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佛教财富观对现代经济学的超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佛教论文,星云论文,经济学论文,大师论文,财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15)03-0037-07 一 佛教的财富观与经济思想 (一)富兰克林的“生钱秘诀” “佛教经济学”是正统的经济学家所不承认的。人们习惯于西方语境下的各种经济学理论,压根就不会想到佛教还有什么经济学。按照学科的标准,一门学问,要严格地称之为“学”,那一定得有理论上的系统性、规范性、自洽性,而且还得使用大量成套的专业术语。如18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他的《国富论》中,从“经济人”和“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角度,论证了财富、劳动、分工、税收、商品、资本、利润、殖民、重农主义、重商主义等经济关系,为资本的市场运行建构了一座理论的大厦,斯密也因此被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现在大学开的经济类的专业课程,无论是国际贸易、金融学,还是保险学、财政学、发展经济学等,每一门课程都很“专业”,都有严格的“学术规范”,非花上几年的功夫是难得入门的。 其实,经济学也就是关于财富的理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本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所谓资本的增值,说白了就是“赚钱”,要是经济学不能增加财富,不能让人赚钱,谁还拿它当回事呢?因此,我们不妨将经济学简化为“一门赚钱的学问”。美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在《给一个年轻商人的忠告》中,曾列举过数条经典的关于“赚钱”的格言,如“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钱可生钱”、“善付钱者是别人钱袋的主人”等,这些“生钱的秘诀”被美国人奉为生活的圭臬。换言之,你若想发财,切记勤奋、诚信、节俭就是“第一美德”。尽管我们不能将富兰克林这一套“赚钱格言”当成一种经济学理论,但由于他的这些格言代表的正是美国人的生活信条,代表着“美国精神”,因而还是可以将富兰克林当成美国“经济伦理”的鼻祖。问题在于,如果富兰克林不是美国历史上家喻户晓、影响巨大的名人,你会觉得他的这些“赚钱秘诀”有什么新意吗?他的这些格言中国人不同样也说过吗? (二)韦伯的偏见 一百年以后,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从中得到启发,他将富兰克林提倡的勤俭、节俭、诚实等基督清教的价值观解读成“新教伦理的世俗化”,认为它的实质不仅是一种“从商的精明”,更是一种“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将基督教的苦修、禁欲、虔诚等信仰因素说成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勤俭、节制、诚实等世俗价值的源头。但是,苦修、禁欲、虔诚等信仰因素并非西方宗教的专利,在东方的宗教中同样存在,而勤俭、节制、诚实等世俗价值在中国的儒家中同样被奉为信条,为什么东方就不能开出“资本主义精神”?韦伯就断定,佛教是一种首尾一贯的“遁世的宗教”,佛教僧侣尽管也会经营产业,但“一切皆空”、“灭贪破执”的基本教义决定了佛教徒不可能像俗人那样拥有物质财富,僧人们除了必要的供养之外,财富自身及其积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就等于宣判佛教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缺乏任何“合法性”。 韦伯是一个西方中心论者,他对东方抱有偏见是难免的。问题在于,难道中国人、东方人自古以来就认为赚钱是可耻的事情,或根本就未曾考虑过赚钱的规则?否也。但我们总得找出反驳他的理由。谁都知道,只要涉及到财富、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经济伦理”,就会有“赚钱的学问”,难道佛教徒全靠喝西北风过日子吗?然而,人们看到的却是不事生产、清修苦行、开口就是“贫僧”的出家人,压根就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佛商”二字。 (三)黄金未必是毒蛇 佛经中确实讲过“黄金是毒蛇”的话,但这并不代表佛教对于经济的基本看法。因为一般人很容易混淆佛教有小乘与大乘的差别,还有出家与在家的不同。 佛教创立的时候,释迦牟尼从个人修行和僧团的纪律出发,规定出家人不允许拥有财产。不仅不能拥有财产,而且要过非常清苦的生活。早期的经典明确记载,出家比丘应当剃发、持钵,家家乞食,卑下活命。佛陀入灭后约100年,当时毘舍离城的跋耆族比丘们违背戒律,开始劝募并接受信众的金钱供养,后经僧众代表会议讨论,确认“十事非法”,其中就包括比丘不能持有钱财。