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凤翔木版年画的保护实践浅谈非遗项目的记录性保护论文_姚锐

从凤翔木版年画的保护实践浅谈非遗项目的记录性保护论文_姚锐

姚锐

(陕西省凤翔县文化馆)

摘要:从凤翔木版年画的体裁、选材和表现形式等多方面分析了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明确了其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时代需要,延伸年画的传统用途。从多方面、多角度阐述了木版年画体裁的固定性,题材的广泛性。基于此,工作中做到整体规划,分类实施,区别制定保护方案,做到精准施策。基于木版年画濒临失传,生存空间日趋萎缩的特点,我们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在传承保护方面,对搜集整理出来的古版和画样进行复制,完善补全古版。在发展利用方面注重创新,挖掘当代生活气息创新年画作品,并积极运用于各种展览和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

关键词:体裁的固定性 题材的广泛性 记录性保护工作

2006年凤翔木版年画被列入了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保护好这一优秀的民间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职责。非遗保护是文化工作者新时期面临的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作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冷静地分析它消弱的根本原因,找出它自身可以重启生命的起搏点,科学合理地予以施救,让这些艺术之花重新绽放出绚丽的光彩。我们不妨从凤翔木版年画的保护实践中寻找一下可以借鉴的东西。

凤翔是我国著名的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凤翔木版年画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正德(公元1506年)年间。就创作特点来看,凤翔木版年画是纯粹的农民画,可以说是西北地区的民间风俗画。它产生于民间,出自于农民之手,通过版画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表达着农家人的苦与乐,爱与恨,寄托着农民的意愿和期盼,记录了农家人生产生活的美好瞬间和宏大场面,是各个时代农民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的再现和宝贵遗存,是农民艺术的杰作。上世纪中期以后,机制画走入了年画市场,手工印制的年画迅速被机制年画所代替。近年来,大量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的迁移也改变着人们的居住习惯和传统习俗,年画赖以生存的农家院落和敬奉家宅六神的环境已经被楼房和新式住宅所代替,年轻一代对传统习俗的信仰和依存已经十分淡化,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传统年画几乎退出了消费市场,整个年画工艺濒临消亡。

我们对年画艺术本身的特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从中寻求其艺术的精华,继而确定要记录保存的艺术价值和发扬光大的发展道路。从其体裁上看,凤翔木版年画大致可分为门神画、六神画、窗画、炕画、墙画、中堂画。这六大类中,门神画、六神画、中堂画的形式和内容相对比较固定,长期以来从版样和内容上没有过多的变化,而窗画,炕画、墙画的形式和内容就非常广泛了,不同时期有着各自的特征,受时代变化的影响,选材和表现形式在不断更新。鉴于木版年画在体裁和选材上的这些特点,使我们在传承保护工作中更进一步明确了年画在当今的发展趋势,迫使我们积极有效地借助木版年画这一珍贵的艺术,紧密结合时代需要,延伸年画的传统用途,改做画册或墙壁画等形式,创作出一批新的年画作品,更好地发挥年画的艺术教化作用,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充满新的生机和活力。

体裁主要体现了木版年画的使用范围和形式,明确了使用的地方和时间等,具有相对的固定性。题材主要体现了木版年画的具体内容和寓意,服从于年画的体裁,具有绝对的广泛性。

一、体裁的固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主题图案相对固定。居住在西北地区的汉民族具有多神的习俗,在一个地区生活的人们具有相同的信仰和心理期盼,在同一社会历史时期,每家每户敬奉的神祇大致相同,这些神袛为大门或院门上过年必贴的门神,院内的家宅六神,即土地神、灶神、井神(龙王)、天神、仓神和槽马猴(弼马温),室内的财神、寿星、钟馗等。这些神袛的图案虽然有几十种之多,但对于一个地区,特别在每个家庭里,每年张贴的图案是相对不变的,就连图案的颜色、规格大小等等都是相对固定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特别是灶神图案,有单灶、双人灶、三口灶、五口灶、十二口灶、黑袍灶、红袍灶、历头灶等,灶神图案还要讲究“鸡往进鵮、狗往外咬”的习俗,这样就有近四十种灶神图案,但每年除夕贴神的时候,每户人家对图案的选择都是唯一的,人们都会按照以往的图案虔诚地粘贴上去,不能随意张贴,更不能错贴,避免“倒灶”之大忌。

