,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也是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在当代中国,加强“三观”建设关键是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群众,奠定干部、群众的思想理论基础和道德价值基础。这是我们搞好新世纪“三观”建设最根本的途径和措施。
2.努力建构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三观”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民族振兴的根本保证,更是“三观”建设根本要求。改革是一场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革命。它在广泛的社会领域势必引起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新秩序的形成,产生极其深刻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三类:第一类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对新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产生积极的导向、推动和保证作用;第二类是由于市场经济自身弱点和消极方面作用而滋生的干扰、破坏新秩序的错误做法;第三类是某些腐朽、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可见,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需要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建设,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并把文化建设融汇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和全过程。因此,在社会构筑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
3.积极致力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当今世界,人的素质往往成为社会进步的强大的推动力量,成为社会进步的综合性标志,也是搞好“三观”建设的重要条件。在21世纪,国民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竞争中越来越居于重要地位,为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活动愈益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人力资本投资。可以说,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状况,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而且取决于人民的基本素质;一个国家的腾飞,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更表现在人民素质的提高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中,人的素质的高低,人的现代化程度如何,具有主导性的作用,直接影响“三观”建设的推进。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显著的提高,但无论是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还是从适应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来看,都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新世纪的文化建设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搞好“三观”建设的根本任务。
4.大力弘扬敬业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义利观是“三观”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向21世纪,我们要建立的是义利结合、“以义求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为此,我们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学习邓小平的义利观,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既要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又要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引导人们超越传统的“义利观”,逐步形成新型的科学合理的“义利观”。同时,在全社会还要大力弘扬敬业精神,以此来促进人们正确义利观的形成。敬业精神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具体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体现了党的宗旨。敬业精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具有敬业精神的人所关注的不是自己事业的成功能得到多少物质报酬,而是这一成功对社会对人民的实际意义。在今年的“三江”抗洪斗争中涌现出的许多感人事迹就体现了这种精神。
5.处理好对传统思想道德的继承、扬弃和创新的关系及对外来思想道德文化的吸收、借鉴和抵制、批判的关系。这是搞好“三观”建设的重要环节。21世纪思想道德建设,尤其“三观”建设离不开民族思想道德传统与外来思想道德文化。首先就传统道德来说,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要对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传统道德进行批判、改造、创新,着力塑造与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基本要求和历史使命相适应的时代精神。对待外来思想道德文化,既要以博大胸怀和健康心态学习吸收各国各民族优秀思想道德成果,又要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道德的渗透和侵蚀。只要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的优秀成果,我们都应加以吸收。对资产阶级的思想道德体系,我们应加以批判,而不允许它侵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阵地。
标签:义利观论文; 世界观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建立三观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道德论文; 时政论文; 人生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