原始佛教一些经典认为金钱是不洁净的东西,甚至如毒药、毒蛇,应当远离,出家的信徒不能接受金钱供养,不能储存、使用金钱,甚至不用手触摸金钱,一切的买卖、贸易、营利等商业活动都是不允许的。 但是,“金钱非法”的戒律也仅仅适用于出家众,对于在家世俗的信众,却另当别论。后秦佛陀耶舍所译的《善生经》被认为出自《阿含经》,符合原始佛教的精神,经中提到,在家的居士可以将财产分作四份,一者用于家庭生活,二者用于营业的资本,三者储存在家以防意外,四者用于放款生息。这部经典对于理解原始佛教的财富观念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说,佛教对于金钱财富的观念不能仅仅从出家的角度去看待。 佛教发展到大乘的阶段,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对世间生活的充分肯定。大乘佛教出于慈悲济世的需要,尽可能地将出世与入世的生活融会贯通,认为二者是“不一亦不异”的关系。《法华经》就认为“诸法无非佛法”,“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①《维摩诘经》将富甲一方的维摩诘居士描绘成神通广大的开悟者,僮仆成群、资财无量而又乐于布施周济。在《药师经》、《阿弥陀经》等净土诸经中,描述身心安乐、家用丰足的东方琉璃世界,遍布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与娑婆世间构成极大反差,为“极乐国土”。由于大乘佛教是以菩萨为理想人格的,菩萨的随缘、方便决定了佛教对财富、对世间事业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决定了大乘佛教的人间品格。 大乘佛教另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圣财”观念的提出。普通所说的财富,包括土地、房产、珠宝、车马、牛羊之类,若从交易的角度,都可以换算成金钱。但是,佛教提出“七圣财”以后,普通的财富观念被大大的拓展了。七圣财也叫“七法财”、“七德财”,分别是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文殊师利所问经》说:“七圣财声者,一信、二惭、三愧、四施、五戒、六闻、七慧,此谓七圣财声。”②《大般涅槃经》亦云:“有七圣财,所谓信、戒、惭、愧、多闻、智慧、舍离,故名圣人。”③说的意思差不多。无论是“圣财”、“法财”,还是“德财”,既是某种比喻,也体现了佛教神圣的经济伦理观念,在佛教中指的是“成佛的资粮”,这个思想对于大乘佛教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佛教财富观最为殊胜的地方。 对于佛教的财富观念,还可以从另一些角度去发掘。比如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中的“舍”,一般可理解为放弃、放下,不执着于金钱财富等,而《维摩经》的解释是“所作福佑,无所希望”④,这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富本身。又如“六度”中以“布施”为第一波罗蜜,既包括“财布施”,也包括“法布施”,还有“无畏布施”,而且认为“法布施”的功德要大于“财布施”。《金刚经》上说,若能对人广说“四句偈”等,其功德要大于以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另外,佛教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无不提倡去除贪念,救济贫苦,广度一切有情众生。 佛教这样的财富观念,显然与其他宗教差别甚大,若无深入的了解,很容易造成误解。韦伯就明显将佛教的大乘与小乘、在家与出家混为一谈。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包括某些佛教徒本身也未必明白其中的真相,他们怀疑佛教能否融入现代生活,甚至抱怨佛教“始终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去生财,如何让我们增加财富”。 二 星云大师的佛教财富观对经济学的超越 中国佛教尽管以大乘为旗帜,禅宗的六祖慧能就明确提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人间佛教传统,但从古到今,似乎还找不出几位祖师大德公开谈论所谓的“经济问题”,确实有些讳莫如深。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有过明确的思考,并在实践上大力推行的,星云大师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代表。 星云大师在几十年的修行实践和弘法事业中,对于经济问题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星云大师一生办过的学校、医院、报刊、杂志、电视台、陈列馆以及歌咏、讲经、培训等多得难以统计,而无论哪一样都需要一个东西,那就是“钱”。在《贫僧有话要说·三说——我究竟用了多少“钱”?》一文中,星云大师提到,他这一生“不好财富,却在名义上有很多财富上的关系”,在佛光山的文化、教育、慈善、共修四大事业中,单是一个佛光大学就花掉60多亿新台币,南华大学40多亿,西来大学20多亿,而整个的教育事业,几十年来,总共花费230亿元以上。至于其他的公布诸多用钱,星云大师自己也只能估算为“百千亿以上”。