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路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公路总里程不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与此同时,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本文简要分析了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并针对公路建设中如何有效保护环境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以期能够为更好的促进我国公路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公路建设;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一、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对自然植被的影响
公路建设时,公路两侧会被用于临时堆放筑路材料、建立施工营地,或作为取土场、弃土场与便道等,对原有土壤和植被造成一定破坏,区域内的地表裸露程度会增加,土壤和植被对风力、水力的作用会更加敏感,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也随着下降。此外,施工过程中所进行的道路平整、土石方开挖、材料堆放、施工机械应用以及临时营地等活动,都在一定程度破坏了地表植被。例如,在开挖土石方时,地表土层会遭受破坏,只留下坚硬的岩石,因此地表上的植被无法恢复,还有其它活动都会临时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此外,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扬尘及有害气体,同样对两侧植被造成影响,尤其是沥青路面的施工中,在进行沥青熬炼之时,有害气体会严重伤害附近的植被。
(二)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繁荣的公路交通必将对沿线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影响当地的文化环境。公路势必会增加沿线的交通量,对附近居民的出行形成一定干扰,村庄间存在的原有联系因此被割断;公路会使沿线的土地功能发生变化,商业用地、开发用地将改变农业用地的单一状况,转变为提供多行业服务的特殊用地,沿线土地资源被迅速开发;部分居民会因公路建设而被迫拆迁,使得沿线居民的人口结构以及日常需求等都发生改变,区域经济布局以及区域生态结构都会受到影响;公路建设还有可能污染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址、资源保护区等的视觉效果。
(三)对水文与工程地质的影响
水力作用造成水土流失。施工中产生的渣土、新筑的路基等,结构比较疏松、土壤孔隙度增大,一旦遇上下雨,雨水就会对土渣、地基等造成冲刷,从而导致水土流失。2、重力作用造成水土流失。线路建设中,开挖路基、开采土石方等,会使原有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地表的土石结构平衡因此而遭到破坏,一旦受到重力作用,就容易发生坍落、滑坡等破坏性结果,加快了水土流失。3、在水力与重力的双重作用下造成水土流失。公路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砂石料,其孔隙度会增大,从而造成质地疏松,一旦大量吸水,饱和的水分就会破坏原有的内部平衡,造成滑坡、山洪、泥石流等严重后果,给下游村庄、道路以及水利工程等,带来巨大威胁。4、风力作用造成的水土流失。公路施工后的几年内,道路两侧的地表植被很难恢复到原来模样,裸露的地表在风力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剥蚀等表土流失现象。
二、加强环境保护
(一)恢复与重建受损植被
在公路建设中,道路中央的绿化带容易受到破坏,道路两侧路堤植被被毁,挖方、弃土场所造成的植被破坏也很难恢复,尤其是两侧边坡的植被最难恢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边坡有两类,一是开挖边坡,二是回填边坡。开挖边坡又分为岩石边坡、土边坡以及土加石边坡等,回填边坡往往土石夹杂,再加上管理不善,容易形成疏松的坡陡。根据岩石边坡的风化程度,又可分为未风化边坡(即完整岩石边坡)与半风化边坡(即风化破碎岩石边坡),其高陡程度常达70°以上,这种边坡的植被无法自然恢复,也很难进行人工绿化。边坡绿化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能防止发生水土流失以及滑坡。恢复石质边坡对环境保护的意义非常重大。我国在治理岩质边坡的地质灾害中,大多采用护面、锚固、排水、拦挡、改良坡体等防护措施。
三、在规划中加强环境保护
量力而行,适度发展。在规划中,应注重对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兼顾整体公路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不同等级公路的布局结构与比例,注意不要超越现有实际需要和环境的承载能力。2、公路等级越高,其工程量也就会越大,因此发生大填大挖的可能性就越高,势必将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在作规划布局时,公路等级应结合实际需要,不要盲目追求,以免造成资金、资源浪费,同时破坏或影响生态环境。3、将公路绿化纳入规划中,公路绿化不仅点缀了局部的环境,对局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补救作用,同时也是国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态环境建设紧密联系,公路绿化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良好作用。4、公路规划应与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城市周边的国土开发计划协调,应充分考虑不同形态的交通需求,利用交通调整土地使用关系,尽量减少敏感区域的污染。
(三)施工阶段的环保措施
噪声防治。施工路段与住宅区距离应在1 5 0 m以上,否则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较大,为了不影响居民的夜间休息,应禁止夜间施工;为了降低对附近学校、单位的影响,应积极与相关单位协商,做出合理的施工时间安排,以减小施工噪声干扰学校的教学和工作;应注意保养施工机械,保持机械使用时声音最低。2、大气污染防护。堆料场、混泥土拌和站等,应设在距离居民区、学校200m以外的空旷地区;沥青混凝土拌和点,应设在居民区、学校的下风向处,并不得采用开敞式拌和或半封闭式加热工艺,确保符合卫生要求,同时又方便生产;对施工便道,应定时洒水进行降尘,在运输粉状材料时,一定要加盖遮挡物。3、水污染防治。施工所需的沥青、油料以及化学物品等,必须远离民用水井以及湖泊河流附近,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雨水将沥青、油料以及化学物品冲入水体中;工人驻地的各种生活污水、垃圾、粪便等,应集中处理,不得直接排入水体中;严格检查桥梁施工机械,防止油料泄漏污染。废油不得倒入水中。
三、结语
公路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但是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影响了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我们应当积极适应把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到求生存、求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在更科学更理性的层面上搞好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从而为自己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更适宜于人类自身生存的优越环境.
参考文献:
[1]申旭辉,樊占春.新疆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措施的适应性分析[J].干旱区研究,2010,06:839-844.
[2]苏星.浅议公路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2:40-42.
[3]张焕春,王文丽.公路工程主体设计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公路,2003,S1:153-156.
[4]阎静.公路工程建设中环境质量控制探讨[J].江西建材,2017,04:194+198.
论文作者:王欣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8
标签:公路论文; 植被论文; 公路建设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地表论文; 作用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