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期、新环境、新实践--布什连任后的外交战略_布什论文

新任期、新环境、新实践--布什连任后的外交战略_布什论文

新任期、新环境、新实践——布什连任后的对外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布什论文,任期论文,战略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是布什第二任期的头一年,经过四年实践,美国全球战略进入了调整与深化的新阶段。布什以压倒性优势取得连任后,一度雄心勃勃,决意留下政治与外交遗产,但一系列挑战与困难的出现,使布什政府对外战略在迅速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不得不有所调整,其战略重点、手段和风格都有所变化,保守特征及现实主义外交色彩更加突出。

一、布什第二任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美国对外战略既有连续性,亦有阶段性,其阶段性调整与深刻的国际和国内背景相关。从国际环境看,布什2005年年初上任之时,国际地缘政治环境面临深刻变化,大国关系互动更为频繁;国际反恐斗争面临僵持局面,恐怖活动有增无减,恐怖威胁时起时伏。布什必须寻找更好的反恐“治本”之道,而改善美军在伊拉克的处境更为当务之急。

单边主义与先发制人的冲动使美国的国际形象在反恐战争中受到损害,世界反美主义因而时起时伏。美国硬实力虽未因反恐受到根本削弱,但软实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美与其他大国关系的紧张也促使布什政府调整行事方式,改变其第一任期强硬的外交风格。但另一方面,乌克兰2004年12月发生的“橙色革命”和此前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让美国看到了“扩展民主”的新希望。前苏联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对布什政府来说虽然是“无心插柳”,但美无疑期望充分利用这一风潮,顺势在大中东地区推而广之。

从美国内环境看,由于伊战“后遗症”日益显现,新保守主义势力在国内受到激烈批评。为此,布什连任后不得不对外交和安全班子进行调整,沃尔福威茨被调走,切尼因亲信涉嫌公司丑闻愈发低调,拉姆斯菲尔德陷入孤掌难鸣的境地,切尼-拉姆斯菲尔德-沃尔福威茨“铁三角”形象多少已是时过境迁,而掌控国务院和国安会并深得布什信任的赖斯地位得到提升,在与拉氏的“外交影响权重”较量中占取了上风。在常务副国务卿佐利克强势辅佐下,国务院外交决策地位随之上升。同时,布什本人经过四年历练,外交经验趋于成熟丰富,在对外战略上已有独特理解,布什-赖斯“轴心”成为美外交安全决策的主导力量,其新保守主义色彩相对淡化,传统现实主义的务实外交特点更为突出。

2005年年中,美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反恐形势更为严峻,恐怖分子仍在制造重大事端,7月伦敦和埃及沙姆沙伊赫先后发生爆炸案,10月印尼巴厘岛再次遭到恐怖袭击。与此同时,伊拉克安全形势并没有随着伊国内政治过渡进程的展开而缓和,美军阵亡人数超过2100人大关,① 对美公众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此外,美国内围绕中国崛起展开的大讨论如火如荼,成为影响美对外战略调整的另一重要背景。这些形势变化迫使布什政府把对外战略的重点重新聚焦于反恐、特别是伊拉克问题,并连带影响到美与其他大国的关系以及外交风格和政策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要求美国政府整合资源、凝聚民心,但布什政府却面临执政地位下降的内部危机,布什本人也几乎成为“跛脚”总统,这对其外交战略的调整也有深远影响。布什连任之初把民众对反恐的支持理解为对其执政理念的认同,进而我行我素地推行了一套对外违背全球化潮流,对内争议颇大(如内政革命)的政策方针。结果2005年下半年形势发生逆转。国会两党在反恐压力下同仇敌忾、俯首听命的景象不再:民主党雄心勃勃,力谋在2006年中期选举中翻盘;而共和党为争夺政策主导权以及布局“后布什时代”的政治版图,与布什离心倾向趋强,使其执政能力受到极大牵制。另一方面,“卡特里娜”飓风揭开了“两个美国”(一个富裕、一个贫穷)的面纱,严重削弱了民众对布什政府的支持;美国内反战浪潮高涨,“反战母亲”、反战游行及布什和切尼的核心幕僚深陷“情报门”、政治捐款丑闻等突发事件,导致布什支持率一度跌至37%的历史新低,2/3的美国民众对国家发展方向“有着越来越多根深蒂固的不满和悲观主义情绪”。②