以《人间卫视》为例: 十五年来的《人间卫星电视台》,那更是一个无底深坑了。因为这是一个公益电视台,完全不收广告费。最初,光是付给二十六个国家系统业者上卫星的费用,每个月就要数千万元;还要做节目,每天二十四小时播出,从来没有过一分钟的空档,每个月花费亿元以上。后来,实在是经营不起,只有慢慢节省预算,将一百多名员工裁减到七十多名。十五年来,好在有几位卫视的护法,如赖维正、李美秀、罗李阿昭、陈郑秀子、薛政芳等人补贴,也应该花费三十亿以上的台币,目前就由觉念法师承担负责了。⑤ “佛光山真有钱!”很多人都这么说。这到底是出于“讥讽”,还是出于“羡慕”,抑或是“赞叹”?那就因人而异了。俗语云:“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了《人间卫视》这个佛教电视台的运作艰辛,也许让人顿生敬意。其实,谁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一个无须证明的“硬道理”。星云大师的佛光山事业能够立足台湾,辐射全球,成为当代人间佛教的标杆,若无高超的经营智慧和经济头脑,那是无从谈起的。 事实上,星云大师在不同的场合多次直言不讳地谈过“经济问题”。2002年4月,国际佛光会在日本东京召开第九次世界会员大会,星云大师发表《发心与发展》的主题演讲,强调要开发人类内在的“真如财富”。2003年8月,星云大师在台北金光明寺召开座谈会,对中华佛光协会的干部、会员500多人专谈佛教的“经济伦理”。最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北京线装书局出版了《福报——星云大师的财富课》,这本书应该是迄今为止星云大师最集中、系统地谈论佛教经济问题的专著,集中体现了星云大师的佛教财富观。 (一)“财富不仅仅是金钱” 现在流行的各种“经济学”理论,对于精神层面的财富几乎是不加考虑的,因为它很难量化。何况普通大众都很现实,说要“搞活经济”,也就是要“多弄点钱”。很多国家和政府都很看重GDP,就是这个道理。幸运的是,人们越来越明白,“唯GDP论”是有问题的。问题的根子就出在对“经济”的片面理解上。 1.“人心”是经济之源 众所周知,人生在世,少不了油盐柴米、衣食住行,这一切都得与“经济”二字挂钩。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会、国家,无不都在经济的支撑下运转。《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它揭示了人类的伦理道德离不开基本的经济条件。司马迁写《史记·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做生意发大财的人物事迹,还留下一句千古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它揭示了人类“趋利”行为的正当性。星云大师同样肯定“钱的重要”,但是,他又认为,经济并非人类孤立的活动,必须从“经世济民”的高度来看待。 星云大师认为,现代人都在“向钱看”,但是,“向钱看”不等于事实上的富有,因为经济与政治、教育、道德、人心等诸多因素捆绑在一起。政治的清明、制度的健全、官员的勤政廉洁、民众的讲信修睦、勤劳节俭等,构成国家经济发展的雄厚基础。而这一切的核心,却是“人”的问题。儒家主张“正其义不谋其利”,那不是不要利,而是要全社会的“公利”,全民的公利也就是“义”。正如孟子对梁惠王所说,如果整个社会都“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所以,星云大师将“人心不善,自私自利”,看成是“世界就永无宁日”的根源。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经济资源还是“人才”,只有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特别是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才能创造源源不断的财富。⑥ 但是,发展经济,创造财富,这还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观念,也就是“向钱看”的观念。如果佛教也停留在这样的层面,那就与俗无异,不能体现佛教的殊胜。 2.“另类财富”的价值 什么是财富?有物质财富,有精神财富,一般人也就到此为止,不再深究。但是,星云大师对两者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非常系统的“佛教财富观”。他说: 说到财富,有“狭义的财富”,诸如金钱、房屋、土地、股票等;有“广义的财富”,例如健康、智慧、人缘、信用、道德等。除此以外,还有“有价的财富”,譬如声望、名誉、成就、历史;也有“无价的财富”,比如人格、良知、真心、本性等。乃至有形的财富、无形的财富;现世的财富、来世的财富;个人的财富、大众的财富;物质的财富、精神的财富;一时的财富、永远的财富等。所有的财富,要能与福慧建立关系,福慧是人生最究竟圆满的财富。佛陀是福慧具足的两足尊。福慧事业不能发展,人生就不能圆满。所以我们呼吁大家,为了要福慧具足,要发展圣者的财富。 所谓圣者的财富,例如般若禅定的财富、法喜禅悦的财富、惭愧感恩的财富、慈悲智慧的财富;也就是净财、善财、法财。《诸法集要经》说:“珍宝有散坏,法财用无极;唯所修善法,百千生相逐。”