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素质教育与考试制度改革——美中中小学教育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改革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中小学教育论文,美中论文,考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和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两大难题。为解决这两个问题,国家领导人连篇累牍发表讲话,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下发文件,理论工作者潜心研究和积极探索,部分学校和地区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从总体上说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两大难题依然严重地困扰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中小学教育中学生负担、素质教育及考试制度内在关系的研究,揭示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两大难题的成因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
美国基础教育中有没有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回答是否定的。美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不重,是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学校就是学生任意玩耍的天堂,学生学习不需要花费多大气力呢?回答同样是否定的。美国中小学生的作息时间是早上7点钟到校,下午3点钟放学,除了中午有40分钟的午餐时间以外,7个多小时的学习时间被安排得相当紧凑,学生除上课以外,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课堂作业。放学后,学生也要完成一定数量的家庭作业。面对校内校外作业,学生不会感到负担重,其主要原因是作业形式多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乐意完成作业。可见,学生对于有兴趣的学习,尽管作业较多,学生在心理上也不会感到累。
美国中小学文化科学知识教育课程门类很多。以中学为例,必修课中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应有尽有,选修课更是五花八门,“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课程所涉及范围相当宽泛;课程难度亦不断提高,如相对论等原属大学教学的内容也进入到高中教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早已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性课程的作业有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此外还要做一个“项目(PROJECT)”。所谓项目就是学完一个单元或一门课程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做出一个能表达自己已掌握该项学习内容要素的项目,类似于大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其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除了知识性课程以外,美国中小学还专门开设培养学生能力的课程。例如,从幼儿园到高中,普遍开设演讲课,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上台演讲。学生准备一次演讲要查阅大量的资料,确定演讲主题,撰写演讲稿,作模拟演讲等,30分钟的演讲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职业教育课是中小学生必修的课程,在小学和初中,教室里摆放着供学习裁剪、缝纫的工具,学习文秘的打字机以及学习修理汽车的图片等;高中生要到社区设立的职业教育中心学习,按个人兴趣选择10个学分的职业教育课程,成绩合格后可获得职业教育证书。毫无疑问,学生掌握任何一项职业技术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没有反复的练习和大量的实践是拿不到合格的课程成绩的。如果从学习负担来说,学生既要学习必需的文化科学知识,又要培养各种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应当说负担是相当重的。但是,学生并不认为有多累,因为这些作业是贯穿在活动之中,能激发学生对作业的浓厚兴趣。
美国中小学不存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也就没有素质教育一说。事实上,从前面讨论美国中小学生的负担问题时我们很容易发现:美国中小学的教育就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没有使用这个名词罢了。在讨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与推行素质教育的关系时,有学者认为,减轻学生负担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契机,意即只有在减轻学生负担以后才可能顺利地推行素质教育。从美国中小学的情况来看,只要真正推行了素质教育,学习任务只要不超过特定年龄的生理极限,学生一般不会感到负担重。可见,不能把减轻学生负担与推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更没有孰先孰后之分。
美国的中小学为什么能够自觉地实施素质教育呢?这与美国的升学考试制度有关。美国高中生上大学的必备条件是高中学段的总成绩,即各门课的平均成绩必须在B以上。高中阶段每门课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平时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占总分的50%;二是项目(PROJECT)考试占25%;三是段考和期考占25%。按照这一比例,学生的压力分散在平时作业和每一个项目之中,只要拿到平时作业和项目考试的高分,即使段考和期考成绩不理想也可保证总分在B以上。没有期考的压力,更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那么,学校就可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着重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的平时作业和项目考试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和做大量的习题,考查的重点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素质自然得以提高。每门课最后的分数不仅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各高中学校在评分标准上可能有较大差异,高校有一定的措施保证生源质量和教育质量。第一,名牌高校单独组织考试。在高中成绩合格的基础上通过面试和必要的笔试考查申请者,合格者方可入学;第二,各高校对学生入大学前后的成绩有纵向比较,由此可鉴别各高中学校学生成绩与水平的关系。高中学校为了学校的声誉必须从严掌握标准;第三,美国上大学是宽进严出,中期淘汰,不合格的学生即使进到高质量的高校最终还是拿不到毕业证。