内政方面唯一可以称之为亮点的是美经济的平稳增长。2005年美国内生产总值上升3.5%,虽略低于2004年4.2%的升幅,但大大高于欧洲和日本。美国经济依然被看作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但即使如此,美宏观经济环境仍不太乐观: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预算赤字居高不下,2006会计年度将达3370亿美元,略高于2005会计年度的3180亿美元;2005年贸易赤字更是高达7258亿美元;③ 就业形势仍低于预期,失业率为4.7%。④

二、美国对外战略调整动向

2005年美国对外战略继续围绕反恐、扩展民主和防范大国崛起三个核心目标展开,但在优先序列上,三大目标先后“各领风骚”,美对外战略目标多元并重的调整方向更加清晰。

布什连任伊始即提出“超越反恐”,将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民主化作为其外交战略第一优先,这标志着布什外交出现与第一任不同的重大方向性调整,也标志着新布什主义的成形。在就职演说中,布什以大量篇幅谈论在世界范围推进“民主运动和民主制度,结束世界各地的暴政”。赖斯则将推进“自由民主”列为美三大工作重点之一,称传播自由与民主是“今日美国外交的伟大使命”,并以瞄准“暴政前哨”、推进民主化为目标。此后,美一度采取咄咄逼人的扩展民主战略。此后不久,随着美军在伊拉克伤亡数字不断上升,飓风、恐怖威胁等挑战接连出现,使布什不得不重新检讨其战略,2005年年末再次聚焦于反恐战争,推出以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为核心的“新冷战”。调整后的美国战略,既非放弃“推进民主”这一目标,也不是简单地回归布什第一任期的反恐战略,而是将“推进民主”与“反恐”密切结合:一方面,推进民主旨在“根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击败恐怖主义阴暗意识”,与反恐目标一脉相承,甚至是“最大限度地击败恐怖主义的唯一途径”⑤;另一方面,反恐战争上升到意识形态战争的新阶段,实际上已被悄然赋予了“推进民主化”的新内涵,反恐与推进民主成为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两大目标。

与推进民主-反恐相伴随,贯穿2005年美国对外战略调整的另一条主线是如何与中国等崛起中大国相处,如何应对正在形成的大国权力新格局。这一问题在美国内引发规模空前的大辩论,并深刻触及美决策者的战略神经。美与中、俄、欧、日、印等大国关系的变化,折射出美对外战略决策者面向21世纪的大国格局,及早调整适应、未雨绸缪的努力。

