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科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的国际化城市——关于深圳国际化城市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深圳论文,现代服务业论文,高科技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圳市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发展方向应是: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的国际化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两者同时作为先行产业、重点和突破口是可行的。两者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起到“双龙捧珠”的作用。
一、国际化应成为深圳明确的定位目标
深圳经济特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再次面临定位问题,我们认为,国际化应作为深圳城市发展的定位。
1.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
1980年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时,党中央决定创办经济特区,目的就是要通过经济特区为我国改革开放探索道路。深圳经济特区在23年历程中,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政策和自身的优势,使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为我国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视察深圳时,对深圳的做法和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
与20年前相比,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有了明显变化,已从过去主要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业,到现在全方位对外开放。新阶段、新形势对经济特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要求经济特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胡锦涛总书记今年4月视察深圳时,指示深圳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温家宝总理7月1日视察深圳时指出,今后深圳仍然可以作为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试验地、开放的窗口,继续发挥示范、带动的作用。从全国来讲,一些重要的改革,还可以放在深圳来进行试验、进行试点,深圳也能够继续发挥开放的重要的窗口作用,在这方面,深圳的优势是其它地方不可替代的。
深圳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南靠国际化大都市香港,北依中国最繁华城市群之一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深圳是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桥梁,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正在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纽带,深圳的地理位置决定深圳是首先迎接WTO及CEPA的地区,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深圳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是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需要。
深圳是香港通往内地的重要通道。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与香港形成了共存共荣的关系。深圳的发展离不开香港,同时,深圳的发展促进了香港的繁荣和稳定,维护了“一国两制”,为台湾回归祖国大陆树立了典范。因此,在当前香港面临困难的情况下,深圳提出建设国际化城市,是对香港有力的支持。
一是提供香港发展的腹地。深圳有成本较低的人工、厂房、土地等,具备加工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以深圳为中心的3小时车程内,生产了世界60%以上的名牌服装,生产了全国三分之二的电视、冰箱、微波炉、热水器等家用电器。而香港土地资源极为有限,但有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和管理经验,深港两地结合,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二是提升香港的国际竞争力。深圳的集装箱流量已经排名世界第五位,加上香港世界排名第一的地位,这种优势叠加将使两地稳居世界第一。这种优势叠加同样体现在金融业、中介服务业、旅游业等行业,特别是随着CEPA的签订,这种叠加优势将更加明显,将提升香港的国际经济
3.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是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加速发展的需要。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繁华、最有活力、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大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
深圳在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特殊。我国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种体制的转换需要一个中间缓冲地带,深圳正好处在这种地带。
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组成的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的分工非常清楚,香港、澳门有强大的现代服务业,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强大的制造业,大珠江三角洲地区今后有可能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深圳作为国际化城市,有利于把两地的资源和优势结合起来。
4.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是进一步发展与东南亚地区经贸关系的需要。
由于地缘关系和历史上的经贸往来,深圳与东南亚地区经贸关系非常紧密,目前深圳实际利用的外资,东南亚地区约占70%,深圳出口总额中,出口到东南亚地区的约占50%。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深圳与东南亚地区的经贸关系,并通过深圳带动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贸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亚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经济合作走向成熟。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2001年11月4日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10+3))领导人会议,以及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是新世纪初东南亚领导人的一次重要聚会,对推动地区合作和中国与东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深圳应紧紧抓住这次机会,利用对外程度较高的优势,促进祖国内地与东南亚地区的经贸合作。
5.深圳具备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条件和实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深圳考察工作时指出:“建设国际化城市,深圳有这个基础、有这个条件、有这个资格”。
