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院文化的发展模式论文_方斌

浅谈医院文化的发展模式论文_方斌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东院(南京市第三医院)江苏南京 210003

摘要:医院文化不能等同于企业文化,医院文化是建筑在医学科学基础之上的文化阐释,而企业文化是建筑在经济科学基础之上的文化阐释。提出三种医院文化的发展模式,即适应型医院文化、拓展型医院文化、渗透型医院文化

关键词:医院文化;人文属性;发展模式;战略重点

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事实上也体现了新的财富观与价值观。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有特有的人性、特有的灵性,更有人性与灵性交融而升华成的精神境界。人性的开发,主要靠精神文化教育;灵性的开发,既要靠科学教育,也要靠精神文化教育。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主要是研究、认识与掌握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是求真,是“立世之基”;一切违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认识与活动,必然失败。然而,科学本身不能保证科技发展的方向正确。能造福于人,而引导这一发展方向的是人的精神文化。人的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的,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与终极关怀,是求善,是“为人之本”;一切危害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活动,必须制止。然而,人的文化本身也不能保证其发展的基础正确,能造福于人,保证这一基础正确的是科学文化。此即,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为人文奠基;科学与人文的主要关系即如此。因此,对文化的研究也要本着求真、求善的宗旨,为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思路。

一、医院文化不能等同于企业文化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应首先认识到所谓医院文化是建筑在医学科学基础之上的文化阐释。而企业文化是建筑在经济科学基础之上的文化阐释。医院文化不能等同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带有明确的经济属性,所以企业文化重点要研究需求与供给、效率与效益等及其与人的关系问题;而医院文化带有明显的人文属性,侧重于研究保护和拯救人的生命、避免和减少对人的伤害等及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二者决不能混为一谈。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的决策者。如今,民众对医改和医疗行风问题颇有微词。每当某些管理者对一所医院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津津乐道时,无论是医患双方都会感到不寒而栗!如果让广大民众感到看病是无法承受的负担,医疗工作者是唯利是图的人,那么医院的一流技术、良好福利及高雅氛围究竟代表着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医院文化的根本属性,不能把医院文化当作工商企业文化来加以研究,否则这种打上文化标签的东西只是图有其表。

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文化历史渊源、社会经济基础和现实存续条件。医院文化又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而独立存在。医院在长期医疗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就是医院文化,其根本属性是人文性和社会性。如中国医德文化的优良传统主要包括: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事业准则;清正廉明,不图钱财的道德品质;谨慎认真,不畏艰辛的医疗态度;不畏权势,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博采众长,刻苦钻研的优良学风;端庄宽和,平易近人的行医风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我国人口多、病多,同时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基本国情,倘若简单地套用企业改革的经验和做法,按照市场化、产业化、商业化的模式去盲目发展医疗事业,就会出偏差,使广大人民群众无法享受改革成果。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市场经济也不例外,它在发挥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追逐利益的天然属性。医疗服务有其特殊性,主要是医院和病人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医生在医患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病人对病情和医疗技术难以理解,所以导致医疗服务不能象商品一样自由买卖,医疗管理和服务机构在这种对称中占尽优势。而从根本上讲,医疗需求属于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是基本的人权之一。因此,无论医疗如何改革,都不能背离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能背离医疗服务的宗旨和医学发展的规律。

二、医院文化的几种发展模式

对医疗资源需求的不断提高是人类的共性,所以医疗资源始终是有限的,尤其是我国处于发展中阶段,初级卫生保健十分薄弱。要实现“人人拥有健康保健”的目标还很遥远。而尊重人的生命和追求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支柱,因而,我们在进行医院文化战略设计时应当予以考虑。以下提出三种医院文化的发展模式,权作抛砖引玉。

A、适应型医院文化。该文化管理体系是构筑医院生存基础的管理文化,适用医院的初始发展阶段和广大的中小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农村医疗点等。首先要分清服务的半径和人群,其次要弄清服务对象的需要和承受能力,因地制宜地提供相关服务,做到既能热情服务,又要控制成本。用相对少的政府补贴,为尽可能多的人群服务,打牢医疗机构的群众基础,打开医疗机构的生存空间。在国家经济发展,财力提高的基础上,为群众构筑初级卫生保健网络。这些医疗机构的文化战略重点在于培养学习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样的医疗体系需要大量的全科医生和通科人才,而现状恰恰是这些医疗单位人员年龄老化、知识老化,设备陈旧,福利待遇差,人才严重流失,甚至难以为继。一方面,国家应加大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这类医疗机构也应从以往开办赚钱专科门诊的思路中逐步转变过来,要依托技术力量强的大医院,进行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将人员的学习与培训放在生存与发展的长远高度,最终实现“小病社区(乡村)治”的初级卫生保健目标。

B、拓展型医院文化。该文化管理体系是构造医院发展的平台,拓展要素管理的文化,适用于有一定教、学、研能力,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各类医院。这类医院大多在城镇,以城市医院为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在城郊结合部和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的乡村,必将会大量出现这类医院。这类医院的文化战略重点在于培养创造力,用科技引领需求,这里的医疗不仅是要保障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同时也要用高科技、新技术手段来满足人们减轻医疗痛苦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目前,许多大城市中的大医院已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这也是医疗改革的结果。在要素管理上的创新,使得这类医院有着一个个创新的医疗技术团队,通过学习、实践与合作,攻克了一个个医学领域的难题,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拓展型医院文化的关键在于,不断运用新的科技,创造新的需求,带给人们新的感觉和体验,从而实现医疗的新价值。

C、渗透型医院文化。该文化管理体系旨在架构人们的精神空间,从而实现精神管理的文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许多医务工作者对医学科学进行了多领域、全方位的研究与反思,利用系统理论,结合传统中医学的研究,辅以高科技手段,使预防与诊治成为了一个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这其中需要全面认识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以便于构建相互认同、坦诚交流、开放发展的防治系统。这样医院的文化战略重点在于培养影响力,而一个自由、开放、友好的医院文化是实现精神管理的前提条件,在这方面一些大医院作了有益的尝试,如:舒心病房、临终关怀等。这样渗透着人文关怀的医院,使人精神愉悦,必将成为医院文化发展的大方向。

论文作者:方斌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9

标签:;  ;  ;  ;  ;  ;  ;  ;  

浅谈医院文化的发展模式论文_方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