围绕民主、反恐及对华政策等目标,2005年美对外战略调整在政策层面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扩展民主”贯穿以大中东为主的一些地区。在中东,美除积极经营伊拉克“民主”选举外,还试图操纵沙特地方选举和埃及首次“差额”总统选举;在独联体,继格鲁吉亚“玫瑰革命”、乌克兰“橙色革命”后,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发生了“郁金香革命”,乌兹别克斯坦“革命”蜕变为安集延骚乱,美势力在上述“革命”中的幕后运作不言自明;在东亚,美竭力将印尼树立为穆斯林国家的“民主样板”,帮助印尼组织首次总统直选。美还将朝鲜、缅甸、伊朗、白俄罗斯、古巴、津巴布韦六国列为“暴政前哨”,加大对这些国家的压力,试图再现“利比亚模式”。此外,美积极培养和资助缅甸反政府力量,并以泰国等缅甸周边国家为基地,以人道主义援助、医疗服务、帮助儿童教育等手段加大渗透力度。对朝鲜,美国会通过《朝鲜人权法案》,加大对朝施压,并鼓动朝民众逃离本国充当难民,承诺为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第二,重塑美国形象。第二任期开始后,布什政府收敛了外交黩武倾向和单边主义做法,更注重伙伴关系和国际公关,“温和单边主义”取代“强硬单边主义”成为其政策主流。具体表现在:(1)更加重视外交的作用。赖斯在提名听证会上即提出要重视外交,并在上任后两个月内出访了17个国家,行程密度之大,前所未有。(2)在重大问题上更多地求助于多边合作,促使其他国家为其分担风险。如在伊朗核问题上,将英、法、德推到前台与伊朗谈判;在朝核问题上,坚持要求中国发挥建设性作用,通过由中国协调“六方会谈”来解决问题。(3)大力推动公共外交。2005年年初以印度洋海啸救灾为契机,美展开紧锣密鼓的公关行动,除宣布向灾区援助3.5亿美元外,还出动13000名军人、21艘舰艇以及空军运输机和大型医疗船只投入救灾,实施了“自越战以来在印度洋最大规模的行动”。2005年5月的亵渎《古兰经》事件再次使美产生修补国际形象的紧迫感,布什政府为此推出“全球公关计划”,提出建立一支有效率的公关外交团队,在伊拉克等中东地区及其他“战略要点”派驻专门的公关人员。

第三,调整与各大国的关系。受制于反恐、民主化和应对大国崛起等战略目标,特别是随着战略重心向反恐回摆,美不得不调整与主要大国的关系。(1)对欧实行和解政策,修补因伊战破坏的跨大西洋关系。在反恐、防扩散、“大中东计划”及伊拉克问题上,美无力继续单打独斗,急需欧洲盟友的支持。不过,由于双方在价值观,特别是如何管理世界和解决全球问题上分歧严重,美欧关系的改善很难跨越实质性障碍。(2)在继续“遏俄”、“弱俄”、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的同时仍注意留有余地,以期俄在伊朗核问题、能源、大中东民主改造、反恐等问题上与美合作,缓解美因外交资源集中于伊拉克而造成的压力,也防止俄走向“民主倒退”或因受到过分打压而走向“瘫痪”。(3)改善对华关系与提升亚太盟友关系并举。美在改善对华关系的同时,大力推进军事上扶植日本、战略上重视印度的亚洲大国外交,以实践对华“两面下注”的策略。2005年以来,中印崛起和日本复苏态势明显,呈现共同崛起之势,美因此积极调整对三国的政策。美在接纳中国成为国际体系的“利害相关者”(stakeholder)⑥ 的同时,没有放松对中国崛起的防范,意在谋求“带保险的融合”。美一方面强化美日同盟,使之不仅能应对大规模恐怖袭击以及台海和朝鲜半岛事态,且能应对从中东到东北亚“不稳定弧地区”的事态;另一方面也日益重视印度的战略地位,加强与印军事合作,如签署美印“未来十年防务关系”新框架协议,给予印类似“盟友”的待遇,包括联合生产武器、加强在导弹防御领域的合作、解除对印出口敏感军事技术的禁令等。

第四,全球军力调整进入具体落实阶段。与前两年的侧重点不同,2005年美全球军力调整更多放在亚太和国内。一方面,美加强了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调整部署。通过两轮“2+2”战略磋商,美日确定了驻日美军部署调整方案。⑦ 另一方面,美国内军事基地调整拉开序幕。5月,五角大楼向国会提交了国内军事基地调整方案。根据该方案,美国内150处军事设施将被关闭,其中包括33个较大的军事基地,另外29个基地将进行调整。未来美军事基地的主要特点将是数量少,规模大,且军事基地之间实现“无缝连接”,进一步提高合作效率。⑧ 这些调整实际上是对2004年8月布什提出的调整全球军事部署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美新军事战略调整的表现。

