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_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_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建设论文,大学生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把他们培养成“四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接班人。它主要表现在政治方向、道德品质、民族精神、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

一、政治方向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

所谓政治方向就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政治内容及其发展目标。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无产阶级立场,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在社会生活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仅对大学生的生活道路和成长过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始终把培养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高等教育的首要位置。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保证。

在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能否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是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国际上西方资产阶级不断以其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向我国渗透,对我们进行“和平演变”,剥削阶级的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道德观念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有些学生在社会转型时期对如何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认识不够清楚,出现了政治观点模糊、思想混乱、纪律松懈、学风不正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当代的大学生,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中,将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我们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为大学生的一生奠定方向性的基础。

二、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任务

大学生不仅应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必须努力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对大学生塑造完美人格、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重大。

大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大学生个人身上的体现。它是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时应当表现出来的品德。其主要品德内容体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独立,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关心人民,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为人民而学习,为人民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爱科学、学科学,把为科学而献身作为自己的道德要求: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发愤读书,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和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

第三,热爱劳动,勤俭朴素。以主人翁态度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必须在劳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要有吃苦耐劳精神;应当继承和发扬勤俭朴素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珍惜劳动成果,抵制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

第四,热爱集体,顾全大局。坚持集体主义原则,自己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要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主动为集体尽义务,为国分忧,努力做到个人服从集体,小局服从大局,局部服从整体。

第五,遵纪守法、文明礼貌。遵守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也包括遵守社会公德,还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大学生守则等,发扬见义勇为、见难相助、临危不惧、勇于献身的高尚品质;讲文明礼貌,待人诚实、谦虚礼让、孝敬父母、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尊敬师长、注意公共礼仪、遵守公共秩序、助人为乐、讲究卫生等。

第六,谦虚谨慎,诚实守信。正确认识主观与客观关系,摆正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位置,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自以为是,有勇于改革、开拓进取的精神,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实事求是、讲信用,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承认错误。

三、民族精神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永恒主题

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担负着中华民族振兴和繁荣的历史使命。必须用中华民族精神塑造灵魂,武装头脑。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和精华部分,它代表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民族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心理意识和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中那些相对稳定影响深远对本民族具有重要作用的精神。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悠久的历史中,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一是改造自然、创造文明的民族气质;二是改造社会、英勇斗争的民族性格;三是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民族意识;四是抵抗列强、奋起抗争的民族气概;五是崇尚道德、不断提炼的民族情操。我国世代相承的民族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它培育民族气质,陶铸民族性格,洗炼民族意识,凝聚民族气概,升华民族情操,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当代中国民族精神是指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革命和科学的精神。

第一,压倒一切困难去争取胜利的“长征”精神。从鸦片战争以来,多少爱国先哲为拯救中华而不畏艰难、前仆后继地探索和寻求救国真理。李大钊、毛泽东等革命先驱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独立的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着矛盾、艰苦、曲折的历史过程,出现过高潮与低潮、胜利和挫折,是在波浪式的曲折中前进,最后取得胜利。

第二,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西方资产阶级想把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在战略上实行大包围,在经济上实行封锁与制裁。但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维护了国家主权、民族尊严,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在国际环境中进一步得到锤炼。邓小平同志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第三,创造精神。这种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有过辉煌的历史,正是这种民族创造精神的凝聚,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更是这种民族创造精神的写照。

四、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心理基础

大学生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理应承担这方面的任务。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人们在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状况。大学生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其成才的取向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只是某一方面心理素质的要求,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良好的意志品质,健康的心理品质,竞争的自信力,环境变化的适应力。

第一,良好的意志品质。如果一个人的意识品质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在他的各种行动中,这种品质就成为他的性格特征。良好的意志品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征: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毅性;意志的自控性;意志的容忍力。

第二,健康的心理品质。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等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并为自身带来快乐的特征。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满意的心境。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现状总是有一种相当程度的满意感觉,也有足够的能力应付周围的环境,从而获得了自尊与自信。其二,正确的自我意识。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行为举止才能得体,对学习、工作和生活才能适应,并通过自我教育来进一步发展自己。其三,统一的人格。大学生一般都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信念,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要保持统一的人格,就要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信仰支配下,形成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自己的一切需要、愿望、目标、行为都要受完整人格所制约。如果不这样,欲望背弃了信念,私欲和良心发生冲突,行为和思想发生矛盾,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统一不了这一切,就会导致人格的分裂,健康的心理品质也无法形成。其四,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健康心理品质的大学生,他们乐于和别人交往,用尊重、信任、宽容、谅解等积极态度与别人相处;能和集体、他人休戚与共、同心协力地合作共事;乐于牺牲个人的利益,去为集体、他人谋求幸福。其五,适应社会环境。心理品质高的大学生能自觉地选择积极的态度或通过改变环境,保持与社会良好的关系,努力使自己的思想、目标、行为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能正确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环境,勇于探索,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为社会所接纳,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三,竞争的自信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则要进一步解决好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我们要主动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的竞争机制,培养大学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自信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只有不怕困难,勇于竞争,把握各种机遇,才能为事业成功开辟广阔的途径。勇于竞争还包括参与国际竞争。为了适应国际大市场经济活动的需要,为了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反对民族虚无主义,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心理基础。

第四,环境变化的适应力。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适应和应变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考试委员会在它的报告《学生生存》中指出:“教育必须培养人类去适应变化,这是我们时代的特征”。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人共同的素质。近年来,大学生走向社会后不同程序地受到难以适应新的环境的困挠。究其原因,主要是应试教育忽视了大学生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生活在临时的班集体和宿舍这样的群体之中,是一种有凝聚力,但凝聚力不高的集体生活,而学习基本上是个体行为。而走入社会后,原来的集体消失,虽然也需要独立工作,但更多的是与人合作。社会生活的独立性远远强于学校,生活主要靠自立,工作主要靠自强与合作,这种变化,导致了大学生急于适应社会环境与难以适应现实环境的矛盾心理。而且进入社会后,他们就要同各种年龄,各种文化层次,各种经历不同的人在一起进行交往,并且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在这种人际环境中,他们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不善于协调复杂的社会。所以,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时要加强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的培养,为将来的角色转变,适应环境打下心理基础。

收稿日期:1997—08—01

标签:;  ;  ;  ;  ;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_大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