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环境资源的头号杀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头号论文,杀手论文,环境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水土流失与我国水土流失现状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使陆地表层的土壤和土壤母质等发生破坏、磨损、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产生水土流失的因素有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自然因素包括降水、地形、植被、土壤、风力等。人为因素是指人们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生产建设活动,如破坏地表植被、陡坡开荒、不合理的农业耕作、人口的增长,开发建设活动如不注意水土保持,将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产生水土流失的土地主要有三种:一是坡耕地,每年每亩流失土壤3—10吨。二是荒山荒坡,大都用作放牧,每年每亩流失土壤1—2吨;一旦草皮遭到破坏,土壤侵蚀量将成倍的增长。三是沟壑,以沟头前进,沟底下切、沟岸扩张三种形式不断地向长、宽、深三个方向发展,是水力侵蚀与重力侵蚀相结合的产物。如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沟壑侵蚀,南方的崩岗。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地陆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约188万平方公里,在高寒地区还分布着大量冻融侵蚀。水土流失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分布,流失最为严重的是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东北黑土地区、华北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及北方沙漠及沙漠化地区,其中以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至少在50亿吨以上,并随之流走大量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
二、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危害
水土流失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
一是制约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之本,能不能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关系到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能否给子孙后代保留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相对匮乏,每年净增人口1000多万,耕地却以每年数百万亩的速度锐减,南方许多地方人均耕地不足0.06公顷,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本来十分珍贵的土地资源丧失,从而使这一矛盾日趋加剧。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我国的4000多万公顷坡耕地和7000万公顷风蚀耕地,平均每年每亩要流失土壤2—10吨,多的达10吨以上。建国以来,由于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267万公顷,平均每年7万公顷。年复一年的流失,使土层越来越薄,已远远低于使土地有较高生产力所要维持的土层和土壤数量。据科学家的研究,土壤流失的速度比土壤形成的速度快100—400倍,可见,一旦流失就很难恢复了。“土之不存,人将焉附”,更何谈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剧洪涝灾害。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输入江河、湖库。位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堪称世界水土流失之最,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16亿吨,其中4亿吨粗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年复一年的淤高,使黄河变为世界有名的“地上悬河”,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素有“吞吐长江,接纳四水”之称的八百里洞庭,由于长江上游和湘、资、沅、澧四水的水土流失加剧,每年有上亿吨泥沙淤积在湖内,湖面不断缩小,吞吐能力日益减退。各地的“小黄河”也不少。泥沙淤积不仅缩短水利设施寿命,减少调蓄库容,缩小江河过洪断面,更严重的极大的威胁防汛安全。近几年一些河流出现小洪水、高水位、多险情的严重局面,就是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剧导致下游不断淤高、泄洪不畅的结果。
三是导致贫穷。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凡是水土流失地区都是贫困地区,形成“越穷越流失,越流失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土地资源在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下,土层变薄,地力下降,产出很低,难以解决温饱问题。经过综合治理,以建设梯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保持了水土,培肥了地力,提高了抗灾能力和单位面积产量,很快就能解决温饱。“苦瘠甲天下”的甘肃省定西县,依靠小流域治理解决了温饱、发展了经济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四是恶化环境。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突出体现。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2%,这些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沟壑纵横,土地破碎,风沙肆虐,旱涝频繁,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环境质量。
三、水土保持与我国水土保持现状
水土保持就是对自然因素、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预防和治理的措施。治理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蓄水保土耕作措施。预防措施包括保护、治理成果管护、监督执法、监测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由分散型治理转向规模治理;由防护型治理转向开发型治理;由粗放型的治理开发转向集约型治理开发,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突出。据统计,近40多年来累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70万平方公里,其中修梯田、建坝地、治沙造田1100万公顷,栽植水上保持林和经果林4000多万公顷,种草保存面积400多万公顷,还兴修了大批持续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工程,减少江河库泥沙,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作用。《水土保持法》实施7年来,水土保持防治工作又有了突破性进展。
以七大流域为主体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速度加快。七大江河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在原有16片的基础上,扩展到27片,总面积60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2万平方公里,涉及到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300个县。这项宏伟工程,规模之大、质量之高、进展之快、效益之好,是前所未有的。在综合治理中,修建基本农田240万公顷栽植经果林200万公顷,共增产粮食100亿公斤,每年果品产量150亿公斤,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水土保持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土保持坚持重点治理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户承包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已成为山丘地区、风沙区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长江上游经过连续7年的治理,发展经济果林40万公顷,总产值达22亿元,进入盛果期后每年递增5—10亿元。海河流域上游的河北怀来县,在重点治理中大力种植优质葡萄,1995年全县葡萄产值达8100万元,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辽宁省阜新市在综合治理中栽植沙棘13多万公顷,新建的沙棘油广年产值达1100万元。金沙江上游的宁南县治理的小流域内种植甘蔗、梯田埂上种桑养蚕,不仅群众得到实惠,而且依靠小流域的初级产品,兴建榨糖厂2个、酿酒厂1个,制板厂1个、缫丝厂1个,1996年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到5000多万元。
水土保持为山丘区扶贫攻坚创造了条件。水土保持以兴修基本农田水利为突破口,大搞开发治理,几年来已使几百万户、1000多万人口脱贫致富,重点治理区群众脱贫率普遍在50%以上。
水土保持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据统计分析,我国40多年来兴修的水土保持设施每年可拦蓄泥沙15亿吨,增加蓄水能力250亿立方米。黄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程,每年减少入黄泥沙3亿多吨。四、水土保持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搞好水土保持,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改变山区、丘陵区、风沙区面貌,治理江河,减少水旱风沙灾害,建立良好生态环境,发展农林牧业生产的一条根本措施,也是各项经济建设的安全保障。
水土保持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民族的生存发展,不仅影响农业,也涉及城市,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的快速增长,水土流失和水土资源紧缺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国务院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扶贫攻坚的根本措施,改善生态环境的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只能加强,不能消弱,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如果任凭水土流失继续恶化,失掉的不仅是水和土,而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如果这样,我们付出的代价将是极其惨重的。
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的公益投资事业,需要国家有较大的投资,除了政府的投入外,更需要全体民众的参与。“生于斯,长于斯”,美好的生活空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应享的权力。让我们再想想,我们还能为脚下这片土地做些什么?是掠夺式的向自然索取,还是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用每一寸心去爱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滴水。地球只有一个,如何维护宝贵的水土资源,使之永续利用,是我们每个公民应该努力的目标。
江泽民同志提出“保持水土,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也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珍惜和爱护有限的水土资源,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我们有一个清新优美、生机盎然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