三、战略调整效果与未来展望

总体来看,2005年美对外战略调整的主要特点是更趋于平衡。在对外战略目标上,从反恐压倒一切逐渐发展为反恐与防范大国崛起、推进“民主”并重;在战略手法上,从鲜明的单边主义外交演进到单边与多边各取所需;在反恐手段上,从片面迷信军力演进到军事反恐、大国合作反恐、意识形态反恐并行不悖;在大国关系上,从“谁站在我们一边”就支持谁,发展为接受合作与对抗并存的复合型大国关系。

就调整的成效而言,美颇有一些具体收获,特别是在大国关系上,美与多数大国的关系都有所改善。美欧虽然不可能再恢复到过去的亲密关系,但布什第二任中,“新、老欧洲”的色彩将有所淡化,双方在伊朗及扩展民主等问题上都加强了合作与协调,首脑外交层面的气氛也有所改善。新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已表示,重新提升对美关系将是德新政府优先的外交议题。美俄互信虽然大大降低,但双方仍在维持正常关系,俄也在谋求对美关系的改善;美日关系因军事同盟的深化而得到进一步巩固;美与印、中等大国的关系也得到同步提升。在地区热点上,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发表了《共同声明》,伊朗核问题的解决虽然不如预期,但法、德等欧洲国家在此问题上与美保持了一致立场。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布什第二任加强大国关系的努力。此外,无论对“颜色革命”如何评价,从美国角度看,它在这些革命中都是“得分”的。不过,在其他一些方面,布什政府对外战略调整的效果尚无法很快看出。无论是稳定伊拉克形势、通过意识形态战争反恐、改善美国形象,还是推进民主等政策目标都需要相对较长时间才能得出结论。

未来布什政府对外战略调整仍将面临诸多制约因素。首先,2005年的战略调整本身就有其“反作用力”。通过意识形态战争反恐固然是对准了国际恐怖主义的根源,但美期望以西方意识形态改造伊斯兰世界,有可能引发意识形态冲突,导致更多的恐怖主义活动。其次,大国关系的“成熟化、复合化”倾向决定了美可以在特定议题上与其他大国保持合作,但主要大国间既合作又防范的格局将限制美与其他大国关系的发展。除了日本欲借美国这艘“大船出海”之外,美与其他大国之间已难以再建立过去美欧那样的盟友关系。第三,国内政治和经济领域也存在不少制约其顺利实施战略调整的牵制性因素。目前,布什作为强势总统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反战、飓风、丑闻等因素使得布什团队及美保守势力受到强力冲击,其国内施政重点“内政革命”严重受挫,尤其布什倚重的保守派团队陷入数起丑闻,导致政府公信力和官员诚信度广遭质疑。2006年美国将举行国会中期选举,面对已然生变的国内政治环境,布什不得不将其精力更多投入到国内问题中去。此外,进入第二任之后,美财政困难更加突出,2006财年的财政赤字预计高达3900亿美元(尚未计入战争所需费用)。⑨ 这显然限制着布什政府的动员与行动能力,对美外交政策将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从上述制约因素看,布什政府2006年的对外战略应该是以求“稳”为主,也即巩固既有成果,争取在重点问题上稳中推进,以提升国内支持度,赢得中期选举。事实上,2006年布什的国情咨文中已表现出“稳中推进”的态势,虽然其中仍贯穿领导世界的理念,但“妥协”姿态明显,更强调国际合作,少了点咄咄逼人之势。

从目前趋势看,2006年布什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与重要议程主要在于四方面。一是如何在全球削弱恐怖主义活动,防止美国本土遭受恐怖袭击。二是在中东,如何稳定伊拉克形势并实现美军逐步撤出,如何应对伊朗核问题及一个对抗性更强的伊朗政府,如何推进以巴和解进程等。三是在东北亚,如何争取朝核问题的解决更进一步;在对华关系上,如何就经贸不平衡、人民币汇率和知识产权等问题要求中国作出让步。四是如何进一步推进大国关系等。具体而言,2006年美对外战略走向可从以下几方面作一分析。