真正的财富,不一定要看银行里的存款,也不一定是指土地、房屋、黄金、股票,这些都是五家所共有,个人无法独得;人生唯有发展信仰、满足、欢喜、惭愧、人缘、平安、健康、智慧等,才是真正的拥有世间的福慧圣财。这些财富不但现世受用,来世还可以受用;不但一时受用,还可以终身受用;不但一人受用,还可以大众受用。 因此,人不要只看重个人的财富,也要创造、发展共有的财富。甚至,你固然可以拥有私有的财富,但你更要懂得享受共有的财富,例如阳光、空气、净水等。你懂得的话,宇宙山河、公园道路,都是我们能享有的财富,我们还会贫穷吗?⑦ 在星云大师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财富”,金钱、房屋、土地、股票不过是财富中的一种,而且只能算得上是“狭义的财富”、“有形的财富”。那些广义的、无形的财富,诸如健康、智慧、人缘、信用、道德、声望、名誉、成就、历史、人格、良知、真心、本性、信仰,等等,却是更大的财富、无价的财富,但是,世界上又有多少人看清了这些“另类财富”的价值呢? 特蕾莎修女曾说过,她的一生以贫穷为荣耀。她一辈子没有钱,但是,她甘于为穷人奉献,其道德人格和名誉成就足以让全世界为之折服,这就是“信仰的财富”。星云大师也说:“我觉得享受不一定是财富,银行的存款很多,穿得好、吃得好、有多少架势,也不一定是财富。我想很多时候,没有架势,很单薄,很正派,那就是人生的财富。”⑧世俗之人往往把钱看得太狭隘,越想得到钱,越是得不到钱,于是抱怨命苦、抱怨社会不公。然而,从佛法的角度看,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穷人。为什么?因为世界上除了金钱以外,还有诸多“另类的财富”。能够布施结缘,拥有“信、惭、愧、闻、施、慧”,以及“六度”、“四摄”等“法财”、“净财”,才是究竟的财富。⑨ 按照佛经所说,人类最大的财富是智慧,此外,惭愧、谦卑、知足、布施、修行等,都是财富。贫与富只是比较的说法。经济贫穷的人,内心安贫乐道,也不差于富者;富者天天妄想,贪欲不知足,生活也不快乐。星云大师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位董事长天天为自己巨大的财富发愁,而隔壁邻居一对教书的普通夫妇生活得甜蜜自在。董事长很羡慕邻居,他的秘书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说:“老板,如果您嫌自己苦恼的话,可以把烦恼送给隔壁的邻居,只要你开出一百万的支票给他们就行。”于是,那对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多钱的夫妇一夜暴富,欢喜过度,整晚无法入眠,每天都苦不堪言。几个月后,他们决定,还是将这一百万的“烦恼”还给董事长,恢复了他们往日的欢笑。在这个故事的最后,星云大师下了一个结论:“经济没有绝对的贫穷,再多的钱财,不知足就是富贵的穷人;一无所有的人,他能满足,就是穷人中的富者。”⑩ 3.“福慧双全”的富有 但是,一般人都很现实,宁可做一个家财万贯的“穷人”,也不愿做一个穷困潦倒的“富者”;他们觉得佛教的财富理论“不切实际”、“太虚伪”。这实在是误读了佛教,也是一种“无明”。星云大师从来没有主张贫穷才是佛教,相反,他认为“财无善恶”,只要是“净财”、“法财”、“究竟的财富”,对人越多越好。但是,一个人即使拥有再多的金钱财富,也不等于他就过得幸福、自在。星云大师有一段诗意的说明: 金钱可以买到妻妾奴隶,但是买不到身体不死; 金钱可以买到化妆用品,但是买不到高贵气质; 金钱可以买到美丽衣衫,但是买不到身形庄严; 金钱可以买到珍肴美味,但是买不到食欲健康; 金钱可以买到宽广大床,但是买不到甜美睡眠; 金钱可以买到高楼大厦,但是买不到崇高道德; 金钱可以买到书报杂志,但是买不到聪明知识; 金钱可以买到器皿家具,但是买不到喜欢满足; 金钱可以买到酒肉朋友,但是买不到患难之交; 金钱可以买到多数选票,但是买不到真正人心; 金钱可以买到公司银行,但是买不到般若智慧; 金钱可以买到人呼万岁,但是买不到合掌尊敬; 金钱可以买到高官厚爵,但是买不到成圣成贤。 人们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从佛教的角度,不妨如此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福报是万万不能的。”星云大师多次强调,信仰佛教不是让人穷苦寒酸,佛教其实是个富有、快乐、幸福的宗教。但是,人类的幸福指数的高度,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足”,更取决于精神上的“自在”。换言之,佛教提倡的富有,是“净财”和“智慧”的合一,是“福慧双全”。 (二)“高级赚钱术” “佛教能赚钱吗?”这是一句略带敌意的发问。其实,佛教本来就没有否定过赚钱的正当性,且有自己独特的“赚钱之道”。 1.“智慧赚钱”最根本 星云大师在《智慧之财》的开篇中就说,人生世间,不能不工作赚钱。有的人用劳力赚钱,有的人用时间计薪;有的人出卖身体谋取所需,有的人靠语言赚钱营生。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无论以何种方法赚取生活所需,重要的是合乎正当性。“正当的财富,就是要将本求利,勤劳赚取,无论是农牧收成,还是经商贸易、企业经营、投资生息所得等,都是佛教所认可的经济营生。”