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用外资的特征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用外资论文,相关性论文,经济增长论文,特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6)2-0033-05
一般而言,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要素流动也就越频繁,流动规模与速度也呈现正相关;反之亦然。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目前需要完成两大突破:一是经济运行从“自给方式”向“市场方式”突破,关键是为经济微观主体的产出扩张市场疆域;二是使经济运行摆脱以低级要素为主的支撑体系,更多地吸纳全球资源中的高级要素(如外源式融资、高新技术和智力等),以改变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外围”地位。外资是包括资本、技术和智力等要素的综合体,本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来检验实际利用外资通过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和进出口差额等四个渠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我国利用外资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呈现出两大主要特征:
第一,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增长迅猛。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从1984年至2004年的21年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累计达7293.76亿美元,年均额347亿多美元,年均增幅16.27%,1984年仅27.05亿美元,1988年、1993年、1994年、1996年和1997年分别突破100亿美元、300亿美元、400亿美元、500亿美元和600亿美元,1998-2003年在500-600亿美元区间波动,2004年达640.7亿美元。这一规模的巨大扩张主要是由外商直接投资(FDI)带动的,同期内FDI年均增速20.27%。
第二,外资来源地及其在我国的布局呈现明显的产业和区域集中性。我国FDI主要来源于东亚、西欧、北美和拉美。1997-2003年我国吸纳的FDI主要来自东亚,7年平均占比66.71%,其中又以香港、日本、台湾、新加坡和韩国为主,香港一直位居第一,7年中平均占来自亚洲FDI的57.26%;2001-2003年拉美和北美超过欧洲,居我国吸引FDI来源地的第二和第三位。
外资集中投向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1997-2004年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比重高达56%-71%,第一产业比重未超过3%,第三产业比重在20%-30%之间。地区分布以东部沿海省市最为密集,其中广东、江苏、福建、上海和山东五省市1991-2003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 347.17亿美元,占东部地区合计的58.88%。西部整体吸引外资的能力较弱,但个别省以独特的资源吸引了一些特殊的外商投资者,如四川1991-2003年累计吸收外资59.92亿美元,陕西以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矿产资源吸引了较多外资,1991-2003年累计38.23亿美元(见表1,2)。
表1 外商在华实际直接投资产业分布
行业 单位:%
比重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2003 2004
总计100
100 100
100100
100 --
农林牧渔1.39 1.37 1.76 1.67
2.55 1.951.87 1.82
采掘业 1.27 1.27 1.38 1.43
0.93 1.100.63 0.89
合计2.66 2.64 3.14 3.13.48 3.052.50 2.72
制造业 56.27 56.27 56.0663.48 70.59 69.77
69.03 70.95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6.82 6.82 9.81 5.5l
3.08 2.612.42 1.88
建筑业 4.54 4.54 2.27 2.22
2.63 1.341.14 1.27
合计
67.63 67.63 67.5171.21 76.3 73.72
72.59 74.10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3.66 3.62
3.85 2.49 1.28 1.731.62 2.09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3.10 2.60
2.39 2.11 2.02 1.772.09 1.22
房地产业
11.42 14.09 13.8611.44 7.27 10.749.79 9.81
社会服务业 4.39 6.52
6.33 5.37 6.20 5.585.91
-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0.43 0.21
0.37 0.26 0.19 0.240.24
-
教育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业1.42 0.15
0.15 0.13 0.10 0.070.11
-
其他行业3.48 2.52
2.39 3.91 2.06 2.504.21
-
合计
27.90 29.56 29.34 25.7119.12 22.63
24.91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其中2004年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我国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缓解了我国资金短缺状况,扩大了我国产出水平和外贸规模,促进了经济增长。尽管近年来我国国内资金和外汇比较充裕,但利用外资在弥补技术缺口、管理缺口和就业缺口等诸多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笔者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检验了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通过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和进出口差额四个渠道对GDP的影响。
第一阶段:TB=c+γX+v
第二阶段:Y=c+α[,1]I+α[,2]C+α[,3]G+α[,4]TB+u
其中X为实际利用外资额,I为资本形成,C为居民消费,G为政府财政支出,TB为进出口差额,Y为国内生产总值GDP,c为常数项,v[,1]和u为随机扰动项。
计算后相关结果如下:
表2 利用外资的地区分布
单位:亿美元
地区1991-19951996-20002001-2003合计
东部 总计1610.62
2465.51 1608.235684.36
省市合计 1254.12
2259.13 1559.945073.19
北京 39.63 91.4156.84 187.89
天津 38.97 97.9 52.5 189.37
河北 17.47 51.7 25.65 94.84
辽宁 58.14 97.7187.52 243.37
上海 99.94187.28
140.32 427.54 4367.69
江苏 137.34300.6276.69 714.63
浙江 39.0 73.22