首先,巩固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将提上更突出的议事日程。布什在2006年的国情咨文中一再提及美国的国际领导地位,称保护美国人民、维护和平及掌握命运的“唯一办法是美国的领导地位”。面对“复杂且充满挑战”的全球时局,他雄心勃勃地指出,2006年将是美国做出选择打造“美国未来”和“国家特性”的关键一年。他认定,一个强大的美国“仍在领导世界”,“如果美国不去领导,世界将变得更加危险和焦虑”。称美国需要重新巩固对世界经济的主宰以保证自身的繁荣。他罕见地提到中国和印度,认为美国在经济上面临着“新生力量”的竞争,因而必须打造国家竞争力,退回孤立主义或保守主义的避风港并无出路。⑩

其次,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反恐仍将是美外交与安全战略的首要目标。面对“基地”组织2005年底发出的恐怖威胁,布什在2006年的国情咨文中发誓“决不退缩”,认定即使美国放过恐怖主义,恐怖分子也不会放过美国,称美国要像冷战期间那样打一场“持久而耐心”的战争,并运用综合手段通过对伊斯兰世界的“民主改造”赢得反恐胜利。2006年2月美国国防部发表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的主旨便是反恐“长期战争说”,称美军要在未来20年应对不对称战争的威胁。

第三,地区战略的重点仍然集中在中东和东北亚。在中东,美将有三个工作重点。一是稳定伊拉克形势,这是重中之重。包括协助伊拉克民选政府的组建并避免什叶派内的“神权派”控制政府;帮助逊尼派完成伊宪法修改工作;帮助伊建立具有自我支撑能力的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加快对伊安全部队的培训,适时从伊撤出部分美军,以回应美国内的反战压力。二是加大在中东扩展民主的力度,叙利亚、埃及、沙特、巴勒斯坦是其工作重点。三是应对伊朗形势。伊朗总统内贾德上台后,伊对外政策更趋强硬。美将继续努力协调大国在伊朗问题上的合作,争取大国以一致的、更强硬的姿态面对伊朗。将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后,美将展开新一轮压伊弃核行动。在中亚,美将维持现有的中亚军事基地,加大对中亚各国特别是哈萨克斯坦的能源投资,力图将中亚建成美能源战略基地;同时继续推动该地区搞“颜色革命”。在东北亚,朝核问题目前已进入解决关键期。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布什任内彻底解决朝核问题困难重重,其现实目标只能是在使朝核问题不脱离外交解决轨道基础上,争取原则性承诺并予以初步落实。具体做法是:继续坚持在“六方会谈”框架内解决的总思路,以六方共同声明为基点,力争实现迫朝弃核的目标;继续借重中国对朝保持施压力度,敦促中国履行在朝核问题上的“外交责任”;坚持对朝两手,即在继续保持美朝接触管道畅通的同时对朝保持威慑,通过“扩散安全倡议”(PSI)等手段防止朝核材料外流,通过金融制裁对朝施压。

第四,大国关系方面,美将继续围绕具体议题加强与其他大国的合作。对欧洲国家,将借德国总理换人及德有意改善对美关系的机会,提升美德关系,以带动美与整个“老欧洲”的关系。同时,在“大中东民主计划”、“扩展民主”、伊朗核问题等方面,继续与欧洲国家保持合作,避免过早终结外交解决途径,并将努力协调有关大国立场,推动各大国对伊朗实行集体性施压。(11) 但美对俄关系恐难有起色。美在继续维持两国在反恐、防扩散、能源等领域与俄合作的同时,仍将进一步挤压俄在独联体的战略空间。在亚太大国关系上,美与日本和印度的关系走向值得关注。一方面,美日同盟继续强化,将推动日本提升其在世界舞台以及本地区的作用。在日本“入常”问题上,美也可能转而持支持态度。由于日本保守主义的持续发展已经引起它与邻国关系的紧张,美国可能将在中日关系及中美日三角关系中扮演较为积极的角色,其中包括相对抑制日本在外交上对邻国过分的挑衅行为。在美印关系方面,美将通过高层互访、战略对话进一步深化双方关系。同时,美国在亚太的双边同盟体系和美印等伙伴关系是否将走向网络化乃至多边化,是2006年美亚太战略值得关注的另一个焦点。