(11)星云大师列举了现在社会上流行的诸种“高级赚钱术”:比如用签名赚钱、用牌照赚钱、用印章赚钱、用电话赚钱、用网络赚钱、用介绍赚钱、用智慧赚钱、用结缘赚钱,还有用关系赚钱、用人情赚钱、用钱财赚钱,等等,认为只要方法正当,各种赚钱术都是可取的。但是,在现代人各种“高级赚钱术”中,用结缘赚钱、用智慧赚钱却最能体现佛教的本色。 什么是“用智慧赚钱”?“智慧”这个词,在佛教中称为“般若”,不是世俗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有无不二”、“以空为有”的大智慧。如果将星云大师在不同场合提到的各种赚钱术综合起来,我觉得“智慧赚钱”应该是最根本的一条。 2.“钱要让它自然来” 佛教的最根本的思想就是“缘起性空”,要解释这个“空”字,学者们也许三天三夜也讨论不完。《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看了半天还是不知所云。星云大师不搞这种形上学的说教,他讲了一个《钱要让它自然来》的故事: 美国纽约州有一家三流旅馆,生意一直不景气,老板无计可施,只等着关门了事。 后来,老板的一位朋友指着旅馆后面一块空旷的平地给他出了个主意。 次日,旅馆贴出了一张广告:“亲爱的顾客,您好!本旅馆山后有一块空地专门用于旅客种植纪念树之用。如果您有兴趣,不妨种下10棵树,本店为您拍照留念,树上可留下木牌,刻上您的大名和种植日期。当您再度光临本店的时候,小树定已枝繁叶茂了。本店只收取树苗费200美元。”广告打出后,立即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旅馆应接不暇。 没过多久,后山树木葱郁,旅客漫步林中,十分惬意。那些种植的人更是念念不忘自己亲手所植的小树,经常专程来看望。一批旅客栽下了一批小树,一批小树又带回一批回头客,旅馆自然也就顾客盈门了。(12) 这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生财”案例,它的精髓就在于“以舍为得”。星云大师接着解释说:“不是‘不要钱’,是‘不要’而‘有’。钱不是要来的,钱要它自然来,以‘无’为‘有’。‘无’不是没有,是无中生有;在‘无’里面,无限、无量、无穷、无尽,要在这个层面上了解。”(12)在这里,“无中生有”、“以无为有”就是“空”,这有可能让人顿悟《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妙谛。 佛教向来主张“广结善缘”,这个“自然生财”的案例其实就是经典的广结善缘的“高级赚钱术”。星云大师希望搞经济的人要多培植善缘,多播种。其实,在生意场上,没有“本”就没有“利”,没有“播种”哪有“收成”,这是一个普通人都明白的道理。《圣经》上说,你要怎么样收成,就得怎么样栽种。这在佛教里也就是“因果法则”。但有的人不懂这样的因果法则,他们抱怨说:“我吃素、我拜佛,怎么没有发财?”星云大师认为这是错误的观点!拜佛、吃素是道德上的因果,而发财,却有发财的因果,比如说,你要将本求利,你要勤劳,你要用智慧投资,你要搞清楚市场经济,你才能发财(12)。 3.“最佳投资” 星云大师还专门写了一篇“最佳投资”的小文,其实是讲佛教的“广结善缘”,也是讲“发财的因果”。星云大师也在开篇引用了一个故事: 美国某城30英里外的山坡上有一块不毛之地,地皮的主人见地皮搁在那里没用,就把它以极低的价格出售。新主人灵机一动,跑到当地政府部门说:我有一块地皮,我愿意无偿捐献给政府,但我是一个教育救国论者,因此这块地皮只能建一所大学。政府如获至宝,当即就同意了。 于是,他把地皮的三分之二捐给了政府。不久,一所颇具规模的大学就矗立在了这块不毛之地上。聪明的地皮主人就在剩下的三分之一的土地上修建了学生公寓、餐厅、商场、酒吧、影剧院,形成了大学门前的商业一条街。没多久,地皮的损失就从商业街的赢利中赚了回来。(12) 看过这个故事,你也许会立刻明白,原来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因缘果报”!星云大师认为,广结善缘才是“最好的投资”。从正面上说,真正的投资需有长远的眼光,不但在金钱上投资、事业上投资,在人情、信仰上,更要投资。有时投资一句好话、一脸笑容、一个点头、一声问好,将来可能会有“不可思议的结果”。投什么资?投者,投其所好,要投时、投地、投缘;资者,是给予人帮助。如果你用慈悲去投资,用结缘、用智慧、用劳力、用助人的因缘去投资,这就是最好的投资。从反面上说,急功近利不能投资,贪图私利不能投资,失去众意不能投资,不耐因缘不能投资。投资者,就是要护其因,护其缘,才能成其果。这才是发财的因果。(12) 4.“善财能舍” 在富兰克林的“赚钱法则”中,勤劳、守信、节俭等最为根本,这些法则其实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的商业道德中,属于商业伦理的“通则”。比较起来,星云大师也列举了五条“可靠的经商之道”:它们是童叟无欺、信用可靠、研发商机、重视人才、善财能舍。这五条中,最有佛教特色的,还是“善财能舍”。“善财能舍”与“广结善缘”有时候是相通的、合二为一的。什么叫“舍”?“舍”就是“布施”,对治人的“贪婪”,对治“为富不仁”。有人可能想不通,觉得想发财就得“节俭”,“舍”给了别人岂不让自己更穷了吗?或觉得我虽然舍得,但手头没有钱,怎么去“舍”?这其实是误解了“布施”的本意。星云大师说: 如何学布施?微笑、点头、招呼、举手之劳、见施欢喜,也是一种布施,更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施无畏,让大众和道场因为有我的承担而无所畏惧,让大众和道场因为有我的承担而无所畏惧。