美国高中生上大学,特别是上名牌大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参考条件,即多数学生需要参加一个叫SAT的全国统一学生素质考试。SAT是全美在不同地点按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考卷组织的考试,考试时间总长为3小时,内容为英语和数学两大部分,答题以多项选择题为主,总分是1600分。考生分数在1400分以上的,可以选择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牌高校,并可申请奖学金;在1200分以上的,可选择州立大学等四年制高等院校。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平平、仅以社区学院为目标的学生来说,也可不参加此类考试,直接进入社区学院,先拿准学士学位,再继续攻读本科学位。按道理说在美国进名牌大学的竞争也十分激烈,SAT考试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由于SAT在考试的次数和成绩认定上较为灵活,从而大大减轻了此类考试的压力。美国学生从一进高中就可参加SAT考试,有多次机会,几年中哪次成绩最好,就以哪次成绩来申请大学。因此,学生参加考试没有过重的心理负担。有些初中生也去参加SAT考试,目的是检验自己已有的水平,为高中参加SAT考试做准备,这完全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英语和数学本身就是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把它们列为上名牌大学的重要参考条件,既可以把最优秀的学生选拔到名牌大学中去,又能督促学校加强英语和数学教育,鼓励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自身的英语和数学水平,从而强化自身的素质。
美国高中生上大学还有一个附加参考条件,即推荐信。这是美国教育体制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的措施之一。比如,将来有志攻读医学博士的高中学生,可以到医院或诊所去当一段时间的“小护士”或医务助理;想攻读企业管理成为企业家的高中生,可以去站一段时间的柜台或当推销员;相当科学家的高中生,可以去实验室刷瓶子或给理工科的后进生当家教,等等。这些不同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就会给这些高中生参与者写推荐信,作为进大学的有力参考。为保证推荐的真实性,大学对推荐者和被推荐者的有关情况记录在案,如果推荐结论出入较大,推荐者将失去大学的信任。因此,社会组织的绝大多数推荐者对推荐工作是极其认真和负责的。社会实践与升大学,特别是与升名牌大学挂钩,这本身就是一种导向,为高中阶段实施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综上所述,美国升学考试制度的特点十分鲜明。第一,学生能否上大学和上哪一层次的大学,决定权在高中,主要看学生高中四年在校成绩,全国SAT统考成绩和专家推荐只作为参考条件。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介,高中教师最有发言权,因而高中成绩是最客观的。以高中成绩为主,辅之以其它条件,不同层次的生源各得其所。第二,由各高中学校自主确定学生的成绩,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学生的需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切实加强素质教育,办出学校的特色。第三,高中教育既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习过程生动活泼,学生不会因此而感到负担沉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美国的升学考试制度有其自身的社会基础。第一,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美国的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基本上不存在,任何一个适龄青年只要愿意就可上大学。第二,社会用人标准已从唯学历论转变到唯能力论。一个人即使没有学历,但只要他素质高、能力强,在美国照样有用武之地,比尔·盖茨就是典型的一例。
二
比照美国升学考试制度和中小学教育的内在关系,我国中小学教育两大难题的成因一目了然。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行困难,根本原因就是“一考定终身”的升学考试制度。国家组织一年一度的考试,为保证考试的效度和信度,实现考试的选拔功能,考试内容只能以客观题为主,而客观题所能考查的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命题难度来说,限时闭卷的统一书面考试,即使是主观题,也是容易考查学生的知识,而较难考查学生的素质。因此,这“一考”毫无疑问地把中小学生的学习导向以知识为中心。当然,学生并不能主宰自己的学习取向,学生的背后是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家长和整个社会的期望是学生金榜题名,唯有以知识为中心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在升学率几乎是学校质量评价唯一标准的条件下,中小学校不得不屈从于社会的强大压力,否则就会失去生存的空间。那么,“一考定终身”的结果是,学校、学生及整个社会以牺牲素质教育为代价,把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推向极端,形成所谓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学校追求升学率,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老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和做大量的习题。生理学实验证明,单一频率的反复刺激能迅速导致神经的疲劳。一天十几个小时与书本为伍,活生生的知识被折断了腾飞的翅膀,变成死板的、僵化的符号,学生必然会厌倦和抗拒,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从美国的升学考试制度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来看,解决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釜底抽薪的办法是从根本上变革升学考试制度,把考试权下放到高中。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社会用人机制还是唯学历论,社会条件制约着升学考试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即不可能取消全国统考。因此,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中要彻底解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和素质教育的问题是不现实的。这正像社会发展中每一个阶段都不可逾越一样,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发展中上述问题是不可回避的,且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目前我们所能做的工作,只能是通过适当的途径缓解矛盾,降低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切实际和过高的期望值只能带来更大的失望,十多年的实践就是明证。
