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二十年_民主社会主义论文

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二十年_民主社会主义论文

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二十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年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外社会主义研究是改革开放之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最初是从当代国际共运史中扩展出的一个分支,它突破了以往的僵化认识,对世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道路、流派、模式进行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探讨。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对国外社会主义的研究体系已基本形成,学科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入,具有相当理论深度的成果层出不穷,对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起了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我国对国外社会主义作全面研究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的。80年代初,学术界突破了以往的思想束缚,开始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思潮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模式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探讨。关于布哈林等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关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关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道路、关于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关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关于欧洲共产主义道路、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模式、关于市场社会主义流派、关于苏东剧变的历史思考、关于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总结与反思等等都曾是国外社会主义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研究和探讨中,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有独到见解的新观点、新结论。

一、国外社会主义流派研究

1985年,我国出版了第一部关于国外社会主义流派的研究专著,即中国社会科学院蔡声宁等撰写的《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上》。这部20余万字的著作突破了以往的研究禁区,指出“在当代新的社会条件下,‘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具有多方面的含义。”“既有各共产党、工人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进行具体探索和实践的一面,也有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流派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一面。”(蔡声宁等《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上》,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了当代世界上诸多社会主义流派及其主张,开创了国外社会主义研究的新局面。其后,一批国外社会主义研究著作纷纷问世:姜琦、张月明的《东欧三十五年》(1986)、赵明义的《当代国外社会主义问题纲要》(1987)、中央党校的《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987)等等都从不同角度评介了国外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模式,为我国国外社会主义研究的进一步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80年代末期开始,学术界陆续出版了一批国外社会主义研究刊物,如:《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等,这批刊物刊登了大量国外社会主义研究动态、评介与论文,对国外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进行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研究。为国外社会主义研究的深入展开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性思想资料。对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中央编译局主办的一系列“国外社会主义问题研讨会”,研讨会以其内容丰富、材料新颖、论点深刻、信息量大而获得学界的好评。

最近几年,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引人注目。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又成为清一色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主政的国家,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纷纷改名为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信奉民主社会主义,经过在野几年的奋斗之后也陆续上台执政。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目前理论界对其评价仍有争议,但普遍认为:对民主社会主义既不能简单地贬低,也不能任意拔高,必须加以具体分析。作为一个政治派别,它不属于无产阶级的范畴,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它并不从根本上与资本主义对立,它已演变为既不完全放弃工人阶级利益,又力图靠拢中产阶级的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政治派别。它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属于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流派。它放弃了制度社会主义而追求价值社会主义,尽管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和追求没有制度保障是困难重重的,但民主社会主义制度仍不失为一种于劳动人民有利的改良举措。它对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行了揭露和抨击,在发展私有经济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由此带来的工人失业、贫富分化,社会分配不公等消极后果,实行工人参与决策和参与管理等民主制度,这些都对现实社会主义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徐崇温的近作《民主社会主义评析》(1995)一书,对民主社会主义做了客观、系统、全面的分析与探讨,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阐释了苏东剧变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一部研究民主社会主义的力作。

90年代以来西方左翼理论家重新建构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因其与现实社会主义改革关系密切而倍受理论界关注。余文烈在《关于‘市场社会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等论文中对市场社会主义流派进行过比较系统的探讨。

市场社会主义的历史如果以苏东剧变为分界线可以划分为两大时期,二者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与实际内容,对公有制、中央计划与市场作用范围的强调有实质性差异。90年代以前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公有制条件下,试图利用市场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达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90年代之后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主张市场与公有制有机结合,达到既提高生产效率,又实现社会平等的双重目的。进一步细分,市场社会主义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30 年代产生并在此后获得补充的计划模拟市场的“兰格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2)60—70 年代产生的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分权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3)80年代中后期产生的“市场主导”的市场社会主义; (4)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后,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新建构。 这种把市场社会主义划分为“两大时期四个发展阶段”的做法与观点在国际学术界是独树一帜的。

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甚多,有德雷泽、弗勒贝和韦斯科夫等人建构的以工人管理企业为基础的模式;有罗默和巴德汉建构的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理经营企业为基础的模式;还有布洛克、乔舒亚·柯亨和罗杰斯等人建构的强调工人和消费者参与管理,工会、环保和消费者组织对企业进行监督为基础的模式,等等。研究者认为,市场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表现在:1、在解决劳动与资本的分离方面, 多数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主张以合作企业为基础,企业不是私有财产。2、 市场社会主义建构的社会模式以比较平等的方式在全社会分配利润,防止资本过分集中在少数富人手里。3、这些社会模式在技术革新、消除公害、 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都比资本主义私有企业更具优越性。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认为,市场与社会主义并不矛盾。日本经济学家伊藤诚在《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一书中,发挥了马克思的有关提法,认为由交换形成的市场经济和某个社会内部的劳动生产过程无关,是发生在其它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因而具有外来性,所以作为流通形态它可以为不同社会所用。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指出,运用市场手段来执行中央计划,比用中央指令和行政分配的办法更为有效。