2、张贴位置相对固定。门神有马人、站人和坐人之分,根据门的位置,按照大门贴马人、中门贴站人和小门贴坐人的规矩来张贴。再按照门口贴土地神,中院墙壁贴天神,灶旁贴灶神,井旁贴井神,粮仓旁贴仓神,牲畜圈旁贴弼马温的规矩依次贴神,现在就农村来看,家里基本上没有了井和牲畜,所以井神和弼马温也就省略不贴了。至于财神、寿星、钟馗等也都会分别帖于中堂、窗扇的相应位置。在每一个位置,基本上都是以旧换新,老百姓称之为倒年气。

3、使用时间相对固定。木版年画之所以被简称为年画,其主要原因是年节到来之时,人们为了辞旧迎新而重新布置屋舍全面更换历时一年的各种祭祀神画,使用范围之大和用量之多占据了木版年画的主要份额。节令画、吉祥画和风俗画也因本身的用途特性就有了自己在各个时令集中张贴的固定时间。

二、题材的广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用习惯的差异造就了年画形式的多样化。祭祀类的神画中,充分体现着一神多形的特点。在近四十种灶神图案中,同样都是灶神,但从构图到着色均有差异。一般情况下,使用者都是根据自己家庭人数的多少以及以往的张贴习惯和先辈们留下来的已定规矩,从图案设计、颜色布局、方向要求等方面选择适合自家的年画。基本原则就是人口少的家庭一般张贴单灶,人口多的家庭一般张贴多口灶神,至于门神,近年来,随着农村宅基地的统一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住宅从设计风格上趋于相同,不再有大车门、头门、中门、房门之分了,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只有大门和房门,并且一般家庭为了省事起见只在大门上贴上门神就行,但从图案和颜色上看,仍然各具特色,大同小异的现象十分普遍。

2、意识形态的主流催生了年画主题的多样性。木版年画在经历了一千多年发展变化之后,题材的基本要素也在或多或少地发生着变化。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之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日趋淡化,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破四旧”、“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一系列运动的开展,人们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需要,彻底放弃了在当时来说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祭祀类年画的印制和销售,创作了人民解放军保家卫国、勤劳致富等内容的年画贴于门上和粮仓旁边,取代了长期以来以秦琼、敬德肖像作为门神,以萧何或韩信的肖像作为仓神的习惯。

3、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了年画素材的多样性。木版年画题材范围最广的部分当属现实生活风俗类,它囊括了除神和传说之外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田园山水到市井商贸,从男女劳作的场面到文人雅士的悠然自得,从严酷的现实生活到充满梦幻的理想追求,无不再现于木版年画艺人的创作范畴。《男士忙》、《女士忙》、《出门见喜发大财》、《生意兴隆回家来》、《耕读渔樵》等一系列生活画面正是历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当代作品的《保卫祖国》、《医生看病》、《劳动致富》、《打防疫针》和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的《男娃女娃都一样》、《娃娃少而康》等更是新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幸福生活的再现。除此之外,取材于戏剧、小说、神话、传说的年画,取材于秦腔剧《回荆州》、《白蛇传》、《玉堂春》、《西游记》、《黄河阵》等一系列历史戏剧的年画作品更是枚不胜举。近年来,艺人们创作的木版年画《二十四孝图解》、《公民道德宣传画册》等为木版年画增添了新的内容。

回顾整体传承保护工作,我们的基本做法是整体规划,分类实施,认真分析各个项目的特点,区别制定保护方案,做到精准施策,不走弯路,不劳民伤财,实现有效保护。对所有非遗项目进行归类,按记录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的不同要求抓好落实。对那些由于时代发展,没有了发展空间的项目,做到从实际出发,按照记录性保护的基本要求实施保护。

我们针对木版年画这一濒临失传,生存空间日趋萎缩的项目,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以记录性保护为主,收集整理技艺本身及重点艺人的关键资料,为更好地传承保护提供完整的文字和音像资料。在传承保护方面,我们把搜集整理出来的古版和画样进行复制,完善补全古版在过去长期使用过程中磨损或人为损坏的部分,印出年画,装订成册,加注文字说明。对门神、六神等一些古版进行编号登记,及时封存,为艺术再现提供保障。

同时,在发展利用方面,我们尽可能地抓住可以利用的因素,予以开发利用。针对反映生活类的年画素材广泛,社会宣传引导作用明显等特点,组织年画艺人结合时代要求,搜集挖掘具有当代生活气息的年画素材,创作出了《反腐倡廉》、《文明乘车》等一系列年画作品,积极运用于各种展览和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满足了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也受到了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好评。

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研究,探索适合本地区、本行业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利用之路,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轰轰烈烈图虚名、走过场,以无愧于祖先和后代的责任感完成好这一历史使命。

论文作者:姚锐

论文发表刊物:《论证与研究》2020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6

从凤翔木版年画的保护实践浅谈非遗项目的记录性保护论文_姚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