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以供电企业为着眼点,探讨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策略,并以实际案例为依据,阐述了设备状态的评价方法,观察了供电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供电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状态评价
1 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简介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即以企业资产作为对象,将管理渗透到规划、采购、运行、维修以及报废等多个环节的一种资产管理方式[1]:(1)规划:根据企业运行及生产需求,制定资产投入及采购方案,为企业的良好运行提供保证。(2)采购:按照资产采购方案,采购企业资产。(3)运行:评估设备运行状态,预测设备使用寿命。(4)维修:故障设备需及时维修,由维修所带来的损失,应及时输入企业数据库。(5)报废:当设备报废时,针对报废设备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结束。
2 供电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策略
2.1 电气设备管理
2.1.1 采购阶段的管理策略
电气设备采购阶段全寿命周期管理策略如下:(1)将电气设备的价值、使用价值以及收益属性,共同纳入到资产管理工作中,提高设备采购的科学性[2]。(2)价值:采购时需货比三家,从价格的角度,评估不同电气设备的采购价值。在使用价值相同的情况下,需购入价格更低的设备,以降低供电企业成本。(3)使用价值:在设备价格相同的情况下,需以使用价值作为衡量设备采购价值的主要标准,购入性能更强的设备。(4)收益属性:将电气设备的折旧纳入到采购所需考虑因素的范围内,降低供电企业设备维护成本。
2.1.2 运行阶段的管理策略
电气设备运行阶段全寿命周期管理策略如下:(1)将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到设备管理中,通过对设备运行参数的监测以及分析,评价设备运行状态。当发现设备存在故障迹象时,需及时检修,缩小故障范围,降低维修成本。(2)电气设备维修人员,需提高理论及实践素质,积累维修操作经验,确保能够及时发现故障并将其解决,达到提高电气设备管理水平的目的[3]。
2.1.3 报废阶段的管理策略
电气设备报废阶段全寿命周期管理策略如下:(1)将电气设备回收,循环利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2)将报废的电气设备作为企业原材料,用于其他生产环节中,降低供电企业运行成本,提高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水平。
2.2 输配电线路管理
2.2.1 输配电线路的规划
传统管理方法下,供电企业输配电线路前期投入资金与后期维护资金比例一般为7:3,前期投入过少的问题显著存在,应从以下角度出发解决问题:(1)增加线路前期投入的比例,将前期投入与后期维修的比例控制在8:2左右,在增加投入的基础上,提高输配电线路使用性能,降低故障发生率,降低维修成本。(2)传统输配电线路管理方法分散性过强,线路设计、建设以及运维阶段相互分离,各有关人员无法直接接触,无法共同讨论有关线路的设计及运行问题,因此线路的设计与规划往往存在一定的漏洞,故障发生几率高,成本浪费问题严重。需将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应用到输配电线路过程中,将各环节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提高线路规划水平,避免故障发生。
2.2.2 输配电线路的运行与维护
输配电线路的运行与维护管理方法如下:(1)提高防污闪能力,检验线路过电压是否能够达到国家标准要求。(2)安装接地装置,提高防雷击能力。山区可应用降阻技术,降低雷击的发生几率。(3)控制杆塔的数量,根据线路所在区域的气候状况对线路加以维护,提高线路的防覆冰能力。(4)严密监测线路所在区域的气象条件,提高局部防风偏设计标准,提高线路防风偏水平,降低线路运行与维修成本。
2.3 变电站管理
变电站管理成本以运维成本及报废成本为主,故障的发生,与变电站布置不合理有关。需优化变电站布置方式,提高管理水平:(1)建筑物布置:变电站布局需紧凑,应尽可能的利用外部地形布置,提高场地利用率,降低成本。例如,可将土方自平衡方法应用到建筑物的竖向布置过程中,提高变电站的排水能力,降低设备故障的发生率及运维成本(2)考虑线路走向及走廊,布置电气设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变电站布局应满足巡视、操作以及维修等要求。(3)主控制室应具有良好的视野及采光效果,以便于监测外部电力设备。
2.4 设备状态评价方法
采用评分方法,评价设备状态。包括运行年限评价、运行状况评价、设备配置评价以及环境因素评价4方面内容:(1)运行年限评价:共5分,使用时间≤3年者,扣1分。使用时间达到设备标准使用年限者,扣3分,超过1年扣1分。0分代表设备需立即更新。(2)运行状况评价:共15分,运行参数异常、设备停机时,视情况扣10--15分。参数异常,造成设备业务中断者,扣7--9分。参数异常,设备可靠性降低者,扣4--6分。0分代表设备需立即更新。(3)设备配置评价:共10分。不满足国家标准要求者时,扣3--5分。软硬件配置失误扣1--3分。(4)环境因素评价:共6分。运行温度18--25°、湿度40%--60%时满分。超过30天温湿度异常时,扣4--6分。
3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具体应用
3.1 企业概况
企业位于国内某省,为供电企业。为进一步满足电力用户的需求,企业决定新建变电站一所。为降低成本,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应用到了变电站建设过程中,制定了相应建设方案,对比了该方案与传统建设方案的建设成本。
3.2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方法
3.2.1 规划及采购成本
变电站建设规划及采购成本由设备成本与建筑成本两部分构成:(1)设备成本:变电站建设需购入以下设备:上位机、测控单元、互感器、电缆、保护屏、通讯设备。常规建设方案成本总计394万元、全寿命周期建设方案成本总计510.2万元。(2)建筑成本:包括土建工程、给排水工程、暖通工程等。常规建设方案成本总计9.88万元、全寿命周期建设方案成本总计5.24万元。
3.2.2 运行与维护成本
两种方案投入运行1年及7年的运维成本分别如下:(1)常规建设方案投运1年运行与维护成本58.33万元、投运7年运行与维护成本172.0万元。(2)全寿命周期建设方案投运1年运行与维护成本9.2万元、投运7年运行与维护成本31.66万元。
3.2.3 故障成本
(1)常规建设方案故障成本136万元。(2)全寿命周期建设方案故障成本95万元。
3.2.4 报废成本
(1)常规建设方案故障成本8.12万元。(2)全寿命周期建设方案故障成本4.12万元。
3.3 管理效果
常规建设方案总成本=规划及采购成本+运行与维护成本+故障成本+报废成本=394+9.88+172+136+8.12=720万元。设备状态评价得分:运行年限4分、运行状况15分、设备配置10分、环境因素6分,共35分。
全寿命周期建设方案总成本=规划及采购成本+运行与维护成本+故障成本+报废成本=510.2+5.24+31.66+95+4.12=646.02万元。设备状态评价得分:运行年限4分、运行状况9分、设备配置5分、环境因素2分,共20分。
两者对比,全寿命周期建设方案成本更低,对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结论
应将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应用到供电企业资产管理过程中。从规划与采购、运行与维护、故障、报废、设备状态评价等环节,加强对变电站、电气设备以及输配电线路的管理,提高设备状态评价的科学性,节约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庭军.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应用[J].知识经济,2014,(23):111-112.
[2]陆国俊,黃炎光,覃煜.基于电力设备状态评价体系的GIS状态评估方法[J].南方电网技术,2014,(01):70-74.
[3]李彩萍,李金鹏,岳超源.供电企业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华东电力,2011,(11):1870-1873.
论文作者:孙雪贞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6
标签:成本论文; 寿命论文; 周期论文; 设备论文; 万元论文; 线路论文; 变电站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