市场社会主义是实现“彻底的社会主义”之前纠正资本主义某些弊端的过渡性阶段,决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但其中的一些理论成果无疑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借鉴。

当代国外社会主义表现为复杂多样的形态,为了进一步对各种国外社会主义流派、思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发展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研究》,由具有专门研究的专家撰写了包括市场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后工业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解放神学社会主义、欧洲共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托派第四国际的社会主义和民族独立国家的社会主义在内的众多社会主义流派与思潮,力图以90年代新的视角从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与社会主义振兴这一独特角度去研究和审视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这是我国学术界首次把20世纪最有影响的社会主义流派集中于一书来评析,并在批判的同时积极挖掘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积极成分,拓宽了社会主义思想史和运动史的研究领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思想素材和启示。该专著被安徽出版社列为重点出版项目,于1998年底出版。

二、苏东剧变研究

苏东剧变是20世纪的一声惊雷,震撼了全世界。全世界14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有10个执政的共产党或被取缔、或解散、或改换门庭。苏东的社会转型虽然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但剧变的突发性、无序性和破坏性导致的严重后果却使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忍受了巨大的痛苦。

面对苏东剧变,理论界冷静深入地对其进行具体的剖析。江流的《苏联剧变研究》(1994)、丁维陵的《苏东剧变启示录》(1992)、江流、陈芝骅的《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1994)等著作从现实和历史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探讨了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通过对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对外政策和体制改革等各个方面剧变原因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苏东剧变是在国际上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斗争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与西方敌对势力对它施加的种种渗透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剧变的主要原因是在体制内部。

苏联社会的总危机始于意识形态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苏联解体是意识形态演变的结果。苏共从否定历史到全盘自我否定,使意识形态全线倒戈,其教训是十分深刻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取得过巨大的成就,但苏联领导人长期以来没有以发展的、历史的观点正确对待社会主义,而是墨守陈规,固守已经僵化的模式,对体制中的缺陷和弊端视而不见,一次又一次贻误改革的时机,终于造成了积重难返的局面,葬送了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一种制度,必须经过实践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现实社会主义模式及其体制在战争与革命时代是适应或大体适应社会发展的。但在和平与发展的年代便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根据客观情势,及时进行改革,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苏东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学界认为,苏东剧变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苏东剧变客观上促使人们对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反思,成为探索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机遇。最近两年,苏东剧变造成的动荡已逐步趋于稳定,原苏东国家的共产党人以及左翼力量重新振作起来,反思过去,思考未来,积极寻求理论上的创新,并在群众中获得愈来愈广泛的支持,为重掌政权进行各种努力。1995年,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在议会选举中成为杜马第一大党,令人振奋。从俄共新党章可以看出,俄国共产党仍强调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正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俄国特点的、重新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但对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却没有停止,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家和实践家正在重新审视和思考社会主义理论,力求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各种社会主义热点问题正在产生新的探讨热潮。

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反思与瞻望

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是本世纪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伟大事件。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辉煌到挫折的重大变化。理论界为总结社会主义在20世纪诞生和发展的经验,反思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的兴衰与成败,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做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国际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被列为国家“八五”重点课题。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面世:江流、徐崇温的《20—21世纪:社会主义的回顾与瞻望》(1995)、李兴耕等编著的《走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1996)、赵明义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1997)、杨双的《生死攸关的选择——21世纪的社会主义》(1998)等著作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行了总结、反思与瞻望,对我国制定改革开放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总结和反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重新认识了当代资本主义及其与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战后,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深刻的变化。资产阶级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进行的自我变革和自我调整使当代资本主义仍有活力并继续向前发展,而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完善状态。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取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多次反复,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目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除了存在根本区别、相互对立和斗争外,还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方面。社会主义必须吸收、借鉴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和有益经验。通过总结国外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经济作为中心任务。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有生命力,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列宁在苏维埃建立之初指出的“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列宁全集》第2版,第37卷,第18 页)这一思想对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都是适用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完善自己,坚持改革开放,并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使社会主义发挥其优越性。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通过反思与总结, 我们明确了政治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在落后的国家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更加重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资本主义实现民主的具体原则,形式和程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展开,建设民主政治体制。

未来社会主义发展前景问题,正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学者们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世界社会主义自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两次飞跃,现在正处在第三个飞跃阶段,即从初级的社会主义过渡到高水平的社会主义阶段。苏东剧变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结束,也是第三次飞跃的起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处在这样一个新时期:总结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在社会主义理论上有所突破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力量重新积聚、改组和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流派纷繁和争鸣的新时期。

未来的社会主义将走向模式的多元化,将在各个方面突破传统的僵化模式,更加紧密地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科学技术相结合,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未来的社会主义将体现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将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未来社会主义将具有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具有自主性与开放性,将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有价值的文明成果。未来的社会主义将以全社会的需要作为价值取向,因此,她是人类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所必须选择的价值理想。随着人类向后工业社会的迈进,社会主义必然走向一个新的高潮。专家学者们预测:21世纪社会主义将可能再度复兴。

标签:;  ;  ;  ;  ;  ;  ;  

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二十年_民主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