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杠杆与农业经济战略性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经济论文,杠杆论文,战略性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3-4625(2000)11-0015-03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识码:B
一、金融业应在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更高境界上重新定位,应从中华民族21世纪全面复兴的角度设定对此应有的责任感和道义感
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长足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也取得明显成效。1999年在第四届全国农业博览会上,河南省有23个产品获得金牌,比1997年的3个增加了6.7倍。在种植业结构中,粮经比例由1990年的78.4:21.6调整到去年的71.3:28.7。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农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74%,下降到1999年的64.6%,畜牧业、水产业所占比重分别由20.9%和0.8%,提高到32.8%和0.9%。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产品加工、服务、运输等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由1990年的603.8万人增加到去年的1127万人。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虽然已有较大变化,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产业结构上,1998年第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分别为24.6%、46.2%、29.2%,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比例高6.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低2.5个和3.7个百分点;在人口结构上,农村人口占81.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少12.4个百分点;在就业结构上,农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高达60.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3个百分点;在农、林、牧、渔比值中,分别为63.6%、2.8%、32.8%和0.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农业高5.5个百分点,林业和渔业分别低0.7和9个百分点;在种植业结构中,粮食作物比重依然偏大,高郊经济作物面积较小;在产品结构上,国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为1:0.5,全国为1:0.7,比发达国家的1:3.5相差甚远;在品质结构上,大路货多,优质农产品相对不足。一方面,我们的农产品大量积压,卖不出去,而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则需要大量进口。
由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导致农产品卖难加剧,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幅下降,农村消费需求不足。据典型调查,1996-1999年,河南省粮食价格每公斤由1.56元下降至1.05元,棉花价格由13.57元下降至8.23元,猪肉价格由9.39元降至7.21元,鸡蛋价格由5.91元降至4.11元,分别下降了32.7%、39.4%、23.3%和31.4%;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1996年为13.8%,去年已回落到6.4%。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1992年城镇居民年收入比农民人均多1020元,到1998年已拉大到2355元。同时城乡居民人均消费金额的差距也由1996年的1320元扩大到1998年的2637元,农村近3个人的消费只相当于城镇一个人。由于河南省农民占的比例过大,农民的消费需求不足,导致整个市场消费需求不足,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1999年全省财政收入仅220亿元,对于一个有9600多万人的大省来说,是相当贫穷的。
更加严重的是,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农业要进一步与世界市场接轨,国内农产品市场要进一步成为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一部分,竞争将更加激烈。农业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兴起,对河南农业将形成极大的挑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科技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信息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模式。河南农业生产中科技贡献率仅为27-35%,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70-80%,科技成果转化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普通农民不仅素质低,文盲半文盲多,而且绝大部分是一家一户进入市场,根本不可能站在市场制高点上。照此下去,我们与国外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原有的落后和贫穷程度会以几何倍数增加。如不及早从战略高度动手解决,其最终结果将不仅是一个农村和农业问题,而将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会是一个民族性的灾难问题。
河南省在全国的位置和形象,与我国在世界上的排名和形象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河南省现状可以看出,中央决定大力推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确实是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调整,它不仅考虑了解决目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问题,而且考虑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既考虑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自身发展,也考虑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邓小平同志指出:“银行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推进这一战略性调整过程中,金融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金融业的积极参与和强力支撑,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和舞台,等待有胆识的金融家去谱写新篇章
按照中央的要求,这次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整个国民经济调整和世界范围的农业科技革命。金融部门在以下诸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一)着力扶持与农业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促进发展的综合功能,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也是金融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河南省这些年已有了许多成功经验。以河南莲花集团为例。该集团原是一个位于我国黄泛区项城县农村、以玉米为原料生产味精的小企业。在金融部门支持下,建厂16年来,以本地农业资源为依托、技术创新为先导,开发产品、治理环境,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大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通过粮食加工积累起40多亿元的资产,形成了20万吨的味精生产能力,得到近30亿元的销售收入,使当地和其他地区数百万吨玉米得到加工增值,吸收和带动3万多农业劳动力在第二、三产业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上缴中央和地方政府税利仅1998年就达2.6亿元,在各项城市财政收入中占72%的比重,促进了农村城市化进程,给落后的豫东地区引入了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同时,省内各家银行也都与之建立了相互信任和相互依存的良好银企关系。因此,今后金融部门应加大支持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力度。不论是新办企业还是老企业改造,谁有前景支持谁。要在继续支持市场型、中介组织型等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的同时,重点支持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创造名牌占领市场,从而培育出优质金融客户。
