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需要政府干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股市论文,政府干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迄今为止,中国证券市场尤其是上海股票市场的巨大投机性是有目共睹的。对此,人们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而足。为什么会有沪市股价的这种巨幅波动?这种现象到底是利多还是弊多?政府该不该干预,又该如何干预?我们除了实证性地具体分析之外,不妨从西方市场有效理论中找些启示。
本世纪50年代,统计学家莫里斯·肯德尔曾借助于问世不久的电子计算机,企图追寻出股价波动的模式。结果,使他大感意外:股价波动并没有任何模式可寻,或者说,股价波动是遵循一种“随机行走规律”。经济学家们不久后就此达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股价波动无法预测,“股价走势无规律”便是其规律。
如此说来,对于一个有效市场,政府干预股市的理由便站不住脚了。股价随机波动正是经济学家们一直梦寐以求的东西,即竞争均衡。市场有效性假设实际上正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在金融市场的充分延伸和完美体现,政府干预,岂不有画蛇添足之嫌。
但是,应该说明的是,有效性假设有着严格的前提条件。其一,任何资本都能自由地进出证券市场。无论是从证券市场的资本需求还是从资本供给来看,都需要所有的产业部门的资本都能自由进出于证券市场。另外“自由进出市场”还要求资本不受外部因素干扰,如政府干预,专利法等。其二,信息开发充分。证券市场有效化其实是指证券市场的信息有效化,只有在市场信息的充分开发的前提下,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才能得以体现,因为市场价格的波动程度最终取决于信息开发的程度。其三,市场具有相当规模,供求关系较为平衡。市场有效论的研究对象,大都是市场经济大环境中良好发育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成熟股市,它们都具有两个鲜明特点,即股市规模大;股市供求关系大致平衡。
让我们再回头看看中国股市。对照一下我国证券市场,可以明显看出,上述有效市场的三个前提条件均不具备,所以中国股市远不是有效市场。
一、资金进出股市非充分自由。
先从股市供给方面来看,政府管制多。最典型的是目前股票发行与上市实行计划额度管理。这种管理虽然解决了一些市场自身尚无能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保证一个较稳定的投资环境,但它必然会带来或多或少程度不同的副作用。计划上市新股往往忽视股市本身的供求规律,造成供求严重不平衡。
再从股市需求方面看,行政限制也较多。我国尚处于特殊阶段,资金短缺严重,同时,我国股市以间接融资为主。这样对进入股市的资金有必要的加上诸多限制。
二、信息开发不充分
信息渠道不畅,这是我国新生股市的一大特点。过去实行周末信息通报例会制度,股市曾一度出现周五市场搏消息现象,加剧了股市波动。中国证监会颁布有关规定却一时不能立竿见影。此外,由于是新生市场,为资金和体制等条件所限,股市信息注定为大户垄断,并有内幕交易行为,获取长期起额利润。
三、股市规模太小
我国股市较之国外,规模小得可怜。以我国股市资本总额与国民总产值的比例为例:1990、1991、1992三年分别为0.07%、0.54%与4.36%,近两年来虽有改观,但整体上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正是因为股市规模太小,不用太多的资金就能左右大市起伏动荡。每当利好消息发布,机构大户涌进股市,股指便被拉至“天价”,“过江龙”一走,股价又迅速跌入“地价”。这种波动均可归结为股市的小规模。
综上所述,中国股市是非有效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市场干预便具备了合理的经济学基础。所以,目前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对新生股市加以干预,而是在于怎样干预。可以说我们面临的最主要任务,就是探索出国家政府干预股市的最适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