102.69 214.91
福建 128.14200.01
103.55 431.70
山东 86.49138.72
143.37 368.58
广东 387.81646.52
370.391404.72
海南 35.95 32.3514.0
82.30
中部 山西 3.18 13.29 6.6
23.07
吉林 11.3
20.66 7.74 39.70
黑龙江
13.08 147.33
10.18 50.49
安徽 12.66
20.26
10.88 43.80 484.23
江西 10.42
18.18
30.9
59.50
河南 15.44
31.77
14.01 61.22
湖北 24.62
50.09
48.66 123.37
湖南 17.56
38.24
27.28 83.08
西部 广西 27.42
37.07
12.2
76.69
内蒙古2.327
5.653.73 11.71
重庆
- 13.367.17 20.53
四川 24.13
20.29
15.5
59.92
贵州 2.335.041.11
8.48
云南 3.366.692.61 12.66 326.97
西藏
- 0.024- 0.024
陕西 9.54
18.25
10.44 38.23
甘肃 1.948
4.041.58
7.568
青海 1.907
0.171.08
3.16
宁夏 0.648
1.437
0.56
2.65
新疆 5.663.730.54
9.9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数据整理而成。
第一,利用外资对我国资本形成(投资)的影响。马克思提出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中心现象,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实际利用外资对我国资本(投资)的影响的回归分析方程式为:
I=c+γ[,1]X+v[,1]
I:资本形成(亿元)、X: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根据表3中第二、三列数据,拟合后方程为:
I=-1300.17+65.23 X t -0.40 8.26
R[2]=0.78 F=68.26 DW=0.29
分析表明,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与资本形成关系密切,实际利用外资与资本形成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实际利用外资大力促进了我国投资增长。实际利用外资一方面有效地缓解了我国资金供需紧张的矛盾,另一方面通过带动内资和政府支出的增加而带来一个乘数效应。1984-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平均增加1亿美元,我国资本形成可以增加65.23亿元人民币,按8.27元/美元的汇率计算,乘数为7.89。
第二,利用外资对消费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办企业,雇佣劳动者支付工资,由于外资企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也高,劳动者获得了更多的消费能力。此外,外国投资者在我国境内的消费也增加了。外商投资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回归分析方程为:
C=c+γ[,2]X+v[,2]
C:居民消费(亿元)、X: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根据表3中第二、四列数据,拟合后方程为:
C=55.91+71.68 X t 0.02 10.11
R[2]=0.84 F=102.24 DW=0.34
分析表明,利用外资通过增加劳动者的即期收入,改善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效地刺激了内需,提高了我国的消费水平和国民福利。分析表明我国利用外资平均每增加1亿美元,居民消费就可以平均增加71.68亿人民币,按8.27元/美元的汇率计算,乘数为8.67。
表3 1984-200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及相关经济指标
年份实际利用外资额资本形成居民消费财政支出进出口差额GDP
(亿美元) (亿元) (亿元)(亿元)(亿元)(亿元)
1984
27.05
2468.6 3674.5 1701.2
40.0
7171.0
1985
46.47
3386.0 4589.0 2004.25-149.0
8964.4
1986
72.58
3846.0 5175.0 2004.91-120.0 10202.2
1987
84.52
4322.0 5961.2 2262.18 -37.0 11962.5
1988 102.26
5495.0 7633.1 2491.21 -30.9 14928.3
1989 100.59
6095.0 8523.5 2823.78 -66.0 16909.2
1990 102.89
6444.0 9113.2 3083.59 87.4 18547.9
1991 115.54
7517.0 10315.9 3386.62 81.2 21617.8
1992 192.02
9636.0 12459.8 3742.20 43.5 26638.1
1993 389.60
14998.015682.4 4642.30-122.2 34634.4
1994 432.13
19260.621230.0 5792.62 54.0 46759.4
1995 481.33
23877.026944.5 6823.72 167.0 58478.1
1996 548.04
26867.232152.3 7937.55 122.2 67884.6
1997 644.08
28457.634854.6 9233.56 404.2 74462.6
1998 585.57
29545.936921.1 10798.18434.7 78345.2
1999 526.59
30701.639334.4 13187.67292.3 82067.5
2000 593.56
32499.842895.6 15886.50241.1 89468.1
2001 496.72
37460.845898.1 18902.58225.5 97314.8
2002 550.11
42355.448 534.5 22053.15304.3 105172.3
2003 561.40
51382.752678.5 24649.95254.7 115172.3
2004 640.70
61828.159048.3 28800.00320.0 136515.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成。
第三,利用外资对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各地政府为改善投资环境,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努力提高政府效率。利用外资对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的回归分析方程式为:
G=c+γ[,3]X+v[,3]
G:政府财政支出(亿元)、X: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根据表3中第二、五列数据,拟合后方程为:
G=378.79+27.44 X t -1.77 5.32
R[2]=0.60 F=28.32 DW=0.18
分析表明,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与政府财政支出关系密切,实际利用外资与政府财政支出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实际利用外资大力促进了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1984-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平均增加1亿美元,我国政府财政支出可以增加27.44亿元人民币,按8.27元/美元的汇率计算,乘数为3.32。