此外,美将高度警惕“排美”的多边合作组织,确保美在多边合作机制中的主导地位。如何应对亚洲地区日益涌现的地区和次地区多边机制以及区域整合,已成为布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美对上海合作组织和东亚首脑会议心存芥蒂。特别是中国积极推动亚太多边合作机制并开始扮演关键角色,加剧了美对地区多边合作的警惕心理。(12) 美因此将改变对多边主义制度相对忽视的态度,转而有选择地加大对多边组织的介入力度,力争在多边合作中打入楔子,防止美利益受到排挤。在以下几方面,美将有所动作:一是继续强调亚太地区多边主义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打掉任何将美排除在亚洲事务之外的企图和做法。二是加大对亚太地区既有多边合作组织的投入,努力使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地区论坛成为亚太地区合作的核心机制。三是伺机加入东亚区域合作组织。美虽不会与东盟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来换取东亚首脑会议的入场券,但将努力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下届首脑会议,以防止中国坐大的局面出现。美还将为构建东北亚安全机制早做谋划。美将视朝核问题解决进程及“六方会谈”进展情况决定未来东北亚多边合作机制的模式。如能通过“六方会谈”成功解决朝核问题,美将谋求在“六方会谈”基础上构建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否则,美可能另起炉灶,如建立不包括朝鲜在内的五国磋商机制或五国行动方案等。

注释:

①" Iraq War Deaths," Washington Post,December 20,2005.

②2005年9、10月份以后,美联社和益普索集团、《纽约时报》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邮报》与盖洛普公司等美国著名民调机构的调查结果均显示,布什支持率已连续数月跌破40%,并创就任以来37%的最低点。大约2/3的民众认为布什领导下的美国“发展方向”出了问题;一些主流媒体称,美“保守主义运动”正遭受“深度撞击”;《时代》周刊甚至断言,布什“已难以领导一个面对战争、灾害和经济不稳的国家”。参见: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网站民调数据,以及" A Hammer Blow," The Economist,October 1st,2005,p.29; " How Bush Should Renovate the West Wing," Time,October17,2005,p.25.

③" U.S International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Highlights," Statistics:Trade Highlights,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February 10,2006.

④" Employment Situation Summery," February 3,2006,http://www.bls.gov/news.release.

⑤President Bush' s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January 31,2006,See CQ Transcriptions,2006,pp.1-2.

⑥Robert B.Zoellick,Deputy Secretary of State," Whither China: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 " Remarks to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New York City,September 21,2005,Backgrounder,September 27,2005.

⑦Security Consultative Committee Document,U.S.-Japan Alliance:Transformation and Realignment for the Future,Oct.29,2005.

⑧唐勇:“美国军事基地全球大瘦身”,《人民日报》,2005年5月17日。

⑨Peter Baker," President Sends 06 Budget to Congress," Washington Post,February 8,2005.

⑩President Bush' s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January 31,2006 See CQ Transcriptions,2006,pp.1-2,.

(11)" U.S.Official Says Diplomatic Efforts with Iran not Finished," Washington File,February 3,2006.pp.10-13.

(12)陈东晓:“布什政府亚太政策的调整”,《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9期,第18页。

标签:;  ;  ;  ;  

新任期、新环境、新实践--布什连任后的外交战略_布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