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阶级关系两极分化理论在当代的适用性——兼析赖特的中间阶级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赖特论文,阶级论文,马克思论文,理论论文,适用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改日期:2006-10-29
中图分类号:D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91(2007)02-0011-04
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趋向于两极分化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中具有深远影响的论断之一。然而,这一论断似乎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的现状存在矛盾。这种矛盾集中体现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间阶级队伍不断扩大,从而使马克思的论断面临挑战。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如果我们要做用更精确严密的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根本问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革命的条件,研究“中间阶级”问题将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新兴的“中间阶级”问题,美国的社会学家赖特① 作了系统的研究。本文力图通过对赖特阶级理论的分析来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两极分化理论的深刻含义。
一、马克思的论断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极对立的社会。“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的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1] (P273)。19世纪中期,欧洲大多数国家的社会阶级结构并没有简单化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两极对立”的程度。当时与资产阶级对立的不仅有无产阶级,还有许多“中间阶级”(《共产党宣言》用语)。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对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外的这些阶级成员的地位进行详尽系统地分析。在马克思看来,这些“中间阶级”不过是同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旧阶级,因此这些中间阶级都注定要被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所消灭,并被驱赶到无产阶级队伍里来。“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有的是因为他们的小资本不足以经营大工业,经不起较大的资本家的竞争;有的是因为他们的手艺已经被新的生产方法弄的不值钱了。无产阶级就是这样从居民的所有阶级中得到补充的。”[1] (P280)“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1] (P282)只有无产阶级不会被新的生产方式消灭而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并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社会走向更高形态。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再一次断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形成“两极对立”的阶级结构。马克思揭示,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瓦解了,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沦为出卖自己劳动力的工人,只能获得工资即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工资部分的新价值成为被资本家阶级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的有机构成会不断提高从而产生并加速机器排斥工人的过程,形成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和产业后备军。这必然造成财富在一极集中,贫困在另一极集中。马克思把这种“两极对立”称为“资本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然而,一百三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今天回过头来审视马克思这一论断时,可以发现这一论断虽曾一度在某些国家形成了趋势,但最终并未被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所简单证实。因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它的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在两大对立的阶级之间,出现了与传统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并不相同的庞大的“中间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国家对经济的有效干预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的有力推动等原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20世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仅在生产力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生产关系方面也发生了许多值得注意的变化。比如,股份制的大规模发展使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趋于分散化;合作制企业的发展使得生产关系趋于多样化;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对于市场的干预使得市场经济原本的无序状态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越来越趋于有序和规范化。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增大了社会总财富,为社会进行大面积的调剂提供了可能性,进而对于社会生活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总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在公司企业中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出现了一个由专业管理人员组成的新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既不同于传统的资产阶级,也不同于无产阶级。这个群体的逐渐扩大显然向马克思的两极分化的阶级理论提出了挑战。那么,这个中间阶级如何定位,它属于什么阶级?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有一些学者对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所主张的阶级是理解历史的主要群体的观点提出质疑,甚至怀疑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的科学性。因此,如何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所发生的这种新变化及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趋势加以正确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是我们今天所必须研究的新课题。
二、新的中间阶级定位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指的“中间阶级”并不同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所新出现的中间阶级,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著中,“中间阶级”概念大体包括下列社会成员: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农民等等。这些群体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工业化的进步已经消亡或正在消亡。如果单从这些人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趋向于两极分化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所谓中间阶级,是以专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代表的“新兴的中间阶级”。这些人既不同于传统的无产阶级也不同于传统的资产阶级,但他们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中间阶级同样具有根本的差别。正是由于这些“令人困惑的中间阶级”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发展的事实,使得一些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所主张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趋向于两极分化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以某种方式对这些批评作出回应。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兴的中间阶级”的定位上,在西方学者当中存在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认识:①简单的两极分化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这类阶级地位仅仅是“表面现象”,几乎所有这些新阶层实际上都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最多只是由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工薪收入者组成的无产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因此这一阶层的存在或扩张并不需要对资本主义基本阶级构图作任何修改;②新小资产阶级论,比如尼柯斯·普兰查斯主张把这些中间阶级定位于小资产阶级,认为他们的意识形态倾向基本类似于小资产阶级,而且他们与传统的小资产阶级一样,在阶级冲突中被夹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③新的阶级论,一些学者提出,这些各不相同的既非无产阶级也非资产阶级的地位凭其自身的实力构成一个新的阶级;④中间阶层论,即把那些似乎不太适合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两极划分的阶级身份都称为“中间阶层”,认为他们不属于任何阶级地位。
