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保障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医疗保障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13亿人口,8亿多在农村。很好地解决占全国人口70%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医疗资源总体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医疗保障覆盖面太小,医疗费用上涨过快,政府投入不足,农村医疗机构不健全及医疗设施基础薄弱等原因,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一、农村医疗保障的现状及问题
1.医疗机构不健全及医疗设施简陋
我国农村至今还没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医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在财政拨款不足的情况下,各级医疗单位只能依靠创收来保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我国农村,农民收益低下、农业劳动价值剩余少。疾病、养老和贫困是农民面临的最大风险,“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看病难呀!”是农民当今生活的一个写照。收入缓慢增长,而医疗费用急剧上升,在浙江一家村医疗所,一小瓶1.9元钱的万花油卖到了12元。农村的医疗机构不完善和农民的防范意识不强,医护人员素质不高,管理薄弱,假药、劣药泛滥成灾。乡村的假、劣药品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城市来的,在许多城市到处可见“收药”广告,这些回收药品(假药、劣药)最终还是流到了广大乡村,据统计,80%的假药都集中在农村,给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受政府投入不足及农村预防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的限制,农村公共预防保健服务十分薄弱,现阶段农村计划免疫控制以外的某些传染病(如肝炎等)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一些新的传染病(如性病、艾滋病)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据对400个村卫生室调查,2/3的村卫生室缺乏病历记录,对注射器和针头的消毒率低于50%。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差,医疗设施陈旧,卫生人才缺乏,医护人员工资低,收不抵支,运转缓慢,医疗服务质量不高。
2.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医疗保障覆盖面太小
中国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农村居民占全国人口近70%,却只享有20%的卫生资源,中国医疗条件最好的北京,每千人口病床数为6.28,最差的贵州省为1.51,相差4.2倍。中国的医疗保障覆盖面太小,中国79.1%的农村人口没有医疗保障。乡镇卫生院长期“营养不良”,服务水平低下,无力发展,大多成为“小病没人去,大病看不了”的摆设,农民缺医少药,长途跋涉异地就医,就医困难加重了经济负担,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筹资水平低,农民看病报销比例低,农民受益水平低。一对农民夫妇带来病重的女儿,因没钱给医院扔下50元钱就偷偷溜走了。绝大多数农民靠自费看病,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的三重负担,农村因病致贫和返贫的农民占贫困人口的60%以上,90%左右的农民为毫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
3.医护人员缺少及技术文化素质低
我国每千农村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人数从1975年的1.55降到了2003年的0.98,在贵州很多乡镇、村卫生院缺编,卫生员改行或外出打工,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卫生人才“孔雀东南飞”。现有的农村卫生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都不愿到农村工作或不愿从事公共卫生防疫工作,大学毕业生不愿到乡镇医院就业。
4.农民的健康意识低
多年来农民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农民的医疗科技知识面窄,缺乏卫生保健知识和预防意识。我国约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小病抗,大病拖。无视健康,透支身体。
5.政府投入不足
占总人口70%的农民们大约只享受了中央政府社保支出的10%,在中国目前的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仅占15%。国家对农村公共医疗卫生费用投入严重不足,制约着农村医院设备的更新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二、农村医疗保障的具体措施
1.农村实行合作医疗保大病、保住院”的农村医疗保障模式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合作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现阶段广泛推广应用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伟大战略目标的有效措施,其低水平、广覆盖的特点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民医疗保障的必由之路。通过政府投入,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压力。发挥互助共济精神,按比例补助,风险共担,能减轻农民医疗负担。实行农民个人交费每人每年不低于10元;集体扶持金额不限;省、市、县政府资助每人每年10元;中央财政每人每年10元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基金,可随经济发展提高筹集额度。合作医疗是参保农民生病住院,就可按比例报销部分医药费,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坚持民办公助和自愿参加的原则,筹资以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保大病、保住院”,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方式,具体的筹资和补偿办法为:农户每人每年交纳基金10元,村集体补贴5元,各级政府配套5元,筹资额每人每年平均为20元,补偿比例为镇卫生院住院报销50%,县以上医院住院报销30%,每人每年累计报销限额为2000元,特困农户参加合作医疗个人交纳的基金由政府解决,大病、重病无力支付大额医药费的特困农户除按规定的报销限额之外,还可向“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申请救助。政府负责组织监督管理机构,建立公开、公平、公正,医疗救助制度,社会统筹规划和安排,以县为基本范围兴办此事。
2.政府投资建立医院、购买医疗设备,加强农村医疗设施及服务体系的建设
a.政府应鼓励社会各界在农村创建更多的国有医院、平价医院、民营医院、门诊部、诊所,更新医疗设备,并给予各种扶持措施。如: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对老弱病残和贫困者、五保户和患大病者的医疗救助活动,政府承担部分费用,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参加农村的合作医疗,应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福利待遇,切断医生收入与医疗收费之间的关系。
b.鼓励中草药种植,使用中医诊疗,使具有“简、便、廉、验”优势的中医草本药成为解决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问题的基本手段,小病、慢性病、常见病看中医,加强中医人才培养,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
c.降低药品价格、降低医院药品批零差率、降低大型设备检查治疗费、降低高值医用耗材费用、提高诊疗费。
