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规模与学生学习状态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市普通高中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京市论文,为例论文,学生学习论文,普通高中论文,状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15)10~0041~05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教育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学校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与规模经济理论对企业规模的界定类似,学校作为组织也存在着规模经济的问题。麦肯兹(McKenzie)证明,学校的办学成本与学校规模间存在着U形关系,即伴随着学校规模的增大,生均经费会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这意味着,过大或过小的学校规模都不利于节省办学经费。[1]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者对学校规模的关注超出了对单一经济效率维度的考察,开始全面讨论学校规模与教学效果、学生行为、校园氛围、教育公平等方面的关系,并得到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结论。[2]总体而言,国外的这些研究,尤其是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大多数支持“小的就是好的”观点。这为其后的学校组织变革与教育制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在研究方法方面,此类研究大多着眼于现实需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与科学品质。 就国内的研究而言,近些年来,随着超大规模学校的不断涌现,学校规模问题引起了研究者们更多的关注。相关研究大多对学校规模的快速扩张表达了担忧,并对因此而引起的问题及相应的治理措施进行了讨论。[3]此类研究对于人们全面、深入地认识学校规模问题,改进超大规模学校的管理均具有积极意义。但就研究的整体状况而言,目前的研究主要是从学理及政策方面对学校规模问题进行探讨,规范、系统的实证研究仍较缺乏,有限的定量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对学校规模经济和适度规模的讨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亟待拓展。 20世纪末,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我国高中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巨无霸型的高中纷纷涌现。尽管大量的研究认为,学校规模过大并不利于办学效率与办学质量的提高,但对于多大规模的学校是合理的,目前仍然缺少严谨的科学研究作为依据。我们认为,学校作为以教育为主要职能的组织,在确定最优规模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节省生均经费等经济因素,更为重要的,还要考察学校规模对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学生学习状态是衡量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氛围,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是教育教学行为的主要目标之一。与此同时,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以学生学习的整体过程为考察对象,揭示学校规模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哪些方面,又是如何影响的?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学校适度规模该有多大?这些是教育管理实践者和教育管理研究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本文将首先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学习状态的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定量描述学生的学习状态,然后以学校规模为解释变量,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其各组成部分为被解释变量,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预期,学校规模与学生学习状态之间存在着倒U形关系,抛物线最大值所对应的学校规模,即是从优化学生学习状态的角度所得到的最优办学规模。这样的分析在对当前国内研究进行深化与拓展的同时,也将为科学确定合理的办学规模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二、学生学习状态的综合测度 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综合测度,首先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指标总体设计,构造综合评价层次结构,对指标进行分类并筛选出相应次级指标,最后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在对次级指标赋权的基础上合成总指标。[4]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两个关键性问题。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习状态指标体系,就必须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概念进行深入剖析。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状态是学习者自主获得、筛选、处理和使用知识的大脑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包括信息的收集和输入,同时也包括学习成果的呈现与展示。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在国内的关于学习状态的研究中,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学习状态也作出了诸多的界定。从狭义而言,人们认为学习状态是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及其特征;从广义而言,学习状态是一切与学习直接相关的各种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5]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本研究需要,我们认为学习状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学生个性与环境相互作用,受个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及其结果。 基于此,笔者将学生学习状态细分为四个可测量维度。一是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态度的结构理论把态度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成分。鉴于此理论,我们将学生学习态度细分为学习目的及意义的认识、学习成绩的认识、学习主动性表现、学习计划性表现及学习中的情感体验。[6]二是学生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学习状态方式,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7]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及计算的便捷性,我们将学习习惯细分为课前预习、上课记笔记、课后复习。三是学生学习氛围,是学校组织成员特别是教师、学生这两个人群所营造的在较长时间内具有稳定性、能够主观感受到的状态。[8]学习氛围是否浓厚取决于学生的主观感受,因而重点考察学生对所在学校师生关系、学生和学生间同伴关系的主观感受及学生对课外活动的满意度。四是学生学习效果,学习效果是学生学习的表现结果。以往很多关于学习效果的研究中,“学习效果”被狭隘的“学习成绩”代替,把学生成绩的排名视为学生学习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我们认为,学生学业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标准,但并非唯一的标准。本研究将学生学习效果细分为学生学习成绩、学生学习效能感、学生的归属感三个方面。 按照以上思路,我们建立了学生学习状态指标体系(见表1)学校规模与学生学习状况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市高中为例_回归方程论文
学校规模与学生学习状况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市高中为例_回归方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