赖特反对这四种对中间阶级定位的结论。他认为,简单的两极分化论把工人阶级定义为工薪收入者观点,并不能为解释阶级形态、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构性基础。“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各个方面都与资本家一样’的高层管理人员会在阶级斗争中更可能站在产业工人一边而不是资产阶级一边。”[2] (P39)而那种“新小资产阶级”观念所存在的问题与简单的两极分化的定位是一样的。难以理解这些从事非生产性的、从事监督性或脑力劳动的工薪收入者(秘书、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政府中的非生产性的职员、售货员等等)的类别,为什么他们应当被视为同一阶级的成员。把他们归属为小资产阶级也违反了阶级剥削的根本性基础存在于社会生产关系之中的标准。对于新阶级论的观点,赖特认为,包含在这种“新阶级”类别下的不同类型的成员如何拥有共同的、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占据同一阶级地位为基础的利益并不明确。尽管这些各种不同的阶级地位可能会因为教育和专业知识而具有某种共同的文化特征,还是难以把他们看作在生产关系中处于共同的地位,分享共同的利益,从而构成一个单独的阶级。而对于中间阶层论,赖特指出,这种观点本身存在着误导,被称作中间阶层的这种身份中有许多与生产直接相关,它们直接由生产体系中的支配和剥削关系所形成,因此,具有阶级的特性。这种特性却由于“阶层”这一名称而缺失了。
赖特强调,确定一个群体或一个人的阶级地位,必须以剥削作为衡量的基础。换句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如果一个人处于纯粹的剥削者的地位,那他就属于资产阶级,相反,如果他处于纯粹的被剥削者地位,他就属于工人阶级。而对于那些既非纯粹的剥削者又非纯粹的被剥削者的所谓“新兴的中间阶级”如何加以定位呢?赖特针对这些群体的性质提出了自己的独特概括——“阶级关系中矛盾的地位”。在他看来,中间阶级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首要形式——劳动与资本间的斗争而言,他们具有矛盾的利益。一方面,由于被排除在生产资料所有权之外,根据资本主义剥削机制来说是被剥削者,可能会被他们的雇主解雇,具有无产阶级特征;另一方面,他们具有和工人相对立的利益,按照那些从属的剥削机制来说又是剥削者。他们有权力指挥工人做什么,因工人失误而处罚他们,并且以各种方式直接参与有关生产过程的核心决策。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些中间阶级构成了矛盾的地位,或者更准确地说,构成了在剥削关系中的矛盾的地位。这就是赖特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间阶级地位所做出的阐述。赖特认为,这些处于矛盾地位的中间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从静态的分析来看,在美国属于中间阶级的各种地位接近20%,瑞典则超过20%。而动态的分析结果同样说明了这一点。他通过长期的考察发现,从60年代到90年代,中间阶级的分布变化尽管并不非常显著,但始终是呈正向的,而不是负向的增长[3] (P100—105)。这就是说,中间阶级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并未趋向于减少直至消亡。赖特通过对中间阶级地位的分布调查,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阶级关系两极分化的理论在今天需要加以修正。
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两极分化
那么,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级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如何理解马克思作出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趋向于两极分化的结论呢?必须指出的是,马克思所做出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两极分化的结论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这里需要界定两极分化概念的含义,如果说,两极分化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级逐渐消亡,将趋向于只存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那似乎不符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两极分化这一概念应当理解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依然是两大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这种对立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在收入分配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依然存在悬殊差距;在体现阶级意识的态度尺度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许多重大问题的态度上依然存在着鲜明的对立。新的中间阶级的扩大并未改变这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现实。如果从这个意义来理解两极分化,是符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的,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这一点从赖特本人以美国和瑞典两个国家为样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中各阶级地位的收入以及阶级意识考察中同样可以得到证实。在赖特的考察中,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瑞典,工人阶级都是数量最大的阶级,大约占劳动力的40%。如果再加上对组织或技术资产拥有最低限度控制的矛盾的阶级地位,这个数字在这两个国家都增加到了大约60%。在两国,不到2%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家。但由于他们控制着大部分的社会财富,所以依然是社会的基本阶级。在美国,无产阶级的平均收入每年只有11000美元稍多一点,而资产阶级的平均年收入却超过了52000美元。这仅仅是指工资收入,并不包括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直接转化为资本的部分。美国预算和政策研究中心2000年1月18日发表的一份题为《两极分化:对各州收入趋势的分析》的报告说,在1988至1998年间,美国最贫穷的1/5家庭的收入,增长不到1%;但是最富裕的1/5家庭的收入,却跃升了15%。在1992年—2000年间,美国大公司的老板和一般工人之间的收入差距,由100倍上升到475倍;现在,全美最富的1%的人占有全美家庭财富的40%。相反,最低层的40%家庭拥有的财富仅占美国全部财富的0.2%,从1983年到1995年,这些家庭失去了其财富的80%,其债务已超过资产。而占1%的最富有家庭财富却增加了17%。美国的贫困率在70年代以后重新呈现上升趋势,在1997年达到了19%。这说明两者之间在收入上存在极端的两极化。在阶级意识上,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在阶级态度上同样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两极分化。赖特对阶级意识的经验调查中,发现在对“公司牺牲工人和顾客的利益以有益于所有者”、“罢工期间,法律禁止资方雇佣工人以取代罢工者”、“在这个国家,许多人所得收入远远低于他们应得的报酬”等问题所做的回答中,美国多数的工人采取了支持工人的阶级立场,相反,绝大多数资产阶级则采取了支持资本家的立场。而在瑞典,大约60%的无产阶级和半资格证书雇员(主要是技术工人)认为工人应当赢得他们大部分的要求,相比之下专家管理者和资本家持这一立场的不到15%。
从总体上说,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所以,尽管存在着中间阶级有所扩大的现象,使得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呈现较为复杂局面,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呈两极化的态势并未有根本改变。我们需要对中间阶级的复杂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
注释:
①埃里克·欧林·赖特(Eric Olin Wright,1947-),美国社会学家,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代表人物之一,现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其代表作有《阶级》,《后工业社会的阶级》等。
标签:两极分化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