(二)大力支持发展主导产业。河南的实践证明,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会使我国经济迸发出巨大活力。活跃的经济必然给金融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以河南省信阳市(原信阳地区)为例。该市原是一个半数以上县是革命老区和全国贫困县的农业区,近年来经过结构调整,部分县市已初步显现出一派喜人的发展活力。该市所属潢川县在华英、亚美、开元、黄湖、巨元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已形成鸭、鳖、花、猪、鱼、菜六大支柱产业,1999年实现产值12.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2%。华英集团创立了华英管理模式,并通过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认证,凭借集团的实力,对基地养殖户实行“五保一扶”(保证提供鸭苗,保证饲料供应,保证技术服务,保证收回成鸭,保证养殖户有较好收益;扶持垫底资金),最大限度地化解了农民的技术风险、养殖风险和投资风险,带动发展饲养樱桃谷鸭1600万只,肉鸡200万只,形成了“以鸭为主体,以熟食和鸡为两翼,以生物制药为新增长点,以羽绒加工为附加值”的多业全面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1999年实现销售产值5.4亿元,利税2800万元,以合同的形式带动规模养殖户8500户,户均年增收达5000元以上,联结带动3万多农户发展养殖业,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该市某区茶、林、菌、果四大支柱产业,在五云、华栗、五阳、森华四大龙头企业带动下,形成了固定销售网络,年产值达到8亿元,占该区农业总产值的65%以上。该区政府把优质毛尖主产区的五个行政村划归五云茶时集团管理,在国内首创了“公司+专业村+农户”模式,发展生产基地7000亩,带动基地3000多农户依靠种茶年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通过大力发展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完善共同利益机制,把农业由平面开发纳入多层次主体开发,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培育一个基地、发展一批加工业、建设一批市场、形成一个产业链条、出口一个系列产品、富裕一方群众的良性循环系统,有效地吸收转化了本地农产品,提高了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与此同时,当地金融业也得到了健康发展。例如潢川县1996年居民储蓄存款当年新增8406万元,在河南省各县市排名104位,银行没有信贷实力,贷款出去也收不回来,大部分成为死账。近几年由于当地经济活跃和群众致富,全县每年新增居民存款6-7亿元,仅2000年上半年又增加了近4亿元,排名跃居全省前20名,当地金融资产质量也有明显提高,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大力支持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从调查情况来看,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农业的基础设施总体上还很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很多地方还靠天吃饭。农村有效需求不足,除了收入的制约外,还有消费环境方面的制约。因此,能否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尽快解决农村公共设施建设问题,也是事关这次调整成败的关键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资金问题,如果单靠每年自然增长的地方财力,显然力不从心,而金融却可以发挥巨大的杠杆作用,在短时间内较好地解决问题,并且信贷资产安全能够得到保障。如国家开发银行近几年对河南省贷款的公路项目39.01亿元,电力电网项目90.42亿元,城建3.8亿元,水利25.23亿元,邮电21.4亿元,既解决了河南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问题,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上述各项贷款全部都是优质贷款。事实证明,国家实施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客观上为金融部门提供了难得的商机。各金融单位应抓住时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大投入力度,以农村的道路、电网、饮水、通信、广播、电视和农产品市场设施为重点,大力支持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居住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大力支持加快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须跨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目前农村和农业诸多问题的关键。河南省改革开放20年来,依靠县改市、乡改镇等行政手段,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但城市化水平总体上严重滞后。最近,河南省已将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省委省政府已作出决定,要以省会为核心,形成环郑州的中原城市群,铸造能够带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中原经济“航空母舰”。并确定了全省115个重点发展的小城镇,推出了户籍土地、财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据专家论证,小城镇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农村各种资源合理配置、调整和聚集的过程,是解决农民收入过低的根本出路;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是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持久动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新世纪将是一个“城市时代”,城市无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将使金融业对支持加快城市化进程充满信心和吸引力。银行可以对小城镇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第三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等多方面予以信贷支持,前景是十分看好的。
三、建立与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适应的新的金融理念
(一)摒弃传统的金融风险区划定理念。金融风险区划定是现代金融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既可以提醒金融工作者注意某个地区的资产质量并谨慎操作,又可以刺激风险区内的企业家和政府官员注意维持本地声誉,努力挽回不良影响,改善投资环境。但是,由于金融是经济的综合反映,经济活跃和发达的地区金融资产质量相对较好,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传统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资产质量相对较差,而传统的金融风险区划分主要是根据资产质量高低划分的,很多农业地区被划为风险区并受到歧视。这种划分方法和择优支持的金融思想虽无大错,但却没有考虑到在实施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背景下,现代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将大放异彩,自然资源和一般劳动力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品牌、商标、专利、市场网络、信息、创新环境等后天获得性资源与创新人才的作用与日俱增,经济欠发达地区完全有可能后队变前队。但是,在农业地区尚未完全转变之前,如果长期遭遇歧视性金融待遇,其后队变前队的发展进程将会受到严重打击。因此,应取消传统的金融风险区划定办法,在把握信贷投向时重点看现在、看将来、看发展趋势,与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呼应起来。
(二)完善现有金融扶贫办法。使用银行贷款形式扶贫是国家近年来对农村农业实行扶持政策的有效手段。许多贷款都是直接面向成千上万农户,采用孟加拉模式,每户三千五千,撒芝麻盐式的发放办法,解决了很多贫困户的实际困难。但是,这种办法有几个明显缺陷。一是扶贫不致富,许多农户拿到贷款并没有致富门路,贷款只能作日常消费之用。二是管理困难,回收更难,形不成良性循环。三是回收困难往往被豁免,容易对基层群众形成误导,产生贷款可以不还的不正确观念。在新的形势下,如果继续需要扶贫贷款的话,应作适当完善。可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当地产业化进程,先将贷款放给当地的龙头企业或有资产保障的先进个体户,由他们按照市场法则,通过合同契约、资产参与、制度规范等多种形式,形成经济纽带,使龙头企业和致富带头人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从而做到国家扶贫、农民致富,使扶贫贷款形成良性循环。
(三)强化全民的金融意识。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知识化的新形势下,金融的杠杆作用日趋明显,但是在欠发达的农业地区,金融意识不强是一个突出问题。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小农意识,有了钱不会用,只会存到银行吃利息。没有资金不敢贷款,更不会使用各种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影响了发展速度。二是等靠意识,认为国家银行的钱不借白不借,借了也白借。无钱还赖账,有钱还也赖账。这两种倾向都对今后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着很大影响。因此,引导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金融意识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任务。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懂金融,会正确使用各种基本的金融工具,不仅对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重要意义,对整个中华民族素质提高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崛起,也是意义深远的。
[收稿日期]2000-09-12
标签:农业论文; 农民论文; 金融杠杆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经济杠杆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三农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农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