学佛不一定要有钱,有心才重要。如果用学历来譬喻,出钱是小学程度,出力是中学程度,出口讲好话是大学程度,出心是研究生的程度。(13) “善财”是“舍”出来的,舍钱、舍力、舍话、舍心,都是舍,并且体现了人生的不同境界层次。《三世因果经》上说:“有衣有食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僧人;相貌断严为何因?前世采花供佛前。”(14)也许你相信科学,不相信佛教所谓的“前世”、“来世”,但佛教《三世因果经》提倡的布施精神是不容怀疑的。一个人想要发财,若无喜舍、利他之心,是很难达到的。所谓舍得,就是“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这是佛教的大智慧。 佛光山多年来一直向社会推广“三好”、“四给”运动,其实就是“舍”,就是“布施”。坚持“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加上“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信心、给人方便”,就有可能无往不利,实现星云大师所说的“有佛法就有办法”。星云大师宏大的佛光山事业也正是在“布施”、“喜舍”中成就了辉煌。很多人都好奇地问星云大师为什么那么“有钱”?星云大师常常回答说:“因为我不要钱,我以空为有。”这句话值得反复琢磨。 (三)从“拥有”到“用有” 世界上谁都想拥有财富,不惟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都是如此。但有了钱,未必就是好事,关键是你能否用钱。有的人把钱藏在家中不用,有的人发了财就堕落,还有的人有钱就“任性”,不一而足,但那都不是用钱的正道。 1.“有钱不用不如无” 到底如何用钱才算是正道呢?还是先来听听星云大师讲的《用钱与藏钱》的故事: 有一个人存了许多的黄金砖块,藏在家里的地底下,一藏就藏了三十多年。这三十年中,他虽然都没去用过,但只要偶尔去看一看心里就欢喜了。 有一天,这些金砖给人偷去了,他伤心得死去活来。旁边有人问他说:“你这些金砖藏在那边几十年了,你有没有用过它呢?”他难过地说:“没有。”那个人就说:“你既然没有用过,那不要紧,我去拿几块砖头,用纸包起来,藏在同一个地方,你可以常常去看,把它当做金砖藏在那里,这不是一样可以欢喜吗?又何必这么伤心呢?”(15) 看了这个故事,人们也许立马会想到俄国作家果戈里笔下的那位“守财奴”泼留希金的形象,但星云大师却将故事的主题转换到“金钱用了才是自己的”上面:一个人拥有钱财而不用,还不如无;钱只有从“拥有”到“用有”,才算完了它的使命。 为什么有了钱要用掉才算完美,从佛教的角度看是为了“知足感恩”。星云大师解释说: 所谓感恩的经济生活,是每一个对生活中的一粥一饭,要有当思来处不易的感恩。一条丝、一块布都不是简单的事。我们有衣服穿,是因为有工人织布;我们有饭吃,是因为有农人种田;没有主播、演艺人员,我们就没有电视可看;没有公共汽车司机,我们出门就没有车子可乘。我们之所以能生存于人间,主要的原因,就是有社会大众供给、满足我们的需要;没有社会大众,我们就无法生活,所以我们要把经济道德建立在知足感恩上。(16) 中国古人提倡勤俭持家,《朱子家训》里就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语,这与佛教的知足感恩有相同之处。但是,星云大师的用意还不止于此,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你什么叫做“钱能生钱”的秘诀。 2.“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按照常规来说,家里有了钱财,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节省,不能做“月光族”。佛教《善生经》上也说,居士的家财要分作四分,各有所用,没有说都得花掉。但是,星云大师作为一个出家人,他从不聚财,花了钱也毫不“心疼”。他说: 钱为什么要用掉才算是自己的?从小我就在贫苦中长大,因为没有钱,养成不购买的习惯,甚至不积聚的习惯。这个习惯,对我一生帮助很大,我一生的佛教事业都从这习惯而来。因为我没有钱,我不积聚钱,但我非常会用钱。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17) “没有钱”却会“用钱”,星云大师就是用这种不可思议的“用钱原则”成就了台湾佛光山的诸多事业。请看星云大师的回忆片断: 一九五一年,我在台湾佛教讲习会担任教务主任,台湾省佛教会发给我新台币五十元的月薪,对于一般人而言,这是一笔微乎其微的数目字。但是,因为我从小在丛林中长大,养成不贪不聚的习惯,五十元对我来说,也算是很多了。我每个月拿这笔钱为教室校舍添置教学设备,为贫苦学生购买文具用品以后,几乎身无分文,但是眼看莘莘学子在佛学上有所成长,能为教界所用,深深感到非常欣慰,这不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吗?原来,“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3.“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勤劳、节俭之类的美德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同意的生存原则,它不是哪一个宗教文化的“专利”。