第四,利用外资对进出口贸易差额的影响。利用外资相关的设备、技术、原材料进口和制成品与大量出口,对进出口贸易顺差有正的影响。[1]利用外资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回归方程是:
TB=c+γ[,4]X+v[,4]
TB:进出口差额(亿美元)、X: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根据表3中第二、六列数据,拟合后方程为:
TB=-93.20+0.62 X t -2.28 6.28
R[2]=0.68 F=39.47 DW=1.39
分析表明,我国利用外资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关系密切,实际利用外资与进出口贸易差额有正相关关系。由于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中加工工业的出口占主导,因此外资企业增加制成品出口的同时会由于进口原材料的增加抵消一部分效应,但实际利用外资增加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外贸出口,1984-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平均增加1亿美元,我国外贸顺差增加0.62亿美元。
第五,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实际利用外资通过资本形成、消费、政府财政支出和进出口贸易差额四个渠道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其回归方程为:
Y=c+α[,1]I+α[,2]C+α[,3]G+α[,4]TB+u
Y:GDP(亿元人)、I:资本形成(亿元)、C:居民消费(亿元)、G:政府财政支出(亿元)、TB:进出口差额(亿美元)
根据表3中第三、四、五、六、七列数据,拟合后方程为:
Y=53.23+1.44C+0.80I-0.00G+2.88TB t 0.23 35.40 18.21 -0.05 2.36
R[2]=1.00 F=38708.93 DW=1.70
结果表明政府财政支出G的t值为-0.05,根据2倍t经验法则我们不能拒绝α[,3]=0的虚拟假设。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政府投资大多集中于基础设施领域,其投资回报期限较长,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刺激存在明显的滞后期,而由于对民间投资几近完全的挤出效应又使其对短期经济增长失效;另一方面还由于政府投资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投资及投资效率低下的现象,漏出巨大,这些因素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对GDP的增长关系并不显著。剔除政府财政支出G,重新作回归,方程为:
根据表3中第三、四、六、七列数据,拟合后方程为:
Y=c+α[,1]I+α[,2]C+α[,3]TB+u Y=57.31+0.80I+1.44C+2.89TB
t 0.27 21.87 36.80 2.55
R[2]=1.00 F=54828.08 DW=1.69
结果表明政府财政支出对GDP增长无显著影响,消费、资本形成和进出口差额对GDP增长都存在较大的正相关关系,其中进出口差额的敏感度最大,达到了2.89;居民消费次之,为1.44;而资本形成对对GDP拉动的效果最弱,仅为0.80。这说明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尽快把政府主导型经济转变市场经济,把由投资主导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为由消费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我国隐性失业严重,就业压力巨大,但由于国家间移民壁垒的存在,劳动力的大量跨国流动又不可能,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出口型产业,只有成为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以商品流动替代我国劳动力资源在世界配置中事实上的不流动,我国巨大的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才会成为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而非社会不稳定因素。
结语
(1)资本是诸要素中流动弹性最高,流动速度最快的要素,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都与国际资本流入密切相关。虽然我国目前储蓄和外汇储备富余,但国内企业缺乏必要的技术、企业家和管理人才,吸收能力弱,不能充分有效利用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并使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因此,现阶段利用FDI仍可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带来工资、利息、地租等要素收入和国家税收收入,实现国内经济又快又好的增长。
(2)目前我国储蓄和外汇储备富余,国内企业因能享受到高储蓄和廉价资本的好处,并把这种好处廉价折进出口产品,创造贸易顺差,实际上是国内资本直接廉价出口;廉价储蓄资本收入导致我国大量资本外逃以及汇率低估,造成外汇储备急剧增长[2],这无异于巨额资本间接廉价出口。应通过提高利率尤其是提高存款利率持续地提高居民储蓄收入,同时压缩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来迫使其增加信贷投放,逐步活跃消费,提高储蓄资本的利用效率,并通过本币汇率和产品出口价格的稳步提升逐步减少国民财富的流失。
(3)针对我国利用外资的三个集中性特点,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在地区结构上应加强导引外资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支持中西部建设,在利用外资的方式上应适当控制FDI规模,增加外商其他投资,在产业政策上鼓励外资更多地进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但要加强监管,限制外资过多介入房地产业和股票证券业。
(4)通过大规模引进外国投资的“以市场换技术”的路径并不实际,一些产业领域还形成了对外技术的依赖性。在全球化环境中,如忽视外资质量和投资结构,片面追求一时的数量,势必造成大起大落。缺乏自由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很难以单纯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换来应有的技术和收益。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通过引进——吸收——创新,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属于自己的世界品牌,提升产业素质,把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
注释:
① 黄瑞玲.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理论解析与政策调整.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4):4
② 截止到2006年2月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8536亿美元,列世界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