2002年,深圳GDP达2239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304亿元,居全国第三位;人均GDP 5558美元,为全国最高,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水平;三次产业比例为0.8:55.2:44。目前深圳是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外贸依存度达到32%,出口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已发展到180个。到2002年,深圳累计引进外资315.19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1万家,世界500强已有86家在深投资。2002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872亿美元,其中,出口465亿美元,占全国的14%,占广东省的40%,连续10年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以高交会、全球脑库论坛等为代表的会展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高交会、光博会、住交会、电子采购等,已成为深圳城市的名片。
深圳不仅有体制优势,而且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城市环境,是全国唯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深圳具有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区位优势。世界上大多数著名的国际化城市都建在江河湖泊交汇处,面向蓝色海洋,背靠富饶的江河口三角洲,深圳位于珠江与南海交汇处,与世界著名的国际化城市香港接壤,背靠富饶的珠三角腹地,具有国内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国际化区位优势。
6.国际化是深圳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始终不渝追求的目标。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初期的定位是“外向型经济”,虽然没有直接提国际化,但是外向型就是国际化的重要内容。1984年小平同志第一次视察深圳,他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小平同志所说的“窗口”实际就是国际化的要求。深圳就是按照小平同志的要求,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坚持走外向型经济道路,为国际化城市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990年12月,深圳市第一次党代会召开,市委首次明确提出要把深圳建成“外向型、多功能的国际性城市”。1995年4月召开的第二次党代会,大会报告标题即“为把深圳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而奋斗”,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是深圳市的发展目标。2000年5月第三次党代会,进而提出把深圳建成“园林式花园式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市委三届六次全体会议以来,市委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再次提出现代化国际城市这一奋斗目标。无论是直接提出国际化,还是间接提出国际化,深圳实际都是按国际化城市的要求建设城市,这是深圳能保持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产业选择
国际化是一个大的目标和战略,作为一个城市,还应定位建设国际化城市具体目标和方向。目前国内学者对深圳市建设国际化城市的主要观点有:一是国际化的高科技城市,二是国际化的先进制造业城市,三是国际化港口城市,四是以物流业为主的服务业国际城市。根据对国内外国际化城市和深圳的实际基础的分析,我们认为,深圳市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具体定位应是: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的国际化城市。高科技产业要特别强调先进制造业或高附加值制造业,服务业要特别强调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这两者可作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支柱产业。
1.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是国际化城市的一般趋势。
综观全球,世界著名的国际化城市大部分是世界科学技术的创新中心、国际文化创新中心和国际信息交流中心。特别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以物流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相对都比较发达,成为国际化城市的支柱产业。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世界级国际城市都是如此。正因为这样,中外学者在考察国际化城市时,都把这两个指标作为主要考核标准。一个城市的发展,制造业是基础和原动力,服务业是保证和加速器。世界历史经验表明,在现代化过程中,制造业是实现经济振兴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抓住了制造业就抓住了发展的关键。深圳没有传统重工业的优势,也没有再发展传统重工业的必要,而是要紧紧跟随世界新兴制造业的潮流,发展低能源消耗、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如集中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等等。
2.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是深圳城市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深圳是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深圳的产业具有国际化的实力。
从深圳发展现状看,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均已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据统计,2002年深圳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709.92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8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6.86亿美元,占全年出口总额的33.7%。而深圳作为国内鲜有的海陆空口岸齐全的城市,具有发展物流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据统计,2002年深圳港口货物吞吐量8766.73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61.78万标箱,成为全球第六大集装箱枢纽港,深圳机场货邮行吞吐量达到了34万吨。
由于有强大的制造业作基础,深圳金融业较为发达,特别是拥有证券交易所和一批外资金融机构。另外,会展业也已成为深圳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在高交会的带动下,全球脑库论坛、名牌论坛等国际性主题会展成功举办,电子采购大会等国际性商业展吸引了众多商家,互联网展、钟表展也成功举办了年会。种种迹象表明,会展业发展前途极大,将与其他产业一道促使深圳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3.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是大珠江三角洲产业融合的必然选择。
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主要由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江门、中山、珠海、惠州、肇庆等城市组成。据统计,2000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GDP为7000多亿人民币,占广东省的77%,而香港的GDP为12000多亿港元,两地相加,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GDP已超过2万亿港元。
深圳融入大珠江三角洲主要基于以下背景:一是中国已经加入WTO,珠江三角洲将加快国际化的步伐;二是香港与内地CEPA的签署和实施,将促进香港经济转型;三是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新的动态平衡;四是香港的产业转移和珠江三角洲内部的产业整合。