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无论是出家的,还是在家的,也都会坚持“精进”修行,结缘惜福,是绝对反对浪费的。星云大师尽管坚信“钱用了才是自己的”,但他本人却“一无所有”,生活简单朴实,一生都在践行“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的惜福观念。 现代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星云大师从佛法的角度,提出了非常切合时代的理财之道。他说,过去的佛教丛林非常重视环保,出家人的生活也很简单,所谓“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吃饭四句偈,过堂五观想。”佛教特别重视“惜福”,认为占有的越少,出门就越轻松;饮食吃得少,肠胃才没负担。民国时期弘一法师,一条毛巾用三五年,一顶帽子用二三十年,烂了还舍不得丢。唐代的法常禅师有诗曰:“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法常禅师以衣荷叶,食松花,居茅舍,恬淡随缘,仍然很快乐。这让我们想起了儒家的“孔颜之乐”,幸福其实未必需要很多的物质条件,但现代人在物欲的膨胀中越来越迷失自我,失去了内在富足。 星云大师认为:一个人用得太多,不一定是好事。他举例说,几十年前的人看报纸,一份报纸只有两张半,后来增加到三张,觉得满快乐的,但是到现在一份有十几张,就觉得很苦恼,因为看不完那么多啊!过去电视只有三台可看,现在有超过一百多家电视台,转到最后,干脆不看。我们平时使用的东西,如果少一点,思想也会变得清明单纯,少花时间看电视,省下来的时间用在读书、思考或亲近大自然,这不但是对万物是环保爱护,对自己也是一种心灵环保。(18) 星云大师还提到“惜字纸”的环保理念:在丛林受教育时,一张纸不仅两面都利用,连字里行间的空白处也会挤上几个字,有时候还会用色笔在纸上再写上一遍,除非到真没有办法分辨时,才会不舍地丢弃,我确信自己是积了此福报才开智慧变聪明的。所以说,惜福可从“回收废纸”开始。日常生活中,随手一揉,都是浪费大地资源,在不可避免的消耗下,积极配合“废纸回收”,让可用的资源再生,即是一件功德。根据统计,种一棵树要花十年的时间,砍一棵树却只要几分钟;婴儿从出生到二岁,所用的纸尿布,必须用掉二十棵树;每回收一吨废纸,可以少砍高八公尺、直径十四公分的原木二十棵;印刷品采用再生纸,每月可以少砍四十万棵原木。 台湾的佛光大学由星云大师创办,为筹集资金,星云大师发起过“百万人兴学运动”,还有不少信徒以“资源回收”所得来建大学。这件感人的事就是佛教经济学的运用的典范。别人总以为佛光山“有钱”,“有佛法就有办法”,但是,知道内情的人却不这样看,这所大学就是佛教“惜福结缘”的结果。(19) 三 “佛教经济学”的殊胜与魅力 “佛教经济学”(Buddhist Economics)这个名称,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一位叫佩优托(P.A.Payutto)的泰国学者提出。几乎在同时,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E.F.Schumacher)的《小的是美好的》(Small Is Beautiful)一书问世,针对当时的能源危机,倡导一种与现代经济学相对的佛教经济学观点。书中写道:“地球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佛教经济学必然与现代实利主义经济学大有区别,因为佛教徒认为文明的真谛不在于需求增多,而在于人格纯净。”现代经济学家习惯于按每年的消费量来衡量“生活水平”,历来认为一个消费较多的人比消费较少的人境况优越些,而佛教经济学家则认为这种看法极不合理:既然消费只是人类福利的一种手段,目的就应当是“以最少的消费求得最大限度的福利”。(20) 简言之,佛教财富观或“佛教经济学”的宗旨不是利用佛教知识来盲目地发展经济,而是让佛教智慧从根本上改造以西方为背景的经济学。现代经济学作为科学的研究是在工业化时代才完成的,尽管诸多的经济学派在不同时期可能发生过一定的作用,但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西方式的经济学越来越变得狭窄和孤立,其局限性非常明显。佛教经济学与正统经济学的根本差异在于:后者从经济的角度看待经济,而前者则要求从社会、个人和环境的相互共生来看待经济。 正如前文所分析,佛教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尽管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思想,但几乎很少有佛教学者敢于正面直视“经济问题”,造成了诸多的迷茫和误解,所谓“韦伯难题”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佩优托、舒马赫等学者关于“佛教经济学”的提出,犹如一股清风,搅动了沉闷的现代经济学界;但这样的研究成果还只能算是空谷足音、稀世之珍,少有人知,何况还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探讨。星云大师却以其几十年的弘法体验,第一次以一个佛教高僧的身份,向公众“开示”佛教的经济观念,可谓融世间法与佛法于一体,不仅“直指人心”,顿开茅塞,而且“理事兼通”,经世致用,稀有难得。 