3.农村医务人员匮乏,现有医务人员学历低、业务素质不高
应建立农村医务人员的培养专项基金,强化农村医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基层培养用”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方法治疗常见病的中医人才,鼓励城市富余医护人员到农村去,并提高待遇,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的医疗机构去就业,为农村医生编写一些简单实用的医学科技发展教材或手册,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鼓励城市卫生机构对农村卫生机构进修人员减免进修费。建设国家级农村科技数据共享服务网络体系。
4.政府加大对农村医疗事业的投入
a.虽然中央计划在5年内投资200个亿给农村医疗,但农村人口众多贫穷基础差,只怕这200个亿也是杯水车薪。要从城市建设资金中抽出一部分给农村医疗事业建设,这样才可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胡主席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加大对农村医疗事业的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合理确定乡镇卫生院的收支标准,建立地方财政对医疗卫生机构稳定的经常性经费的保障,保障农民在低收费的水平上,享受到比较好的医疗服务。
b.政府要加大投入,政策向农村倾斜。几年前我国就有研究证实,在卫生领域每投入1元钱,就能带来6.4元的效益,所以,政府应该把保障人民健康提高到保障基本人权的高度,切实增加对卫生的投入。
c.通过政府投入,确定以药品和诊疗手段为基础的服务包,以福利品方式向所有农民提供最基本医疗服务,如:常用药、疫苗等。收取一些低于实际成本的费用,经济困难家庭费用减免。加强完善农村基础卫生保健设施,提升医疗服务质量,降低药价,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d.农村医疗救助,国家应出台医疗救助政策法规,建立医疗救助资金。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建立系统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救助资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各级财政、民政部门对医疗救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对因患大病个人难以承担医疗费用,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助。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和患大病者及五保户、残疾人群体实行医疗救助,借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标准,确定实施医疗救助的对象范围。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使农民不再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老路。
5.推广自我保健,开展健康科普教育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介,大力普及医疗科普知识,增强农民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保健和预防意识,按时注射免疫,运用中西医结合,改善饮食、改善生活环境。在农村中推广经络锻炼、按摩、砭术等主动参与型自我保健模式的医疗观念,从过去花钱请医生开药方、打针、输液等被动的医疗,转变到主动锻炼,防治疾病,在农村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6.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基金监督机制管理
政府腾出了精力,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基金监督机制,确保医保基金的科学管理,杜绝医保问题上的腐败行为。合作医疗经费应独立建账,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严禁侵占、挪用。确立“收支分离,管用分离,用拨分离”的原则,形成经办机构和财政部门“见账不见钱”,银行和信用部门“见钱不见账”这样一个相互监督的机制。提高政府“言必行、行必果”的权威性、公信力。采用电脑存储医药名称、规格、产地、价格等数据,病人出院时,费用清单可以立即传到结报员的电脑里,结报员再把这些信息传到管理中心的审核科,计算出结报额,核对医生有没有违规用药,建立合作医疗卡。建立平价医院实行“医药分家”,切断医生和药商的利益链条,医院从厂家采购药品,并签订长期协议,以最优惠的价格进药,降低医药成本,鼓励城市药店下乡连锁,占领农村药品零售市场。就近看病、方便就医、自主选择原则,实行科学管理、民主监督制,农户对新型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对医疗机构的服务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可选出代表对方案的实施过程实行全程监督。
三、农村医疗保障实现目标
多年以来,中国政府通过宣传、教育、强制等手段,改善农村的卫生环境,实施计划生育、儿童免疫、控制传染病和地方病等公共卫生,有效地抑制了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流行,使中国农民的健康状况大大改善。大幅度地降低了死亡率尤其是婴儿死亡率,提高了整体人群的平均期望寿命。温家宝总理在《政府报告》中的执政为民理念,重视和解决农村低保和医疗救助问题。要求干部“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为民之策”,以人为本,保障农村居民基本健康生活。全面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农村医院集团化管理,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创建中草药种养经济模式下的农村医疗保障体制。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力度,目标是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的参加新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补助提高到20元,地方财政相应增加10元,并视国家财力逐步提高,坚持民办公助和自愿参加的原则。宣传、教育、提高农民自我预防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动员农民积极参加合作医疗,提高农民素质(文化、科技、身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要因地制宜确定合作方式、筹资标准、报销比例,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切实采取措施改善农民生活,实现财富共享发展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快确立合理、公平、共享的收入分配原则;提高农村劳动者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促使分配合理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扶持农村卫生公益事业快速发展。确保财政的公共性和对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攸关民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农村卫生共同和转移的支付力度。对乡镇卫生院、县卫生防疫机构和县妇幼保健机构投入改造建设资金。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大病统筹合作医疗,中央政府预先提供新型合作医疗的启动资金,实现2010年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经济发达的农村可以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逐步加大对卫生扶贫的资金投入,帮助贫困地区解决基础卫生设施建设,改善饮水条件,加强妇幼卫生和传染病、地方病等的防治。改善提高医疗机构技术和管理水平,形成一批医疗技术水准较高的现代化农村医疗机构。使农民有一个健康保障的平台,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