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接骨板技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论文_李奇伟

长沙医学院附属涟源市人民医院 417100

【摘 要】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四肢骨折患者时使用微创接骨板技术锁定加压钢板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四肢骨折患者共105例,根据患者入院日期的单双号数分为52例对照组和53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固定术,观察组接受微创接骨板技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微创接骨板技术锁定加压钢板的治疗方式,效果显著,且患者的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字】四肢骨折;微创接骨板;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效果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工具速度的提升、楼房高度的增高等原因也导致了四肢骨折成为了常见的骨科临床损伤之一[1]。四肢骨折主要是由于高能量的释放,导致长管状的骨骼出现了创伤性的折损,近几年由于车祸的频频发生,四肢骨折的发生率也呈现出了明显上升的趋势[2]。四肢骨折患者通常会伴有软组织的损伤,甚至出现重要血管或神经的损伤,传统的治疗方式是切口骨折处后将骨折进行复位,接着进行内固定,但患者伤口愈合的效果不佳,而且伤口较易受到感染[3]。在本次研究中,将微创接骨板技术锁定加压钢板术应用在了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当中,旨在探讨该术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共105例,根据患者入院日期的单双号数分为52例对照组和53例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在16岁-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2±10.5)岁。观察组男32例,女21例;年龄在15岁-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9±10.8)岁。105例患者中有39例为开放性骨折,66例为闭合性骨折,致伤的原因包括了重物砸伤、车祸、运动伤、坠落伤等。两组患者的年龄、职业、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固定术,患肢的前外侧行纵向切口,长度为10cm,将皮肤和筋膜依次切开,将骨折部分充分显露并常规清创。使用持骨器对骨折端进行复位,并上加压钢板,使用螺丝钉进行固定。清洗伤口后逐层缝合并包扎。

观察组接受微创接骨板技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在C型臂X线机的帮助下完成手术,严格按照操作要求对手术入路进行选择,复位骨折处,并置入锁定加压钢板。两端的骨折块使用3枚-5枚皮质锁定螺钉进行固定,并使用标准螺钉对断端的大骨折块进行复位。

1.3 评价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和对比。治疗效果通过Neer进行评价,评分的标准为:总分100分,疼痛35分,功能使用情况30分,患侧的活动范围25分,解剖位置10分。90分及以上为优,80分-89分为良,70分-79分为一般,70分以下为差[4]。

1.4 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了统计和进一步分析,并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t值和卡方进行检验,差异性用p值进行判定,p值小于0.05提示本次研究数据存在统计学研究意义,而p值大于0.05则提示数据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和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表2。

3 讨论

四肢骨折通常为爆裂性的损伤,患者的关节、肌腱、软组织和骨骼等多重组织都可能受到连续性的损害,因此将极大的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5]。传统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方式需要切开复位进行内固定,从而必须广泛地剥离软组织,这样就会造成较大的创伤,容易导致伤口的愈合缓慢,甚至不愈合。而微创接骨板技术锁定加压钢板术就没有这样的弊端,这种治疗手法将充分利用软组织链,不用使骨折断端暴露,而是通过经皮插入进行骨折处的固定,避免了对骨折处的集中用力,而且给骨折块留下了一定范围的活动空间,从而刺激骨再生,使骨折端能够被弹性固定,并加速骨折的愈合[6]。从本次研究结果也可看出,使用微创接骨板技术锁定加压钢板术的患者在手术时间和痊愈时间上均大大低于使用传统治疗方式的患者,这样就能够使患者更早地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和相关的研究结论相符。

在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了微创接骨板技术锁定加压钢板术进行治疗,通过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值得注意的是,在微创接骨板技术锁定加压钢板手术完成后,要想保证骨骼的恢复良好,需要等到3个月后再进行锻炼恢复,避免操之过急造成的再次骨折,患者在恢复锻炼时尽量借助外物的帮助,从而降低组织的粘连。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微创接骨板技术锁定加压钢板术的优势在于手术的创口小,因此对患者的损伤更低,从而降低了切口感染、旋肱血管损伤、腋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这主要是因为微创接骨板技术锁定加压钢板术是一种闭合复位技术,能够经过骨折远端的骨膜上隧道将桥接钢板插入到骨折的近端,从而保证了骨折端足够的血液供应。

综上所述,在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微创接骨板技术锁定加压钢板的治疗方式,效果显著,且患者的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施向春,杨玉红,梁家龙等.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治疗四肢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06):594-595.

[2] 封小东.探讨采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J].医药前沿,2014,11(21):69-70,71.

[3] 冯仕华,陈转,郑开达等.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50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34(03):46-47.

[4] 侯巍,冯世庆,郑永发等.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研究(附23例报告)[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1,12(03):460-462.

[5] 阮世强,邓江,王世强等.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32例临床分析[J].贵州医药,2013,20(09):806-808.

[6] 周江军,赵敏,杨俊等.微创骨膜下隧道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3,25(11):637-640.

论文作者:李奇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

标签:;  ;  ;  ;  ;  ;  ;  ;  

微创接骨板技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论文_李奇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