最近,网络媒体上报道一篇《中国暴富群体的血腥“原罪”》,看了让人震撼。文章说,2010年中国百万美元的富豪达到24万人,所掌握的财富总额达到9690亿美元,相当于其余13亿中国人创造的社会财富的总和。一项“中国人财富观大调查”之“你怎么看待财富?”竟然高达65%的人认为“财富有原罪,只有品德败坏的人才可能巨富”!自改革开放以来,无数的亿万富豪的财富积累几乎都与以下环节有关:(1)靠腐败的滋阴;(2)靠黑社会强抢;(3)黄赌毒发财;(4)靠偷工减料吸血。至于为攫取高额利润,铤而走险进行的犯罪,更是五花八门,诸如:抓来劳工下矿干活、囚禁残障人做苦役、克扣农民工工钱、逃税漏税、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强抢农民土地、甚至杀人越货等,很多暴发的富人,比黄世仁还黄世仁。资本的贪婪、无耻和血腥,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21)这篇报道到底是否完全真实,还有待客观理性的研究,但现代中国人的“仇富心理”的产生,不能说不与此有关。 19世纪的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有句名言:“在每一笔巨大财富的背后,都隐藏着罪恶。”也许解决“财富原罪”是一种世界性的难题,我们无须为中国当代的土豪们作无谓的辩护,但无论如何,“净财”比“横财”对人类更能增加“幸福指数”,应当是一条财富伦理的“通则”。问题是我们需要广泛传播真正让人类受用的“净财”理念。在这个意义上,星云大师的“佛教经济学”无疑是现代经济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星云大师从“经世济民”的高度综合地看待经济问题,用“圣财”、“净财”来界定财富,用“因果法则”来指导“经商伦理”,并用“惜福”、“环保”来理财,这种佛教的经济学思想不仅涵盖了富兰克林提出的“赚钱格言”,而且也颠覆了“韦伯难题”。今天,也许人们并不承认有所谓的“佛教经济学”,但是,看过星云大师的相关论著以后,对于佛教的财富观念、生财、理财之道,当一定不敢轻视。 *[收稿日期]2015-02-25 注释: ①《法华经玄义》卷一,《大正藏》第33册第682页中。 ②《大正藏》第14册,第500页中。 ③《大正藏》第12册,第433页下。 ④《维摩经评注》卷七,《续藏经》第19册,第563页下。 ⑤http://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 unid=395126 ⑥星云:《人间佛教当代问题座谈会》(上册)之《佛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第205-207页,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年。 ⑦星云:《发心与发展》,载《普门学报》第10期,第23页,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2年。 ⑧星云:《福报——星云大师的人生财富课》,《代序》第5页,线装书局2012年。 ⑨星云:《福报——星云大师的人生财富课》,《代序》第5页,165页,线装书局2012年。 ⑩星云:《人间佛教当代问题座谈会》(上册)之《佛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第214页,香港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年。 (11)星云:《福报——星云大师的人生财富课》,《第一辑》第88页,91页,92页,98页,99页,线装书局2012年。 (12)星云:《福报——星云大师的人生财富课》,《第一辑》第88页,91页,92页,98页,99页,线装书局2012年。 (13)星云:《福报——星云大师的人生财富课》,《第一辑》第160页,线装书局2012年。 (14)《三世因果经》属于中国人所编的“疑伪经”,编者无从考证,清代的《乾隆大藏经》、日本的《大正藏》等权威藏经都没有收录此经,但该经全山的说教符合佛教精神。 (15)http://read.dangdang.com/book_965? ref=read-3-C。 (16)星云:《福报——星云大师的人生财富课》,《第一辑》第136页,线装书局2012年。 (17)星云:《福报——星云大师的人生财富课》,《第一辑》第148-150页,线装书局2012年。 (18)星云:《佛教对“环保问题”的看法》,《人间佛教当代问题座谈会》(上册),第33,34页,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年。 (19)星云:《佛教对“环保问题”的看法》,《人间佛教当代问题座谈会》(上册),第36页,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年。 (20)http://bbs.tianya.cn/post-free-4621178-1.shtml。 (21)http://bbs.tianya.cn/post-free-4621178-1.shtml。星云大师佛教财富观对现代经济学的超越_佛教论文
星云大师佛教财富观对现代经济学的超越_佛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