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住区的第六个单位_区位因素论文

“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编写说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聚落论文,单元论文,人类论文,居住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居住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人类获取食物的历史同样久远。高一下册人文地理的内容,是从最基本的人类活动范畴——居住活动开始。人类聚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起点,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整个地球就是同众多大小不同、形式各异的人类聚落和自然生态系统紧密联系组成的。

聚落的意思就是居住地,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产物,包括自然环境以及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

这一单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包括4个方面:聚落的形成、城市的区位、城市化、城乡联系。教材正是按照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构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获得聚落的形成、分布、相互联系、发展进程、存在问题与解决途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本单元知识框架如下:

本单元共7课。乡村聚落部分1课;城市聚落部分5课:城市的起源与分布1课,城市的区位因素2课,城市化1课,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1课;城乡聚落关系1课。第1、2课讲的是聚落的形成和分布,让学生了解乡村和城市形成的条件,了解乡村地域类型的城市分布状况。第3、4课讲的是城市的区位因素,让学生理解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第5课讲述城市化的主要标志、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及其特点和原因。第6课讲述世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第7课讲述城市与乡村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乡村的不同特点和城乡地理差异的表现,以及乡村城镇化发展的道路。

二、编写指导思想

(一)以居住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贯串内容。教材不是完整地讲述聚落地理学,而是通过聚落,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聚落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生产力水平下,体现了人类生活、生产与周围环境的统一。聚落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它的形式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

为了突出人地关系这一主线,教材编写过程中,一方面,重点分析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形成、分布、发展的影响。例如,在乡村聚落中,教材主要分析了乡村形成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对乡村聚落的分类(聚散)产生的影响;在城市聚落中,教材分析了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世界城市的分布状况、自然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类的居住活动同时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聚落本身是人类活动改造环境的产物,城市可以更加突出、明显地表现出这种改造。在聚落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大。教材专门用了一课时的篇幅,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在城市中,人类活动强烈地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条件,给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较大影响。城市的功能日趋复杂,只要某一环节发生问题,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二)选取最基本的聚落地理知识来确定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解决关于聚落的5个基本问题,即1、为什么要建立聚落?(乡村的形成、城市的起源)2、聚落是怎样分布的?为什么?(乡村聚落类型、城市的分布、城市的区位因素)3、为什么聚落会增长?(城市化)4、聚落增长带来了什么问题?(城市化过程的问题)5、城乡聚落有何异同?(城乡聚落关系)。围绕这5个问题。精选教学内容,以拓宽学生人文地理的知识面为主要目的,不过分追求概念的严密和系统完整。在教材的编排方式上,注重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前后衔接、减少学习上的困难,切实减轻负担,以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重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实际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学以致用。居住活动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及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通过这种联系能增强教材的时代感、亲切感和趣味感。

在第1课的“活动”中,教材以陕西的乡村聚落为例,分析聚落的集散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在第2课中,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比较,教材结合当前的情况,补充了城市群和城市带这一新的知识。不但加强了教材的时代感,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在第3课中,教材选用了重庆位置示意图和武汉市鸟瞰照片,直观地表现了河流与城市区位的关系。在第4课的城市区位选择中,教材有具体城市的位置示意和发展变化、城市发展模式,还以株洲城市发展为例,并在阅读材料和“活动”中安排了石家庄和阜阳城市变迁的实例,说明交通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四)着眼于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材在教学内容和表述方法上力图改变从概念到概念的写法,注意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理论,加强学生聚落地理的基础知识,但不着于提高理论认识,而是强调发展学生的能力,如地理思维能力和独立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能够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例如,第6课的“活动”第1题设计成开放式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方法,并让学生说出每种方法的优点和可行之处,让大家都来关心我们周围的城市交通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访问,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城镇(或农村)发展的情况,综合分析当地某城镇的区位因素。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体现教材的改革精神 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思想,本单元不管是正文,还是活动,都力求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思考。教学时,应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授城市区位因素时,不必拘于教材中所列的六方面的因素及其顺序,平铺直叙地按照教材一气讲下去,可根据教学实际作适当调整。对于本部分内容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和插图,并注意收集一些有趣材料,从实际事例的分析开始,通过与学生的共同活动,让教学内容生动起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要注意把握教材的重点 本单元内容比较多,在教学时一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教材知识点的轻与重。(1)轻历史,重现状。对教材中乡村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等内容,讲清楚即可,不要作为重点,重点放在对城市现状的分析方面。(2)轻乡村,重城市。从课时安排来看,城市聚落部分共5课时;从聚落的形式来看,城市是聚落的高级形式,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的功能。因此,乡村与城市相比,教材的重点是城市。(3)轻分布,重区位。尤其是城市的区位选择是教材的重点。城市区位自然环境是城市的自然基础,是城市的背景和依托。不同的自然环境为那里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教材选择了地形、气候和河流等自然条件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一个城市的形成发展受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在不同的阶段,有其主导的区位因素。课文按大纲的要求,从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将城市区位因素列为六个方面,分两课时,结合实例,逐一讲授。值得注意的是,这六个方面的因素彼此又有包含或交叉的关系。我们讨论影响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把眼光放到这个城市刚诞生时,是什么原因把它吸引在一定的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它的发展。这样就能找出某一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

(三)重视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教材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强调深化学生对国情、国力、国策的认识。例如,第6课“活动”第2题可以说是国情国策的教育。通过这一题的辩论,学生可以理解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

标签:;  ;  

人类住区的第六个单位_区位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