深圳要主动承接来自国外和香港的新的产业转移,势必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如现代金融业、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物流业、旅游业、国际商务和信息服务业等。未来的中心城市区将形成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等发展要素的集散地,带动整个城市的产业升级。同时要担当起运用高新技术改造珠江三角洲传统产业的任务,带动珠江三角洲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总之,深圳既要成为珠江三角洲内陆城市通往香港的通道或桥头堡,也要成为香港通往内地的通道。发挥其独特的双向服务功能,这本身要求深圳在定位上要实现产业的双向性。
三、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1.深圳与港澳的关系,重点是依托港澳发展深圳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香港是世界公认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商业中心。香港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深圳的5倍,是上海的3倍。据倪鹏飞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分析,在中国200城市中,香港综合竞争力为827.50分,上海为368.39分,深圳为203.03分,分别排前三名。特别是香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人员及资金、物资的国际流动便利,本地经济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至少在未来的20年内,国内没有一个城市能替代香港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澳门也是一个国际化城市,服务业非常发达,在东南亚地区占有重要位置。
建立深圳经济特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深圳毗邻港澳。深圳是依托香港发展起来的,今后仍然需要依托香港。1986年,深圳利用的港澳资金占当年全部利用外资的79%,即使在2002年,深圳利用的港澳资金仍超过当年全部利用外资的一半。深圳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主要通过香港,深圳国际化的主要特征是与香港的交往。
依托香港要树立“一个观念”、利用“三种资源”。
“一个观念”就是大珠江三角洲观念,香港繁荣我繁荣,香港发展我发展,维护香港的龙头地位和中心地位。中央政府与香港签署的CEPA,从长远看有利于提升深圳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有利于繁荣香港的经济,巩固香港在国际上的地位。
“三种资源”,一是香港高校资源。香港高校资源非常丰富,拥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等高等院校。我市高校少和科研机构少是影响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分析,深圳的制度竞争力在全国城市中居第一位,但是科技竞争力只排名第14。因此,我们提出利用香港高校资源的第一种思路是利用香港的高校直接为深圳培养人才,第二种思路是利用香港高校的师资力量和资金在深圳创办高校,第三种思路是直接利用香港高校的科研成果。
二是香港海港和空港的资源。香港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海港和航港的国际航线多;深圳与内地的经贸联系紧密,有广大的国内市场作依托。深圳与香港的海港和空港如能强强联合,将大大提升深圳的物流业水平。
三是香港国际地位资源。在中国各城市中,香港的国际知名度排第一,利用香港走向世界,扩大深圳的知名度要成为深圳的发展战略。根据这种思路,要更加便利深圳与香港的来往,在人员、信息、物资等方面实现两地的自由流动。
2.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关系,重点是避免产业重构,并依托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国际物流业。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繁荣发达的地区之一,但是由于缺少辐射力强的大型工业项目,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的产业容易自成体系,出现产业重构问题。如各城市都把信息产品制造业作为发展战略,东莞的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占全市的40%以上,总产值居全省第二。信息产品制造业也是深圳的重要产业,2002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2011.9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6.3%。为避免产业重构,在信息产品制造业方面,深圳要走高、精、尖道路。同时,着力发展生物医药、医疗仪器设备、大型装备、精细化工、环保设备及工艺、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及电气机械制造等先进产业。深圳的产业要依靠珠江三角洲地区,但是不强求辐射珠江三角洲地区,深圳的产业主要面向国际市场。
深圳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是祖国大陆与香港、世界的桥梁和通道,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地区与正在形成的市场经济地区的“转换地”。境外的产业转移深圳或通过深圳转移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便利的条件,深圳的产品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品走向世界市场也有便利条件。目前省内广州、深圳、湛江、汕头等港口,只有深圳港的地理位置最为优越。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快速发展促进了深圳港口运输业的发展,2002深圳港成为全球第6大集装箱枢纽港,今年有望再升一位。深圳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建立快速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深圳航运中心地位的确立准备条件。
3.深圳与内地关系,重点是成为服务内地“窗口”,成为内地走向世界的“桥梁”。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深圳就提出“深圳是全国的深圳”。深圳是在全国各地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深圳要通过现代化和国际化先走一步的条件服务全国。1984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特区是个窗口,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窗口”的作用仍需要发挥。深圳是全国各地办事机构和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深圳对内要起到“窗口”作用,对外要起到“桥梁”作用。“窗口”和“桥梁”是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重要内容和特征。
4.特区内和特区外(宝安、龙岗两区)的关系,重点是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强特区内外一体化,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进程。
由于特区有特殊政策和灵活管理方式,特区内与特区外实际形成了“一市两法”和“一市两制”。目前特区内部分法律不适用于特区外,特区内是城市管理体制,特区外保留农村管理体制。同时由于特区管理线的存在,特区内和特区外的交通规划、土地管理等也存在一些不协调。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仅有特区的国际化远远不够,占深圳土地面积80%以上的宝安、龙岗两区也必须国际化。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当一个城市的周围不发展时,这个城市也很难发展,即使一时发展也没有后劲。
特区内要加快解决农村城市化后的遗留问题,特别是“城中村”问题。特区外要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重点解决农村股份合作经济问题。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模式,要有缓冲时间,但是要整体规划,分步推进,不留“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