为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教育主管部门曾多次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减少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作业量。然而,随着减负的实施,游戏机室、录像厅的生意迅速火爆,周末班、假日班亦如雨后春笋。因此,每一次的减负都是虎头蛇尾(2000年的减负其结果还不得而知)。为推行素质教育,各学校纷纷开设一部分所谓素质教育课程。由于没有解决知识中心的问题,结果是加重学生的负担。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就事论事,治标不治本,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由于学生负担过重和素质教育不到位是应试教育中的知识取向所带来的,所以解决问题还要抓住高考这一要害问题,通过改革逐步将知识取向转移到知识与素质并重的轨道上来。
近几年来,高考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针对“一考定终生”的弊端,1999年在少数地方试行一年两次高考,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考试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当然,这里还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性问题有待研究。在考试权力不可能下放,高考成绩仍作为学生升学主要依据的条件下,高考改革的核心是对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的改革,要想尽一切办法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从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2000年高考试卷共有七种模式,其中有几种模式是地区间比较试验。保送生模式是最理想的,特点是以高中成绩为主,加上综合能力测试,但这种模式只能针对重点中学的少数学生,不具有代表性。绝大多数学生面对的是传统的"3+2"模式。2000年传统模式试卷在考试内容方面有较大的变化,体现了联系实际和注重能力的特点。语文作文试题既能考查联想、创新能力,又能检验思辨能力;数学试题中有不少题反向发问,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外语在10个省市区增加了听力测试;化学试题新颖,有创新,注重了与日常生活、生产、环境和前沿学科的结合,如酸雨、二恶英及石墨爆炸等都与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物理考试注重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的考查,和高科技有关的全新的“物理情境”加强了考试内容与实际和高科技的结合。
尽管用卷面考试的办法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困难,但这是目前可用的最有效的办法,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今后高考改革的方向将是"3+X"模式占主导地位,从各省市试验情况来看,X一般取综合试卷。从理论上说,综合测试题有利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在实践中要真正发挥导向作用,推进中学素质教育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3+X"中的"X"比传统试卷"3+2"中的"2"所涉及范围更广,如果不能切实实现综合,势必会进一步加重学生的负担。"3+X" 最终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命题的成功与否。2000年的试卷在能力测试上有进展,但还远未取得突破,还不足以对中学教育中的知识取向产生强烈的冲击作用。"3+X"试卷命题,不仅在综合试卷中要加强对能力的测定,语文、数学、外语试卷也要大幅度增加能力测试的试题,最终的目标是使素质教育在高考中有用武之地。
在加大高考命题改革力度的基础上,还有一项工作必须紧密配合,这就是课程模式的改革。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两大趋势,其共同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综合课程是针对分科课程而言的,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可以克服知识爆炸与学习时间的矛盾,把学生从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强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活动课程是对学科课程的有效补充,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没有相应的课程作配合,面对大量的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试题,学校和教师势必束手无策,学生更是无所适从,会感到更大的压力和更重的负担。所以,中学必须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以满足高考内容改革的需要。
上有高考的导向,下有相应的课程作保障,素质教育才不会流于形式,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素质教育在学校有了地位,学校才有希望从知识中心转移到知识与素质并重的轨道上来,学生才有希望从老师灌输、死记硬背和做大量习题的学习方式中得到部分解脱,有较多的机会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打破知识的一统天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使知识性的学习方式还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素质教育的结果对知识性的学习有很好的调剂作用,为枯燥、单调的学习增加新的学习内容、形式和方法,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同样的学习任务可能不再感到是沉重的负担,甚至根本上不认为是负担了。
由此可见,解决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减负和素质教育问题不能简单地做加减法,必须在高考内容和课程设置上深化改革,加大力度,才能使两大难题大大缓解,其负面影响被控制在最低限度。